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朝最年轻的志愿军姐妹花:姐姐10岁,妹妹8岁,她们经历了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1954年4月,在中朝边境,有这样一对姐妹花穿着特制的军装,一个 8岁,一个10岁,在懵懵懂懂中踏上了朝鲜战场。

这个时候,年幼的二人对于战争的概念,还不是特别清晰,随着兵团,在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中来到了满目疮痍的战场。

看着所到之处的一片狼藉,新义州到处都是大坑和战壕,鸭绿江断桥的钢梁上布满弹孔, 她们不知道这背后出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经历过多少悲壮的故事,但是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在他们年幼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原来,这对姐妹花是当时志愿军的特招兵,因为两姐妹出生于杂技世家,有着十分深厚的杂技功底,在他们当地经常演出并广受好评。

当时志愿军中有一名刘干事经多方打听来到了两姐妹的家中,说服了她们的父母,随后两姐妹便随着部队文工团杂技队,奔赴朝鲜战场, 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慰问演出鼓舞士气。

提起文工团,或许有很多人认为不过就是表演表演节目,在战事之余采取 娱乐 的一种方式,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工团在战场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在残酷的朝鲜战场上, 文工团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险。

他们深入一线, 不仅要时刻面临被轰炸的危险 ,而且为了能让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听到来自祖国的关心, 还要在坑道里搭建起简易却温馨的舞台 ,鼓舞将士们的士气。

极大提高了志愿军战士们的作战热情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除此以外,他们还承担着对敌宣传方面的重要工作。

在朝鲜战争的整个过程中,随着作战环境、战况和作战对象的不同,在前线, 文工团建立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对敌播音宣传站。

相对应地编排了许多瓦解敌军的节目 ,远在他乡的美国士兵常能听到我军广播中播放的《圣诞之歌》、《念故乡》等歌曲。

还有我朝鲜族文工团的战士们,编排形式多样的战地文化节目,并用韩语对敌方进行播报。

当四处的敌人们收听到这些广播后, 思家厌战情绪不断蔓延 一定程度上影响敌军的士气,瓦解他们的抵抗意志。

本文提到的这两姐妹从1954年入朝到1958年跟随志愿军回国,4年的时间里,二人的踪迹遍布了朝鲜大地。

志愿军战士们对这两姐妹也是无人不知,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为了慰问战士们,长时间密集的演出令姐妹二人疲惫不堪,但每次演出完看到战士们脸上的笑容, 姐妹俩没有任何的怨言。

在长大以后,两姐妹每每提及这段经历都感慨万千:“ 对于那些一线的战士们而言,我们做得实在是微不足道。

话里话外的谦虚,让人们对眼前的这两位老人的敬意更深。

两姐妹分别是姐姐张德贞(10岁)、妹妹张德华(8岁),两人出生于东北的一个杂技世家。

姥爷是中国杂技界非常有名望的彭家班,二人的父母在年轻时也是因杂技而相识,最后步入婚姻殿堂。

从小姐妹二人就跟着姥爷练童子功,这也为二人后来的杂技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登上了大大小小的舞台,展现出了不小的杂技天赋,在东北一带也小有名气。

1953年7月27日,朝战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 ,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但此时我国志愿军并没有立即撤退, 而是采取了分批撤离的措施

因为签署停战协定后,美国也并未从韩国撤军,而是在韩国派兵驻扎,接管韩国的防御任务, 这让金日成感到潜藏的危机暗潮涌动。

再加上当时签署的是停战协定,只意味着是暂时停止和休战, 并不意味着战争没有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此时我方从朝鲜全面撤军,一旦美军反扑,朝鲜很快就会被摧毁。

