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6

 由于宝宝年幼,不能描述病情,所以大多时候都需要家长来回答医生的问诊。经常会有家长回答医生问诊时拖泥带水,说半天都没准确回答医生的问题,也有的家长一问三不知。这不但延误诊治时间,还会给医生不明确的信息,导致医生不能准确判断孩子病情。健康之路专家介绍,一般情况下医生要了解的主要是这些疾病从发病至就诊时的全部过程,包括主要的症状、发病的时间、部位、程度、伴随的症状等。对于主要症状,家长应尽量说得准确,例如“腹痛1小时”“咳嗽1周”等。家长除了要向医生介绍孩子的主要病情之外,还要介绍孩子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大小便等。小强

第2个回答  2017-12-26

三不知这个成语已经流传很久了,历来却很少有人注意去查究这个成语的来源。到了明代,有一位不太知名的学者,江宁人姚福,在他所著的《青溪暇笔》这部书里,才做了一番考证。他写道:“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他不但把三不知的含义做了明确的解释,而且指明了这个成语的出处。

翻阅一下《左传》。在鲁哀公二十七年的记载中,的确可以找到三不知这个成语的来源。事情是由晋荀瑶帅师伐郑引起的。当时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难乎!?”由此可见,所谓三不知原来是说对一件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而所谓三知就是“始中终皆举之”的意思。

什么是“始”呢?这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的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生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什么是“中”呢?这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经过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的过程在内。什么又是“终”呢?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

第3个回答  2017-12-26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一问三不知”的时候,一问三不知经常会有人提及,但是有不少人却不了解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下面小编将为你解答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一问三不知出处?

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生活中相信常常会遇到“一问三不知”这样的问题,不过很多人不知道一问三不知”中“三不知”指的是什么?其实“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下面就来看一下“三不知”是怎么来的吧!

“三不知”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郑国向齐国求救,当齐军干预战事并且迫使晋军撤退的时候,齐军阵营的荀寅(即历史上的“中行文子”)却在对战局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误判局势严重被动而向齐军主帅陈成子冒失进谏,受到陈成子的严厉批评。荀寅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荀寅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谋划行动,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后才行动。现在我连这三部分都不清楚,就试图向主帅提出正确的计谋,难道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吗?

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人姚福在《清溪暇笔》一书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

关于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也有不同的寓意,下面就来看看一问三不知的意思吧!

1、《左传》释义不知所云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后因以“一问三不知”指对所问一无所知。谢雪畴《长江飞渡记》:“平时光会贪污,逍遥浪荡;谈到行军打仗的事,那就一问三不知。”马南邨《燕山夜话·变三不知为三知》:“我们有时候谈起调查研究工作,就不免觉得惭愧,深深地感到自己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遇到别人问起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常常一问三不知。”

2、对事情采取概不过问的态度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自己顶好学拉磨的驴,一问三不知,只会拉着磨走。”草明《乘风破浪》第十七章:“易大嫂真是精神爽快,过去一问三不知的,现下,她忽然把许多事情都揽到自己门下了。”

第4个回答  2017-12-26

相比于李达康、祁同伟这样个性鲜明的角色,高育良这类的人,很难用一两个名词去定义。

在某集中吴老师接到赵立春的电话后,吴老师曾叙述了高育良的一贯原则:

热情,礼貌,但一问三不知。

而本剧中高育良的形象,尤其是前期的形象,恰恰正由这三个词体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丁义珍案,还是大风厂的大火,高育良作为省委副书记与政法委书记,在其中都本该充当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他也确实一直参与其中。丁义珍出事后,是由他主持召开了讨论处理办法的会议。而大风厂事件中,陈岩石和祁同伟也一直与高育良进行了充分的沟通。

然而蹊跷的是,事件过后,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里都看不出任何高育良参与的痕迹。

丁义珍案处理方式的确定,是源于季昌明与陈海据理力争,再加上沙瑞金远程的指示。尽管最终是由高育良拍板决定,却看不出高育良心中丝毫的主观意愿。

而大风厂事件的前前后后,表面上是大风厂与山水集团的矛盾,耽误的却是京州市“光明峰”的项目进程。而参与其中的陈岩石与祁同伟,都有正当的理由。虽然都或多或少有高育良在背后授意,但这样的授意也只是蜻蜓点水,了无痕迹。

于是乎,在前几集的情节中,高育良之外的几位主角都有着明确的个人目标,唯独高育良一人城府深沉地无法捉摸。

李达康意图加速“光明峰”项目的进程,来挽回丁义珍案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有利于自己竞争省长之位。

