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肯定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1. 古文哪些字表示肯定或一定

"夫””盖”

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2. 古文哪些字表示肯定或一定

"夫””盖”

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3. 文言文中判断语气和肯定语气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楚。恰好,最近我整理了一份材料,专门讲古文句式的,但愿对你有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一)采用“……者,……也”的方式

1.“……者,……也”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这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2.“……者,……”

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中“是”“为”,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②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