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7

泉州南音,作为南曲音乐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其音乐分类主要分为"指、谱、曲"三类。"指"是指有歌词和琵琶指法的大型曲目,它承载了丰富的音乐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谱"则是无歌词但包含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最初有十三套,后来扩充至十六套。其中,以"四"套(如四季景色)、"梅"套(梅花操)、"走"套(八骏马)、"归"套(百鸟归巢)最为知名,展现了南曲的丰富多样。


"曲",即散曲或草曲,占据了南曲音乐的显著地位,数量众多,数量上千首。南曲使用的工尺谐是一种独特的谱式,以"X"、工、六、士、-这五字代表宫、商、角、徵、羽五音,采用固定的唱名法。


在乐队组合方面,南曲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上四管又分为"洞管"和"品管",洞管包括洞箫、二弦、琵琶、三弦和拍板,而品管则以品箫(笛)、二弦、琵琶、三弦和拍板为主。下四管乐队则更为丰富,包括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响盏、狗叫、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共十种乐器,有时还会加入云锣、铜钟、小钗和笙等,形成了鲜明的吹打乐队特色。




扩展资料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