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圣·拉斯·范布伦的代表作有哪些?他有哪些理论贡献?

如题所述



《有闲阶级论》


作者简介:托斯丹范伯伦,制度经济学学派创始人。


首次出版:1899年,书名:《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的理论——制度的经济学研究》出版,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热门著作。当时的一位社会学家告诉范布伦:“这部杰作在东海岸引起了震动。”这本书引起的广泛震动与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有关,因为过去从未有一本书用如此尖酸刻薄的语言对社会做出如此冷静的分析。他的著作已经成为经济学内外用于社会批评的理论和格言的来源。


在他的书中,范布伦试图用进化的思想研究现代经济生活。认为工业体系需要努力、合作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而执政的商界人士只追求利益和炫富。两者的矛盾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旦两者结合获得管理社会经济的权力,追求利润的“企业主制”就会被抛弃。这本书引起了文艺界的广泛兴趣,被认为是对社会的讽刺。


历史背景


范布伦的《有闲阶级论》问世于1899年,有着特殊的背景。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以来的125年间,经济学家们几乎走访了与经济学相关的所有领域:世界的辉煌与它的肮脏和贫穷,它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就或它在人类价值上的不足。金融领域的互相厮杀被描述为“储蓄和资本积累”的过程;最无耻的骗局叫“自由企业”,肆意挥霍被当成正当消费。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著作根本不能反映美国的经济生活。约翰贝茨克拉克的《财富的分配》根本不能反映美国已经成为一个百万富翁遍地的国家;陶西格的《经济学》不能让人知道美国垄断的股市;拉夫林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告诉人们,在那个时代,牺牲、努力和技巧是美国赚钱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有权充分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简而言之,这个时候美国的正统经济学是现状的维护者,所以他们没有发现问题的锐利眼光,完全无视美国当时情况的本质,,奢侈浪费。要描述一个只有形式线条和平淡色彩的“原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学家“受制于情境和利益的无意识偏见”,这就需要一种陌生人的眼光,这种眼光具有独特的清晰性和视角,而范布伦恰恰具有这种眼光。


范布伦还注意到另一种前工业社会,即古代冰岛和日本幕府社会。这种社会有明显的休闲阶层,但这个阶层不是闲人,而是社会上最忙的人,但他们的工作是掠夺性的。他们靠武力或狡诈掠夺财富,他们不凭技能或劳力工作。虽然这些休闲阶层从社会中索取,没有贡献任何生产性服务作为回报,但他们的行为是被社会默许的。因为这些社会富裕到可以养活一个什么都不干生产的阶层,而习俗中的尚武精神又让普通人特别推崇,这个阶层不仅不被视为寄生虫,反而被视为有能力的强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有闲阶级活动,也就是武力夺财,当作一种荣誉。相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贫困劳动者是被社会所不齿的。自亚当斯密以来,古典经济学家一直认为,爱休闲、讨厌工作是人类的天性,而范布伦则认为,这是掠夺精神影响下人类生活方式堕落的表现,因为一个崇尚武力和掠夺的社会根本不可能尊重人类的劳动。


范布伦的眼睛继续向前延伸,他看到了现代生活中人类自卑的基因。在现代社会,有闲阶级改变了职业,改进了方法,但它的目标——,不是劳动,而是掠夺,但还是老样子。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他们追求的是女人或战利品,而现在他们反而追求金钱和积累财富,而炫富或奢靡则成了挂在印度帐篷上的人的头皮的现代翻版。有闲阶层不仅沿袭着古老的掠夺习惯,而且他们的个人掠夺权力仍然像过去一样受到社会的推崇。


范布伦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必须获得一定标准以上的财富;就像早期的掠夺阶级一样,野蛮人必须获得部落认可的体力、武功和狡猾标准。”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要努力工作来赢得他人的敬畏,而在这种“力”的竞争过程中,从事非掠夺性工作的人往往是自觉的。


范布伦的贡献不止于此。他认为现代人只是未开化的野蛮人的观点,既说明了有闲阶层存在的现实,又隐含了社会凝聚力的本质。因为早期的经济学家无法明确说出,当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发生巨大分化时,是什么力量将社会捆绑在一起。按照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观点,无产阶级不妥协的时候,是什么力量解散了革命?对于这个问题,范布伦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


他认为,下层阶级和上层阶级并不是针锋相对,而是被一种看不见但却坚定的共同态度所限制:工人阶级并不是要取代他们的管理者,他们只是在试图模仿。默认情况下,他们做的工作远没有他们的主人“体面”。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摆脱更高的阶层,而是试图让自己成为更高阶层的一员。正是这种心态保持了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范布伦对富人社会行为的研究比较辛辣。《有闲阶级论》是围绕富人的优越感写的,因为他们的财富和他们炫耀优越感的行动。


基本概念


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所指出的,这本书的内容是针对有闲阶层的存在。在理论探究的最后,范布伦阐明了这样一个主题:经济人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为什么会有休闲阶层,“休闲”本身的经济学意义是什么?


