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的海洋生物介绍

要完整地,
最好种类多一点!
我要把资料拿来做小报。
尽快!

第1个回答  2007-05-04
海洋生物趣闻

爬、游、飞三项全能鱼一豹鲂鮄

鱼儿离不开水,这句话说明了鱼一生都在水中度过,所以说在水中游泳是鱼的本能。但是有的鱼除能在水中游外,还能在空中"飞",如飞鱼;有的还能在海滩上跳,如弹涂鱼。能"飞"能跳这些鱼只具有二项本领。豹鲂鮄却有爬、游、飞三项本领,可以说具有"海、陆、空"立体运动的能力。

豹鲂鮄胸鳍的3根鳍条是独立的,能够自由活动,它借助这3根鳍条在广阔的海底自由自在地爬行。同时这些独立的鳍条,也是豹鲂鮄的触觉器官,利用它们可以感知海底周围环境情况。由于这3根独立鳍条的特殊机能,因而驱动这些鳍条的肌肉也就特别发达。这就是物竞天择、自然选择的结果--器官用进废退。

当豹鲂从海底爬行转为在水中游泳时,胸鳍及鳍前的三根独立鳍条就收拢,紧贴在体侧,以减少在水中的阻力。豹鲂鮄游兴达到高潮时,便以极快的速度冲出水面,继而展开"双翅"--胸鳍,在空中飞行。实际上豹鲂鮄的"飞"和飞鱼的"飞"都不是真正的鼓翼飞行,而只是依靠风力的作用。

会爬树的鱼

鱼类在水中生活的主要呼吸器官是鳃。鱼儿离开水,鳃丝干燥,彼此粘结,阻止呼吸,生命也就停止了。然而,在我国沿海却生活着一种能够适应两栖生活的弹涂鱼。

弹涂鱼体长10厘米左右,略侧后,两眼在头部上方,似蛙眼,视野开阔。它的鳃腔很大,鳃盖密封,能贮存大量空气。腔内表皮布满血管网,起呼吸作用。它的皮肤亦布满血管,血液通过极薄的皮肤,能够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其尾鳍在水中除起鳍的作用外,还是一种辅助呼吸器官。这些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们能够离开水,较长时间在空气中生活。此外,弹涂鱼的左右两个腹鳍合并成吸盘状,能吸附于其他物体上。发达的胸鳍呈臂状,很像高等动物的附肢。遇到敌害时,它的行动速度比人走路还要快。生活在热带地区的弹涂鱼,在低潮时为了捕捉食物,常在海滩上跳来跳去,更喜欢爬到红树的根上面捕捉昆虫吃。因此,人们称之为"会爬树的鱼"。

会发声的鱼

一般人都以为鱼类全是哑巴,显然这是不对的。许多鱼类会发出各种令人惊奇的声音。例如:康吉鲤会发出"吠"音;电鲶的叫声犹如猫怒;箱鲀能发出犬叫声;鲂鳃的叫声有时像猪叫,有时像呻吟,有时像鼾声;海马会发出打鼓似的单调音。石首鱼类以善叫而闻名,其声音像辗轧声、打鼓声、蜂雀的飞翔声、猫叫声和呼哨声,其叫声在生殖期间特别常见,目的是为了集群。

鱼类发出的声音多数是由骨骼摩擦、鱼鳔收缩引起的,还有的是靠呼吸或肛门排气等发出种种不同声音。有经验的渔民,能够根据鱼类所发出声音的大小来判断鱼群数量的大小,以便下网捕鱼。

双锯鱼和大海葵

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这种现象叫共栖。在我国南海和世界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丛里,有一种体色艳丽的小鱼,它们的身体表面有鲜艳的朱红色和雪白色相间的色带,清晰美丽,十分引人注目。这种小鱼叫双锯鱼,俗名小丑鱼。

双锯鱼经常与大海葵生活在一起,是海洋动物共栖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一般情况下,任何动物只要碰到大海葵,就会被大海葵花瓣状触手上的刺细胞中有毒的刺丝麻醉或杀死。但是双锯鱼却例外,它们不仅能在大海葵周围活动,而且还可以肆无忌惮地来回穿梭于大海葵的触手间。体色鲜艳夺目的双锯鱼,会引起许多凶猛肉食性鱼类的追逐。这时双锯鱼便逃到大海葵触手间躲藏,避免被敌害捕食。而接近大海葵触手的凶猛鱼类却被大海葵触手刺细胞射出的刺丝麻醉致死,成了大海葵的美餐。

