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3.27春分八日//鹧鸪天·秦岭四宝之羚牛//春分·春景·春意(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题记:秦岭羚牛,又被称为“秦岭金毛扭角羚”,当地人又叫它为“白羊”或是“羊子”,体形粗大,肩高100-130厘米;尾长15-20厘米;重量250-400公斤。雄性和雌性均具较短的角,角呈扭曲状,一般长约20厘米。头如马、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在牙齿、角、蹄子等更接近羊,是一种大型牛科食草动物。它的两个长而粗壮的前肢,两条短而弯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这些特点都使秦岭羚牛能够适应高山攀爬生活。

      秦岭羚牛在每年的二月前后产崽,每胎一崽。它们生性警觉,听觉灵敏。 通常是少则十几头,多则四五十头组成羚牛群一起生活。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鹧鸪天·秦岭四宝之羚牛

      金毛扭角攀峰巅,群居秦岭度生年。山川草翠足丰食,水绕流飞赐醴泉。

      好争斗,性皮顽,种群繁衍狠争权。新君俯首温言解,厮守桃源月下眠。

外形特征———

      秦岭羚牛全身毛色为淡金黄色或棕褐色。颌下和颈下长着胡须状的长垂毛。雄性和雌性都有粗大的角,角尖光滑,从头顶先弯向两侧,然后向后上方扭转,角尖向内。体形粗大,四肢粗壮,肩高大于臀部,体长约1.8米,成年雄性可达到2米以上。成年雄性体重200-300千克,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似羊。肩高于臀,角粗而弯向两侧。其毛色色泽依老幼而不同。遍体白色或黄白色,老年个体为金黄色,背中不具脊纹。吻鼻部和四肢为黑色。幼体通体为灰棕色。秦岭亚种是四个亚种中最漂亮的亚种。

栖息环境———

      秦岭羚牛是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其分布沿秦岭主脊冷杉林以上。它们一般生活在150-3600米的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晨昏采食。由于食物基地内的食物有季节变化,故它们的活动常作季节性的移动。春季它们常下至1500米左右的山谷中采食禾本科、百合科等的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一些灌木的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食含有多种维生物及淀粉的草本为食,然后进入林阴以避烈日;秋季则采食各种植物的籽实;冬季进入亚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食物基地,主食秦岭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并照晒利用阳光取暖。

生活习性———

      羚牛集群性强,常十多只一起活动,多至二、三十只,甚至多达百只以上的大群,冬季还会出现数量更多的集群。羚牛行进时的队伍非常有纪律,健壮的公牛分别走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队伍的中间是母牛和幼牛。群牛不会主动攻击人,危险性要低很多。但独牛的性情跟生活在群体中的羚牛则大不一样。牛群移动时,由强壮个体领头和压阵,其他成员在中间一个挨着一个地随后跟着顺小道行走。牛群平时活动时,一般有一只强壮者屹立高处瞭望放哨,如遇敌害,头牛会率领牛群冲向前去,势不可挡,直至脱离险境。平时成年雄兽喜欢过孤独的生活,故有“独牛”之称;也有2-3头同栖的,称为“对牛”。

      羚牛和山羊一样,凡是能够到达它们宽阔嘴边的植物,几乎都吃,它的食料至少包括100多种植物,甚至可达300种。因此具有多方面的营养,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药,有止泻驱虫的功能,能抵御疾病,它还喜爱舐食岩盐、硝盐或喝盐水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林中含盐较多的地方,常是牛群的集聚点喜群栖。羚牛春季采食禾本科、百合科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灌丛的一些嫩枝幼叶。夏季迁移至高处采集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秋季采食植物的果实,冬季进入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

秦岭斗士———羚牛

      在秦岭山脉的主脊地带,活跃着一群长着羊脸羊胡子、体型高大,看起来似牛非牛似羊非羊的动物——羚牛。

      光听它既有“羚”又有“牛”的名字,就知道肯定来头不简单。当你看到它,亦会被它“四不像”的外形迷惑——头像羊、角似鹿、蹄如牛、尾似驴,性情如牛,叫声似羊。事实上,在分类学上,羚牛属于牛科羊亚科,介于牛和羊之间。世界上共有4个亚种,即秦岭羚牛、四川羚牛、高黎贡羚牛、不丹羚牛。羚牛与大熊猫、金丝猴并称我国高山林型三大珍贵动物。

