疫情期间,如何与孩子消除“关系隔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又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孩子们有机会和父母长时间朝夕相处。也让很多家长回归了“第一任教师”的角色。

家长们平时各种自责,觉得陪孩子时间少,缺乏与孩子交流与沟通。在居家防疫,不上班的情况下,家长们有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时间。

然而,一天二十四小时跟孩子在同一个屋檐下,很多家长却出现了不太适应的情况:整天面对孩子,家长总是觉得孩子有这样或者那样让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看孩子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

特别是疫情期间,家长们更是关注孩子的学习会不会松懈,可能上一秒还觉得自己的孩子不错,可在这一秒了解了别人家的孩子,就开始焦虑!

很多孩子也很苦恼,觉得自己没有了“空间”。

孩子们更愿意跟同学、好友网上聊天,也不愿意跟家长说说心里话。

很多家庭产生了“关系隔离”。

疫情的发展,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学习,亲子之间的关系,可能使家长们身心疲惫。

其实,居家避瘟的时间,恰恰是与孩子亲密交流的好时光。家庭教育更是不可多得的好时机。

一、接纳情绪,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建立成熟和相互独立的亲子关系

哈佛大学的儿童发展中心一直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孩子的结局”,研究为什么有些孩子面对挫折,选择退缩,放弃了自己,而另外一些孩子则可以勇敢的面对挫折并且获得成功。

通过多年研究发现,那些面对挫折可以克服严峻的挑战而不向困难屈服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

这些孩子与给予他们支持的父母、看护人或者其他成人之间保持着至少一种稳定忠诚的关系,身边至少有一位支持鼓励他们的父母、看护人或其他成人,这种关系能针对孩子的个人需求做出及时回应,给予支持,提供保护,从而减少孩子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干扰。

这种关系同样会帮助孩子培养一些关键的能力,比如计划能力,监督能力和调控能力,这些能力能够让孩子对逆境或顺境做出适当的回应。

生活即教育。

疫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危机和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发现、学习和探索的契机。

面对疫情,家长们要让孩子看到,父母是怎样在这场危机中保持清醒和坚强。家长情感上、情绪上的稳定,能激励孩子,能让孩子心理和情感上有依靠,保持情感上的平静、稳定和坚强。

在现实的居家防疫期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没有规律,懒散,电子产品不离手的生活状态,恨不能马上把孩子送回学校,让老师替自己管理。

但是,家长们自己却也是颠覆了平日的作息习惯和规律,无计划、无规律的生活,自己都无法掌控。而内心的焦虑情绪,往往通过对孩子的挑剔,发泄到孩子身上。

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能共同梳理自己的情绪,做好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健康防护心理防护。

具体说来,在疫情期间,家长可以指导孩子:

1 、接纳自己的情绪。

告诉孩子,所有的恐慌和担忧都是正常出现的心理反应,和孩子一起关注疫情的信息,但不要过度负载,控制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渠道,把谣言和不实信息过滤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家长要注意调节家庭气氛,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2、家长可以带头规划家庭生活,全家一起动起来,按照平时上学的时间和规律安排作息。

指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校的安排,合理的进行自学。

充实的生活,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和娱乐,能减轻生活的无聊感,增强心理防护能力,也为开学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平时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比如:和孩子一起畅想一下未来;一起上网查询一些大学的信息,选课的要求和技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商讨;观看和模拟一下职场招聘的现场……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期待,也让一家人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孩子和父母之间,心贴的也更近了。

4、和孩子一起听听舒缓的音乐,共同调节情绪,提高审美情趣。

二、培养社会责任感,应该从家庭开始。

曾国藩曾经就说过,若是想要看一个家族兴败只须看:子女是否早起;是否做家务;是否爱读书。

在平时,太多的父母因为忙于生计,或者不懂得让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而常常忽视或忽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常常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

然后,家长们却反过来埋怨孩子,嫌他们没有责任感,没有上进心。

此次疫情,我们有很多医护工作者,舍小家,顾全局,毅然投入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展现了伟大的责任和担当。比如,有位护士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讲,我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既然干了这一行,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在病人面前,我们就得做好自己的事情!

类似这样的榜样教育,是对孩子最现实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引领。

过去,祖国、国际、社会、责任、价值观等概念是难以理解的,全民动员的防治疫情过程,将这一切变得非常具体形象。

家长们要不失时机地给予孩子们这方面的引领。因为中学时期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会刻意在生活细节上要与父母有所不同,以此表明自己的个性独立,但是在价值观上,却最像父母。

责任有大有小,面对疫情,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下他们待在家里减少感染的可能,注意卫生、做好防护、安排好自己的作息,就是尽到责任了。

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承担一些家务活儿,比如:给家具消毒、擦地板、帮厨、整理房间等等,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或者借机进行“孝亲”教育,可以让孩子自己独立给爸爸妈妈做一顿饭、洗一次脚,等等。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家长可以利用疫情这个特殊的“情境”,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以往那些因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小矛盾就轻生、或伤害别人的事例,对比疫情中每天冰冷的死亡数据,看到医护人员等各方为挽救生命付出的努力、看到感染者战胜病魔的坚韧,看到生命的宝贵和病人生命力的顽强。告诉孩子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守护好每一位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希望长时间“宅”在家里的父母和孩子,能够多沟通多交流。

家长朋友们不妨坐下来,多多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因为要想消除“情感隔离”,“倾听”比“说教”更有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