另一方面由于双锯鱼在大海葵周围及触手间活动,加强了大海葵周围水的流动,使大海葵得以获得充足的氧气。

如果人们把大海葵拿走,双锯鱼就会被其他鱼类吃掉。大海葵保护了双锯鱼,双锯鱼为大海葵招来了食物并带来充足氧气,这对互利互惠的伙伴,真是大自然独具匠心的安排。

脚生在头部的动物--头足类动物

头足类是许许多多动物的一个综合名词,它包括现存于世的400多种软体动物,如乌贼、柔鱼、蛸、船蛸以及较少见的鹦鹉螺等。头足类顾名思义是一群足生在头部的软体动物。

鹦鹉螺是现存头足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古代海洋,曾一度是它的天下。在亿万年的漫长进化历程中,鹦鹉螺非常保守,裹足不前,仍保持其远古祖先的面貌,生存至今,因而它被作为"活化石"而载入动物学史册。

头足类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从浅海至3500米的深海,表层、中层、底层以至海底,寒带、热带以及温带海洋,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

鹦鹉螺在百米左右的浅海水底爬行,而章鱼则在水底洞窟、岩隙或石块中潜居,并能利用生在头部的"八条脚"将有坚硬外壳的虾、蟹紧紧包住,继而食之。乌贼、柔鱼能利用腹部的"漏斗"以喷水方式获得的反冲力而快速游动,所以有"海底火箭"之称。它们快速游泳追捕食物和逃避敌害。生活在深海中的大王乌贼,体长18米,体重约30吨。它的一条"腿"的直径有25厘米,如同一根电线杆一样粗。它"腿"上的吸盘有好几百个,最大的吸盘有盛菜的盘子那么大。

大王乌贼不仅是头足类中的"老大",而且也是全部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它敢于同最大的齿鲸--抹香鲸,进行殊死搏斗!
乌贼家族中的"侏儒",是能在海底发光的荧乌贼,它的长度只有5厘米。荧乌贼虽小。但却不是这个家族中最小的成员。最小的乌贼是微鳍乌贼,它只有1.5厘米,如同一粒小花生米那么大,体重只有0.l克。它的背部生有吸盘,微鳍乌贼利用吸盘把自己的身体吸附在海藻上休息。船蛸不仅形状奇特,更怪的是它雌、雄个体的差别很大。雄性个体很小很小,附在雌性身体上往往使人们误认为它是雌体身上的一个寄生虫。

绚丽多彩的海洋植物

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低等的藻类植物和高等的种子值物。

藻类植物大小悬殊,最小的海洋单胞藻类个体微小,只有在显微镜底下才能看见,而最大的巨藻则可达二三百米长,堪称藻类之冠。海洋中的种子植物如大叶藻、红树等种类较少。

海洋植物是海洋世界的"肥沃草原",它不仅是海洋鱼、虾、蟹、贝、海兽等动物的天然"牧场",而且是人类的绿色食品,也是用途宽广的工业原料、农业肥料的提供者,还是制造海洋药物的重要原料。有些海藻,如巨藻还可作为能源的替代品。光是海洋植物的能源,温度是海洋植物的生长要素,矿物质营养元素是海洋植物的养料。

海藻是海洋生物中的一个大家族。从显微镜下才能看的见得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高达几百米的巨藻,有8000多种。褐藻是海洋中特有的藻类职务,其特点就是体型巨大,巨藻、墨角藻、囊叶藻、海带、马尾藻就是其中著名的褐藻。海带是我国人民喜欢食用的海产品。它不但海味十足,而且营养丰富,含有碘等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能够预防和治疗甲状腺(俗称大脖子)病。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海藻还有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等。中国和日本等东方国家的人民,食用海藻和以海藻入药的历史非常久远。历史上英国海员有用红藻预防和治疗坏血病的记录;爱尔兰人民历史上也有过依赖红藻、绿藻度过饥荒年的记载。西方国家食用海藻的习惯不如东方国家普遍。一位西方国家的海洋学家曾发出感叹:中国、日本人食用海藻就像美国人、英国人吃番茄一样普遍。他希望有一天,西方人也像东方人那样养成食用海藻的习惯。

藻类是古老而又原始的低等值物,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沼和海洋中,其种类繁多、形态万千,是植物中的一大类群。

