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英雄顾金海:曾写下18份请战书,牺牲前仍大喊:“先救队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3

“不要管我,先救队长”!

这是老山英雄 顾金海 牺牲前的最后一句“遗言”,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字,但却是那样的感人肺腑。

当时,顾金海已经是满身伤痕,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但他最后还是把生还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战友……

本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传奇的战斗英雄——顾金海,领略一下他的英雄事迹吧!

顾金海,1966年出生于宁夏吴忠市郭家桥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4年参军入伍,被分到宁夏守备部队某炮团当战士。

然而,刚入伍不到一年,顾金海就迎来了部队精简整编,也称 “百万大裁军”

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这次大裁军!

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上,邓小平以《军队整顿的任务》为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 军队整顿的任务,就是整顿军队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

从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后,我军经过近10年的整军备战,其兵员数量膨胀严重。

到1975年时,全军的总兵员就达到了610.8万人之多。

邓小平提出的给军队“消肿”,就是要解决编制问题。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原本压缩到450万员额的任务没有达成,全军的实际保有员额为529.9万。

直到1977年邓小平恢复职务后,再次将军队的“消肿”问题提上日程,规定严格按照编制精简,不允许超编。

然而,这次精简整编,又因为1979年2月实施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没有实现。

不仅如此,还扩编了几十万人,使得战时部队员额一度达到了602.4万人之多。

1980年3月12日,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

在会上,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 《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 的讲话,指出: “军队体制编制不适应现代作战要求,必须进行改革”的要求。

实事求是地说,邓公所言是非常有道理的,军队本身在精不在多,数量庞大的军队,不代表就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所以,必须减少不必要的战斗人员、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等,如此才能实现精兵强国之目标。

此次精简整编,从1980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到1981年底基本完成,我军兵员数量从原来的602.4万人,缩减到了450万人。

但这还没完!

1982年6月下旬,中央军委再次召开座谈会,着重研究军队体制改革的问题。

此时,我军人数虽然缩减了百余万人,但这似乎还不够,因为这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作战单位和人员。

所以,中央决定撤销基本建设工程兵和铁道部,成立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大量裁减非作战单位和人员。

截止到1984年底,全军就缩减到了400万人。

时间来到了1985年,这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再次召开扩大会议。

邓小平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减100万人。

此次精简整编的规模较大,既要对部分单位进行撤并,也要裁减部分陆、海、空部队。

除此之外,还要大量裁减步兵部队、守备部队和勤务保障部队等。

总而言之,此次大裁军,其目的就是要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增强部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

所以我们由此不难看出,此次大裁军并非单纯的减人,而是已经触及到了体制改革的深层问题。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可谓意义非凡!

它不仅是一次中共中央科学分析世界格局,准确把握战争与和平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战略举措。同时也是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的裁军。

此外,这也是一次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调整配备三总部、大军区、军兵种领导班子,努力“不遗留问题”的中央军委新老交班。

当然,这更是一次致力于改变军事领导体制、凝聚战斗力的军事改革措施。

从大局上来看,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的。

据相关数据统计: 从1985年起的3年时间里,就有60万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

而对于当时正处于“百万大裁军”浪潮中的顾金海来说,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一是复员回家当工人;二是调到参战部队奔赴南疆,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选择前者,顾金海未来的人生未必绚烂多彩,但至少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

选择后者,可以真正实现他作为一名军人上战场杀敌建功的理想,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面对这两难的抉择,顾金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抵达南疆后,顾金海还是被分配到炮兵分队,干他的“老本行”。

但顾金海却不愿意了,他认为炮兵不能面对面和敌人较量,于是便打报告向上级请求调到步兵连队。

上级的决定怎能轻易更改,顾金海作为一名军人,就应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但倔强的顾金海不想就这么“屈服”,班长不同意就找排长,排长不同意就找连长,连长不同意就直接给团党委写申请书,甚至还咬破手指,写血书明志: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为了能调到步兵连队冲锋打仗,顾金海前前后后给上级领导写了18份请战书。

最后,顾金海的执着和真诚感动了上级领导,终于同意他的请求,并将他调到即将在前沿执行作战任务的 “特攻五连”。

这个连队可不简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该连队就屡立战功,是军中有名的“功勋连”。

被调到该连队的顾金海,可谓压力山大!