但如果不退,金日成担心日后自己在朝鲜地区缺少话语权,因此,战争结束后, 中朝商议后决定分批撤离志愿军。

在隐患没有完全消除的时候,战场上依旧危机四伏。

眼看胜利在望,为了鼓舞广大志愿军战士们战斗至最后一刻的决心,也为了安慰远在他国,思乡情切的游子, 国内开始组织大量文艺干部前往朝鲜慰问一线士兵们。

在1954年初,志愿军文工团前往沈阳招募团员,在当地听说了张德贞姐妹俩,文工团里的一名干事就四处打听姐妹俩家住在何处,了解以后就亲自上门拜访。

姐妹俩的家人知道了这名干事的来意,一听女儿这么小就要离开自己, 去到千里之外的战场,母亲一开始是反对的。

但是母亲又想着这次去了,多少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思虑再三, 家人们一起商量以后,同意了这名干事的请求。

因为姐妹俩年龄太小,在部队里根本找不到适合她们穿的军装尺码,最后还是在沈阳当地找了一个有经验的老裁缝,把军装改了以后才给姐妹俩穿上。

出发那天,姐妹俩穿着军装, 满眼期待地踏上了火车开往新义州的火车。

姐妹俩到了朝鲜以后先去志愿军总部桧仓与大部队进行汇合,在文工团里跟着大家一起排练,一起生活。

大家也都对着二人十分照顾,很快,她们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1954年5月,姐妹俩迎来了她们的第一次演出。

在板门店遣返最后一批战俘的时候,姐妹俩随部队来到此处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慰问演出。

姐妹俩第一次登台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甚至当时有一名被俘的美国军官看到了她们的演出还请求和姐妹俩拍照留念。

其实在战场上,演出的条件和环境就算不过多描述大家也都能想象一二,崎岖不平的坑道、坑坑洼洼的战壕…… 很难找到一块平整的土地供文工团的战士们表演

再加上姐妹俩主要就是表演杂技的,这对场地的要求便更高。

可是面对艰苦的条件和巨大的演出风险, 年幼的二人也没有哭闹和抱怨 ,而是勤加练习,精进自己的技术,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战士们。

姐妹俩在朝鲜演出的四年时间里, 足迹遍布了朝鲜大地。

演遍了当时朝鲜境内所有的志愿军和人民军驻地, 除了在各兵团驻地演出以外,像战地医院、后勤、运输和工程部队的驻地里也都曾留下姐妹俩的身影

当时朝鲜停战协议虽然已经签署,但是美军在空中的飞机骚扰却并未消停,姐妹俩起初碰到美国飞机的时候有些害怕,文工团的老队员为了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讲一些以前的故事。

比如在1951年杂技队刚入朝的时候:“那时候条件可比现在艰苦多了,我们一开始连个演出场地都没有,直接就在山沟里,山坡上就开始了, 有的时候我们还会遇到敌军轰炸,命能不能保住都是一回事。

“记得有一次……”

姐妹俩也对文工团前辈们的演出经历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心里对她们现在在做的事情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对文工团也多了一丝敬意,并有幸自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在演出的时候条件再艰苦也不会比老队员们那时候危险,所以姐妹俩不管多难受都咬牙坚持。

因为有些驻地之间设置得较为分散,路程很远,坐车过去的话差不要七八个小时。

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颠簸, 下了车以后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的时间就要马上收拾道具开始演出。

先找地方搭一个简易台子,很多情况下,土地都是坑坑洼洼的, 而且最让人头疼的是有些地区的土质是沙土地。

姐妹俩的表演节目是独轮车 ,独轮车在沙土地上艰难行走 ,这无疑给演出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但是姐妹俩的表演也并未因此就“偷工减料”,她们吃力的在沙土地上表演, 尽力的维持平衡,最终以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志愿军战士们的阵阵掌声。

不仅在部队里姐妹俩“美名远扬”,就连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看了姐妹俩的演出以后都赞不绝口, 在朝鲜战场上大家都记住了这对如战场精灵一般的“车技姐妹花”。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1956年的时候,杂技队像往常一样来到部队演出,表演的是一个三人组合的车技节目,是姐姐张德贞和同团的另外两名队员一起完成。

