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李清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历代以来都以李清照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生于北宋,死于南宋,其词芬馨神骏,闺秀诗人,当推第一。   生离是苦,死别更是苦。李清照和丈夫生离时,词虽寂苦,尚有寄托,南渡之后,多少迁徙流离的日子里,又叠上死别的阴冷凄苦,情何以堪,人何以堪!这首「声声慢」正是这种心境的倾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户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注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起首已经不凡,极富创意,这种创意在中国古诗人中并不多见,还有谁敢以十四个叠字相连为诗呢?李清照以一个女词人竟然写出这样的句子,是艺术才华的卓越表现,也是情深意切的自然呈露。 「寻寻觅觅」,寻觅什么呢?可以想见半百妇人无依无助的孤苦情况,迫切需求内在的心灵的依靠,所以她寻觅足以依凭的生命中的水草,也正是寻了又寻,觅了又觅,终无所得,外在环境更是如此冷冷清清的,寂寞加空虚,情与境自「凄凄惨惨戚戚」,连叠六字,无可化解! 「户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写尽人类悲秋的共同哀恸,这样的作暖还寒,是一种不能适应,难以止息的情绪的不稳,想这样,又想那样,不能抑止的心情的浮动。 也许喝点酒可以浇浇愁吧!多少人借酒来忘怀自己的不幸,惜酒来获取短暂的平静。「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多平凡的四个字:「晚来风急」,就将沉醉酒乡的美梦也打碎了,是深深的悲苦使她无法暂避壶中,必须清醒地数算自己的哀愁,忍受哀愁的蚕、咬啮,「晚来风急」,令人有着晚景凄凉,不寒而栗的更为深沉的隐痛感觉。 岂仅如此!正伤心的时候,一声雁啼,又触痛了诗人敏感易伤的心,声声鸣叫的雁却是旧时相识,然而,雁儿在林梢,来去有时,可亲的人儿呢?可爱的家园呢?人事已非,家园残破,总非昔日面目,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异地,这样的凄凄惨惨戚戚!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译: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为何飘零呢?谁憔悴损呢?在这里,李清照已与黄花认同。黄花之所以堆积,因为上半阙的「晚来风急」。谁憔悴瘦减?是黄花,也是李清,「人比黄花瘦」啊!这是窗外可见的秋日的枯黄,此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注意,「点点滴滴」又是叠字,准确传达了一点一滴敲击诗人心坎的梧桐上的细雨声,这也是窗外的黄昏景象,满目秋色萧瑟,盈耳秋声凄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三行,从色彩上来看,两个「黄」子凸出一个「黑」字,秋色萎黄,在黄昏中更觉其清瑟无比,守着这样阴沉的秋景,如何等待天黑呢?天黑后又将如何?一个「黑」字仿佛将读者推进绝望的渊底,更行更远更深,无法从愁苦之中抽身而出。 黄与黑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了无生气,笼罩着凄冷、不幸、不祥,漱玉词中常用黄花、黄昏,是自怜自艾,是永恒的哀愁。 「梧桐更兼细雨」,复以声音表达愁怨无限,「秋夜梧桐雨」正是哀愁无限的意象,白朴的「秋夜梧桐雨」就有这样的句子:『梧桐上,雨萧萧,一声声满残叶,一点点滴寒梢。』 一个愁字能了得吗?这样的次第,这样的点点滴滴,这样的凄凄惨惨戚戚。
参考: skyhouse/index/main3/poetry/poetryw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添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以首三句连接用上七个叠字词最为人津津乐道,也可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全词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与词人的主观感受溶为一体,难以分拆;以口语(「怎敌他」、「怎生」、「这次第」等)入词,化俗为雅,浑然天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