顾金海所在的9班,军事技能素来过硬,班长在全团都是有名的“武状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 “兵王”。

刚到连队,顾金海就向班长表明了态度:

从这之后,顾金海一方面加强训练,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尽快掌握步兵的各种技术、战术等。

另一方面,他坚决要求到执行最危险、最艰巨作战任务的第一突击队去。

在他看来,练兵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战场上实践,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就得经过战火的洗礼。

凭着不服输的精神,短短一个月后,顾金海的步兵五大技术便名列全班第一,成为各项技能过硬的优秀战士。

之后,顾金海被批准加入第一突击队。

但他仍不满足: “我需要明确一点:参加第一战斗小组。”

就这样,在出征誓师大会上,顾金海站在了突击队行列中的最前头!

这个年仅20岁的年轻小伙子,将迎来人生中最危险,同时也是最高光的时刻。

在出征前,顾金海给父母写了书信: “如果我牺牲了,不要为我悲伤,也不要向部队和政府提任何要求……”

作为执行战场上最危险任务的突击队员来说,这既是家信,也是遗书。

此外,顾金海还给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黑伯理写了信,表明他要在前线杀敌立功的决心。

自治区领导将这封信件推荐给了宁夏人民广播电视台,把顾金海的心愿传达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1986年,“10·14”战斗打响了!顾金海所在的团奉命收复被越军侵占的604阵地和968高地。

“特攻五连”担任主攻分队,顾金海当时是第一突击队三班第一战斗组成员,冲锋在部队的最前面。

下午13时35分,战斗正式打响!

在发起冲锋前,我军炮兵先给敌人来了一个炮火覆盖,为突击队的冲锋扫清障碍。

我军炮弹如雨点般打在越军阵地上,顿时焦土横飞、火光冲天,爆炸声、喊叫声、呻吟声连成一片,壮观极了。

炮火覆盖结束后,接下来就该轮到突击队员们表演了!

接到出击的命令后,突击队员迅速跃出堑壕,以隐蔽、快速的动作,按照预定路线,向敌军阵地发起冲击。

但越军非常狡猾,为了阻拦我突击分队前进,龟缩在暗堡、屯兵洞里的敌人向我突击队射出了一排排密集的子弹,敌纵深火炮也拼命朝两个阵地前沿轰击。

在突击队前进的道路上,弹片飞舞、硝烟弥漫,非常危险。

作为第一突击队三班第一战斗小组成员的顾金海跟随战友们一起,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迅速冲向敌人阵地。

经过几分钟的激战,第一突击队就迅速突破了604阵地前沿,占领了表面阵地。

然而,就在大家继续勇猛地向前冲锋时,越军的一个机枪火力点突然复活,向正在前进的我第二突击队疯狂扫射,阻滞了我第二突击队的进攻。

在此紧要关头,顾金海决定拔掉这个火力点,为第二突击队的进攻扫清障碍。

于是,他二话不说端起冲锋枪向敌机枪火力点扫射,一边射击,一边快步跑到敌火力点左侧,然后迅速取下随身携带的炸药包,点燃导火索,猛地塞进射击孔内。

随着一声巨响传来,敌人的这个火力点顿时变成了哑巴,洞内的几个敌人当场毙命。

很快,我第二突击队便通过了604阵地,直插968高地。

随后,第一突击队开始打洞歼敌,即搜剿越军的屯兵洞。

顾金海和战友毕东玉正准备到敌人的一个屯兵洞搜剿时,突然一颗手榴弹向他们扔了过来。

事实上,顾金海是完全可以避开的,但为了战友的安全,他并没有这样做。

顾金海大喊了一声“危险”后,便将战友毕东玉推倒在地,然后顺势趴在他的身上。

最后,战友毕东玉毫发无伤,但顾金海的头、胸和右臂却有5处负伤,剧烈的疼痛让他一下子昏倒在地。

战友们赶紧给他包扎伤口,并准备送他下阵地前往后方医院治疗,但倔强的顾金海宁死不下火线。

他一把推开战友,大声地说道: “管我干什么!赶快炸洞!”