      秦岭羚牛是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也被称为“秦岭金毛扭角羚”,当地人又叫它为“白羊”或是“羊子”。雄性和雌性羚牛均有较短的角,角呈扭曲状故曰“扭角”,又因体型壮硕如牛,面部长相如同羊,加之成年雄性羚牛毛色多为黄色,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所以得名金毛扭角羚。其实羚牛的扭角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当羚牛还是幼年的时候,头顶萌发的角是笔直且向后倾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双角开始扭转。

      秦岭羚牛主要分布在沿秦岭主脊海拔1500米—3600米之间,在陕西主要分布于太白县、宁陕县、佛坪县、周至县、洋县、柞水县等区域。它们的主要栖息范围在高山或亚高山区域2200米—28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针叶林两个林带之中。

      羚牛是不折不扣的食草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徙习性。简单说来,就是随着季节变化,哪有食物就在哪里采食:初春至初夏,它们常在1500米左右的山谷中采食禾本科、百合科等的青草、竹笋与竹叶,以及一些灌木的嫩枝幼叶;随着夏季气温升高,羚牛逐渐上迁至高海拔地带,采食含有多种维生素及淀粉的草本植物,然后进入林荫以避烈日;秋季树叶开始凋落时,羚牛又会逐步下迁至低海拔地带,采食各种植物的籽实;冬季草木凋零,它们进入亚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主食秦岭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并利用阳光取暖。它们拥有两个长而粗壮的前肢,两条短而弯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这些特点都使它们能够适应高山攀爬生活。

      除少数的独牛个体外,秦岭羚牛在一年四季中都过着集群生活,有3只—10只的小群,也偶有近百只规模的大群。秦岭羚牛种群的结构一般由少数雄牛、数量较多的雌牛及幼仔,还有一些亚成体组成。有研究发现,秦岭羚牛种群的分离和重组是经常发生的现象。除了由雌性羚牛及所生幼仔组成的母仔家群外,其他类型的家群、混合群和社群的成员都不稳定。

      类似羚牛群体在短期内数量和组成发生改变的现象在其他牛科动物中也很常见,如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牛和生活在热带稀树草原的非洲水牛,群体大小和类型也经常发生变化。科学家对美国野牛种群社群结构的研究发现,其群体脆弱易变,群体的成员频繁地变化,特别是在与其他种群相遇时更是如此。

      科学家还进一步证明野牛群体的变化还与其行为(如发情与产仔)和不同群体的活动范围重叠有关。对于羚牛物种而言,繁殖期的雄性羚牛可能是群体中的不稳定因素;亚成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年龄变化而改变所在群体,也是羚牛群体变化的一个原因。

      秦岭羚牛群体的变化还与其反捕食的策略有关。秦岭羚牛每年为获得食物都要沿山脊或沟谷进行两次上下的迁移。因山势起伏和地形的变化,在迁移中遭遇天敌的机会远大于它们林中采食和休息时。因此,羚牛在迁移中多集成10只—30只包括成体、亚成体、幼仔的社群。集群不仅可以提高提前发现天敌的机会,还可以在遇到天敌时采取分群逃跑的方式降低个体被捕食的概率,同时还可以为群中的幼仔提供较好的保护。

      羚牛群在觅食或其他活动时,往往会有“哨牛”负责警戒。“哨牛”多站在高处,对于轻微的风吹草动也会注意倾听,一旦发现敌害,则会发出连续的喷鼻声或突发性动作,其他成员听到“警报”,会随时准备逃跑。羚牛的逃跑速度和攀爬能力极强,3米—4米高的崖壁也能一跃而上。羚牛也具有集体防御的习性,休息时常常围成圆圈,壮年羚牛在外围,其角向外侧,幼仔和少数母体在中央,受到保护。

      在秦岭山区,每年夏季都会有落单的羚牛下山。有学者解释,每年七八月为羚牛发情交配期,雄牛之间或雄牛与群体附近的“独牛”会发生激烈争斗,争夺配偶,失败者会离群出走,自谋生路。这些离群独牛性格暴躁,极易伤人。如果“狭路相逢”,一定要注意避让,不要贸然招惹它们。

                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