三人在台子上骑车,并且在快速旋转的自行车上变换造型, 可是临时搭建的台班难以维持动作这么大的表演。

台板摇摇晃晃导致台上其中一位表演者失去平衡,往右边倒,结果右边的张德贞没有任何防备的被撞的从自行车上掉了下去。

重重地摔倒在了地上,脚踝被扭了一下,当即就肿了起来,疼痛难忍。

这次受伤, 张德贞只在驻地休息了一个星期 ,脚踝还没有完全养好,她就忍着疼痛立刻投入了工作中, 随着杂技团奔赴各地进行慰问演出

有一次,姐妹俩随着文工团来到了烈士陵园,看望为祖国的和平事业献出生命的烈士们。

在老队员的介绍下, 姐妹俩知道了在此长眠的英雄们 ,有的没比他们大几岁, 奔赴朝鲜战场保家卫国,身躯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姐妹俩满怀敬意的朝烈士墓鞠躬,这时,他们来到了一个墓碑前。

老队员指着墓地说,这是毛主席的儿子, 他是第一个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战士 ,在战场上表现英勇,身先士卒, 在一次敌军轰炸中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张德贞姐妹俩听后向着毛岸英同志的墓敬了一个少先队礼,当时老队员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画面。

1958年10月25日,我国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出朝鲜,姐妹俩也随部队回到了阔别四年的祖国, 回到北京时,在怀仁堂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回国没多久,又一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杂技团的肩上。

1959年8月,杂技团接到命令,要赴川西北高原, 为平息西藏叛匪的部队做慰问演出。

一路上不仅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还时常有残留的马队匪徒出没, 每次演出都是冒着被袭击的危险。

经常出现还没演两个节目,就有部队要出去对付叛匪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再重新回来看节目。

据张德贞老人回忆,当时一共走过了马尔康,若尔盖壤塘闸里,哈巴龙日坝等11个地方。 慰问演出也取得了成功,受到了当地藏民和平叛部队的赞赏。

1962年,在北京的文艺汇演结束后, 周总理和杂技团的演员们亲切地握手交流。

到了张德贞姐妹俩面前, 周总理不假思索地叫出了两人的名字,这让姐妹俩心里的激动无以复加,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而且张德贞当时的一个节目《红旗飘飘》被周总理多次公开表扬 ,接待外宾时会表演这个节目,就连出国访问演出时,总理也会要求表演这个节目。

张德贞两姐妹所在的杂技团也正是凭借着《红旗飘飘》这个节目冲出了国门, 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杂技大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据统计,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杂技团共获得了15枚金牌、12枚银牌、18个优秀节目奖,还有优秀编导、优秀演员奖等。

回顾整个团队一路走过的历程,岀访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外金奖不断,各大邀约纷至沓来……

杂技团把中国的孔雀开屏展翅到五大洲, 通过杂技艺术将中国的和平和友善传播到世界各地。

1972年的时候,受到周总理的指示,为推动中美建交前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派杂技团赴美演出,并取得圆满成功,使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从娃娃兵成长为杂技团的顶梁柱,两姐妹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汗水值得尊敬。

在获得了多项大奖以后,姐妹俩也并未因此迷失了本心,反而更加潜心的在岗位上磨练自己的技艺。

姐姐张德贞成长为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的大校团长,妹妹承担起了彭加班的传承使命 ,成为了著名编导,多次斩获国际奖项的金奖。

两姐妹退休后仍为杂技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姐姐张德贞退休后来到了沈阳民族艺术学校,培养了两批十分出色的杂技演员, 为中国的杂技事业输送了优秀的新鲜血液。

妹妹张德华则成立了一家演出公司,在世界各地弘扬着中国文化, 让更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中国杂技演员的魅力。

如今,尽管两位老人年近八旬的高龄, 在杂技事业中却仍能看到姐妹俩的身影

两位老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杂技事业, 让自己的青春和激情永远留在了那方舞台上。

在此,希望两位老人在梦想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快活自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