对于经济人和休闲阶层,古典经济学家一直在探索。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类被描绘成一群理性的人。在生存竞争中,有的人升到顶峰,有的人沉到谷底,让胜利者充分享受自己的财富和闲暇,失败者因无能而受尽贫穷。这是很合理的事情。然而,博伦认为人类的这种观点并不合理。在某种程度上,他否认将社会捆绑在一起的力量是由于“理性自我控制的相互作用”,他不认为休闲本身比工作更受欢迎。


他考察了美国印第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发现在这种原始简单的经济形式中,似乎根本没有休闲阶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代价就是劳动。每个人都必须工作,不管他们的工作性质是什么,也不管他们的地位是高是低。这种原始民族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并不是盈亏的考量,而是一种天生的职业精神,一种长辈对后代的关怀。每个人都努力在日常工作中出人头地。懒惰虽然不会被指责,但永远不会赢得社会的尊重。


理论点的贡献


本书一开始,范布伦就把目光延伸到了历史的源头,顺流而下,探索了有闲阶级的产生过程。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由于没有经济特权和社会分工,还没有出现有闲阶级,但在这个时代的末期,孕育了有闲阶级的胚胎。在人类未开化阶段的初期,有闲阶级已经呼之欲出。这时候社会分工出现了,一部分人开始无所事事地生产,成为了有闲阶级。他们掌管着政治、战争、宗教等非生产性事务,牢牢掌握了夺取他人生死的权力。在人们心中,他们的工作是极其光荣和神圣的,他们的社会地位更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未开化时代末期,有闲阶级迅速发展,以封建的欧洲和日本为例。在这些国家,有闲阶级和工人阶级是泾渭分明的,划分极其严格。


休闲阶层的出现和所有权的出现是同时进行的。人死为财,鸟死为食。一旦私有制出现,人类就围绕财富的占有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斗争。范布伦认为,人们之所以想占有财富,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不如说是为了挽回面子。谁的财富多,谁就是社会的赢家。不仅自己的社会地位会上升,还会得到别人的称赞,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每个人都贪得无厌,永不满足。


有了财富,如果不明显,那只是自恋,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更没有荣誉感,所以需要用某种方式来烘焙自己的财富。自古以来,受过教育的人都认为,炫耀财富的最好方式就是享受闲暇时光。范布伦举了一个礼仪的例子。他认为礼仪的起源和发展是因为它能证明休闲。熟悉礼仪需要时间和金钱,工薪阶层从早到晚努力工作。自然也就没时间学什么礼仪了,于是就成了有钱人的“专利”。虽然礼仪也可以表示尊重和认同,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表示尊贵。现代人事务繁忙,来去匆匆,礼仪大大简化,足以证明礼仪是有闲阶层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社会范围也扩大了。有钱人给陌生人留下印象的最好方式就是大把花钱,所以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们花钱大手大脚,买东西从不讨价还价,过着美酒佳肴、肥马轻毛、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当人们习惯了之后,他们又开始购买图书。往脸上贴金。比如理发师学徒阿克莱特发明了老式纺织机。一夜暴富后,他不惜重金买爵位,改头换面,混迹于上流社会。


在无情地批评了有闲阶级之后,范布伦转而讨论这个制度。在他看来,制度其实就是人们的思想习惯。私有财产、价格、市场、货币、竞争、企业、政治机构和法律是“普遍的社会习惯”。在环境的影响下,环境一旦改变,就会随之改变,其改变是通过个人思维和习惯的改变来实现的。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思维习惯的调整是困难的。一个普遍接受的事实是,有闲阶层天性保守。


范布伦分析了原因。他认为,休闲阶层反对变革主要是出于本能。每个人都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心理,会对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产生本能的厌恶。只有迫于环境的压力,他们才会接受。休闲阶层养尊处优,丰衣足食,只是缺少压力。当然,维护既得利益也是休闲阶层保守的重要原因。任何变化都会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虽然改变后整体生活水平可能会有所提高,但对于有闲阶层来说,至少在短期内,改革是弊大于利的。因此,他们宁愿多做也不愿少做,甚至千方百计阻挠改革。


休闲阶层的保守性还体现在对他人的间接影响上。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的增加总是有限度的。有的人得到的多,有的人得不到。闲散阶层充实了自己的腰包,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极度贫困的阶层。这个阶层迫于生计,四处漂泊,没有闲暇去学习和吸收新的思想和社会习惯。所以他们和有闲阶层一样保守,使得社会更加保守。可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休闲阶层不仅是一个障碍,而且是一个阻碍。人们甚至将其视为保守、衰落、腐朽的代名词。


从范布伦的《有闲阶级论》开始,没有一个有钱人能够挥霍无度而不被社会耻笑。范布伦本人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但这种声誉是作为讽刺作家而非经济学家而为人所知的。社会活动家和知识分子钦佩他,而其他经济学家不断询问他是否是社会主义者,仍然怀疑他所说的一切是否值得认真对待。然而,后来人们意识到,范布伦的研究确实触及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心过程。然而,在同时期经济学家的探索中,这种各种矛盾暴露得特别充分的过程却令人惊讶地被忽略了。可以说,只有他,也只有他,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经济学家,用一双新的眼睛看世界。


虽然令人不寒而栗,资本主义财阀是强盗王,但也接近真相。他的学生——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卫斯理米歇尔曾对他的前任做出如下评价:“范布伦给世界带来了令人困惑的影响。他像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来访者,用超然的眼光冷静地分析着时下常见的事物,平凡思想中熟悉的一切,在他身上都像是外力锤炼出来的奇妙产物。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另一个思想解放者能像他一样摆脱环境的潜移默化的束缚,而在思想探究领域,我们几乎找不到另一个像他一样执着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