此时,敌人屯兵洞里的机枪还在扫射,顾金海拖着受伤的躯体,咬紧牙关,一边爬行,一边向敌人射击,直到掩护战友毕东玉将这个屯兵洞给成功炸毁。

然而,就在他以为战斗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一发炮弹突然落在了他的身边爆炸。

巨大的气浪把顾金海掀翻在一个弹坑里,一块弹片穿通钢盔,击伤了头部,鲜血流下糊住了他的双眼,几度昏迷过去。

当时被炸伤的还有时任第一突击队队长的马权斌。

正当战友们要抬顾金海下阵地时,他看到马队长伤势也很重,就对战友们说: “不要管我,先救队长!”

在此危急关头,顾金海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人安危,而是时刻惦念着战友的安全。

这种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和学习的。

在身受重伤后,顾金海看到屯兵洞里的敌人还在向我军扫射,于是便抱起已经牺牲的战友身上的炸药包,吃力地向敌屯兵洞爬去。

战友毕东玉见他伤势很重,几次想抢过他怀中的炸药包,但他就是死不松手,说: “那里危险,我去炸,你火力掩护!”

最后,顾金海终于将敌屯兵洞炸毁,而在他的身后,是一条被拖了20多米长的血线。

然后,他又和战友毕东玉一起炸毁了敌人又一个屯兵洞。但由于失血过多,顾金海又昏迷了过去。

之后,战友们强行将队长马权斌和顾金海护送后撤。

在回撤途中,突然遭遇敌人的炮击,顾金海用尽全身力气扑到了马队长的身上。

最后,马队长脱险,而顾金海由于失血过多,光荣牺牲了!

顾金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验证了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豪迈誓言。

顾金海光荣牺牲时,年仅20岁。

多年以后,曾经在那场战争中背过顾金海的一位战士回忆说: 他曾先后四次背顾金海下阵地,但都被他拒绝了,顾金海要求他先去救其他人,不要管他。

而当他第五次来背顾金海下阵地时,发现他已经光荣牺牲了!

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顾金海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而是表现出了绝对的英勇和顽强。

在身负重伤后,他没有想到先给自己治疗,而是把一切生还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这种英勇无畏、坚韧顽强、舍己为人的精神,使他成为了老山战役中最令人敬仰的英雄之一。

1987年1月21日,顾金海烈士的骨灰由前线送回了家乡安葬。

23日,灵武市为顾金海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顾金海的母亲杨玉花哭成了泪人。

作为一名母亲,面对儿子的牺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但她也知道, 自己的儿子是为了祖国边疆的和平牺牲的,死得其所,是有价值的。

当初顾金海报名参军时,并没有告诉家里人,而是偷偷报的名,母亲在得知这个消息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而从那以后,母亲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每次想儿子的时候,杨玉花就趴在桌前,仔细端详着顾金海仅有的几张照片。

“如果我在战争中光荣牺牲,请用抚恤金替我交5年的党费,把我的骨灰洒在家乡的土地上。” 这是顾金海牺牲前留给父母的一句话。

1月24日,灵武市召开向顾金海烈士学习大会,号召全市人民学习顾金海烈士的英雄事迹和英勇献身的精神。

同年5月14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嘉奖令,授予顾金海烈士 “全国战斗英雄” 荣誉称号。

9月19日,灵武市召开了“战斗英雄顾金海烈士授勋大会”。

顾金海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参谋长何宽平,宣读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并向其家属颁发了战斗英雄荣誉证书和一级战斗英雄勋章。

为了纪念顾金海烈士,政府还将他生前就读过的山水沟小学和郭家桥中学,更名为“金海小学”和“金海中学”。

顾金海牺牲后,每年清明节父母都会去给他扫墓!

他的父母虽然生活得并不富裕,但却很知足,他们一直为有这样一个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而每年,顾金海的战友和 社会 上的一些好心人都会来家里看望两个老人。

他曾在战场上救过的突击队队长马权斌,后来还担任了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人武部政委。

每次谈起那段峥嵘岁月时,马权斌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 “战友去了,可我活下来了,我就是他们父母的孩儿。”

英雄虽逝,但其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所以还是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文章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为顾金海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