陈岩石对于自己曾经抓过的典型“大风厂”一片热枕,出于个人感情,也是出于公心,热心于大风厂上千名工人的维权事业。

祁同伟对李达康、沙瑞金等人百般讨好,则是迫切盼望晋升副省长之位。

而高育良不一样,他在剧情开端的几次事件中长袖善舞,几番谋划,却很难看出自己的特殊目的。

既无关于个人的前途,升任正部级无望的他,早已开始了退休的倒计时;同样也无关于理想和信念,精通“辩证法”的他早已视理想信念如玩物。

要说概括他的种种做法,也唯有他自己的原则可以完美贴合。

对陈岩石这位老领导“热情”,对李达康这位同级的对手“礼貌”,而在事件决定走向的关键节点上,却都是“一问三不知”,不做任何实质性意义的表态。

然而虽然没有表态,却将他的意思都充分地通过种种形式表达了出来。

而他的意思,无论是在丁义珍案还是在大风厂事件上,都在客观上给李达康添了堵。

给李达康添堵,对于高育良来说也许不一定有特别明显的益处。然而换一个角度,当李达康顺风顺水势力坐大的时候,高育良一方肯定是要遭受损失的。

正是这样,一次次不显山不露水,让高育良在汉东省政坛几十年来游刃有余。

在剧情的开头曾经提到过,高育良与李达康之间的矛盾,是汉东省政坛多年来的主旋律。

然而,无论是二人在吕州市搭班子,还是在市委书记任上晋身省委常委,高育良都稳稳地压过了李达康一头。

尤其是二人分别在吕州和林城担任市委书记,并竞争省委常委的关键时刻,李达康的治下突然暴露出一位腐败的副市长,从而导致李达康的所有政绩化为乌有。

腐败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腐败发生在如此敏感的时刻,就显得有些太过巧合了。

而联想到在李达康晋升省长的关键时刻,大风厂大火与欧阳菁受贿同样极为巧合地接连发生。显然,这些事件背后很可能有人幕后操控。

林城腐败案是否藏有玄机尚不可知,但在大风厂和欧阳菁问题上,高育良都扮演了极其重要却有隐秘的角色。

若藏有幕后黑手,想必也只能是高育良这位最大的受益者了。

高育良能够从一位大学教授走到如今的位置,绝不仅仅是攀附了赵瑞龙这么简单。

毕竟高育良对于赵瑞龙生意上的直接帮助实际上相当有限,除了吕州美食城外,与赵家在利益上就没有了任何纠葛。

而赵立春仅仅因为这一个美食城就为高育良调走了李达康,还将他一步步拔擢到了省委副书记的位置上,甚至多次力荐他接任省委书记,显然是有更看重的理由。

高育良和李达康作为赵立春手下的两员大将,都曾在不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林城和吕州作为汉东省经济数一数二的强市,也离不开两位的贡献。

高育良有“汉大帮”,李达康则有“秘书帮”。赵立春需要“汉大帮”,也同样需要“秘书帮”。高育良和李达康都是复杂为赵立春在正面做大事的角色。

要巧取豪夺,有刘新建,要保驾护航,有祁同伟。真正替赵家捞钱卖命的,不是高育良、李达康这样的封疆大吏,而是这些小喽罗们。

因此,赵立春一边骂李达康喂不熟,一边却又推荐李达康做省长。一边推荐高育良接班省委书记,一边却又保全高育良,不让腐败拖累他。

而高育良在与赵家的利益划清界限的时候,其实也并不比李达康做得差多少。

赵瑞龙在汉东省的种种恶行,都要想方设法避免高育良知道,祁同伟高小琴做的种种丑事,也尽量让高育良抛开关系。

高育良自己“一问三不知”,赵家与祁同伟也乐得让高育良“不知”。

高育良什么都不知道,才有底气继续为赵立春站台,才有勇气去推荐祁同伟上位。才能继续做到“热情”和“礼貌”,维护自己表面上的荣光。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育良与李达康的角色定位,在赵立春看来是极为相似的。

而对于赵立春而言,高育良在这一角色上发挥的作用还更要大些,也得到了更大的重用。

李达康爱惜自己的羽毛,高育良也爱惜。

但高育良不仅仅自己爱惜,甚至也得到了赵立春、赵瑞龙、祁同伟一道的爱惜。

倘若汉东省没有改天换日,这样的高育良,上限必然要比李达康高出许多。

然而汉东省毕竟是改天换日了。

改天换日后的李达康,不再是以前的李达康。

改天换日后的高育良,也不再是以前的高育良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