藻类是含有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型植物,植物体为单细胞、单细胞群体或多细胞等3种。藻类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区别,整个植物就是一个简单的叶状体。藻体的各个部分都有制造有机物的功能,因此藻类也叫作叶状体植物。

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体,是人类的一大自然财富,目前可用作食品的海洋藻类有100多种。科学家们根据海藻的生活习性,把海藻分为浮游藻和底栖藻两大类型。
第2个回答  2007-05-03
鲨鱼属于鱼纲鲨目,是肉食性海洋鱼类。鲨又叫鲨鱼、鲛,是软骨鱼类。身体呈纺锤形,眼睛大都在头部两侧,无鳔。生活在深海区。全世界有300多种鲨鱼,性情温和的鲨鱼吃小鱼虾`和贝类;凶猛的鲨鱼会吃海兽,甚至攻击人类。多数卵生或卵胎生,少数胎生。
鲨鱼的种类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鲨鱼都能伤害人类,只有少部分个头大的鲨鱼能伤害人。鲨鱼的嗅觉十分灵敏,主要靠嗅觉寻找食物,所以,它们能在除北冰洋以外的所有大洋里安家。鲸鲨是最大的鲨鱼,但是它们不吃肉,而是吃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一般的鲨鱼则吃鱼类、章鱼、贝类,有的鲨鱼甚至会把个头小的鲨鱼当成食物。

大白鲨这是一种人类绝不会认错的鲨鱼。身体呈巨大的纺锤体,鳃裂也是巨大的,鼻子又尖又长。它们的呈钩状的第一背鳍非常宽大,远远大于第二背鳍,胸鳍较大和尾鳍一样为新月形。背部颜色均匀为灰色或者为棕灰色,在背部与白色的腹部之间有明显的界线,大白鲨也是游泳好手,它们每小时可前进25公里,体温在10℃—15℃之间,它们什么都吃包括鲸鱼。这种鲨鱼的危险程度就不用再说了吧!

海马是海龙的同类。尾卷附在海藻上,过着固定性生活。游泳时直立身体,摆动背鳍和胸鳍,游泳前进。到春天,雌海马在雄海马的育儿囊中产卵,经过50~60天,幼鱼会从育儿囊里出来。

海马和海龙同属海龙科(Syngnathidae)鱼类,对饲养生存的水质要求并不苛刻。在国内水族市场比较多见的是黑海马(Hippocampus Histrix)、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和斑节海龙(Dunkerocampus Dactyliophorus),比较名贵的红海马(Hippocampus Coronatus)、黄金海马(Hippocampus Kuda)和产于澳洲的桨鳍龙王(Pyhllopteryx Taeniolatus)并不多见。 Oj
在自然海域中,海马通常喜欢生活在珊瑚礁的缓流中,因为它们不善于游水,故而经常用它那适宜抓握的尾部紧紧勾勒住珊瑚的枝节、海藻的叶片上,将身体固定,以使不被激流冲走。而大多数种类的海龙生长在河口与海的交界处,因而,它们能适应不同浓度的海水区域,甚至在淡水中也能存活。
海马和海龙的嘴很小,并且只宜觅食活饵,而不善于游水的它们又不能迅捷地捕食。尽管它们深受海水水族爱好者的宠爱,但是,这种独特的习性,使得它们在水族箱里的饲养存活颇具难度。虽然,丰年虾、轮虫、仔鱼苗,都是适合它们的饵料,但是如何才能使它们能够充分的觅食,这一点是海马和海龙饲养存活的关键所在,喂食过程中需要关闭过滤系统造就一个平静的无流环境,以便它们能够慢丝条理的觅食,还有一点就是它们的生活伙伴--如果,将海马、海龙和较为活泼的鱼类饲养在一起,那么在喂食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活饵将是被那些鱼类所抢先吞噬……因此,要成功地饲养海马和海龙,根据我的经验,最好还是将它们单独饲养在水流平缓、环境安静的海藻造景缸中,同时,选择虾鱼科(Centriscidae)的刀片鱼(Aeoliscus Strigatus)、松球鱼科(Monocentridae)的凤梨鱼(Monocentris Japonica)等等这些生活习性差不多的小巧鱼类共同饲养,它们将是海马和海龙良好的生活伙伴。
海马和海龙的雌雄鉴别很简单,就是雄鱼有腹囊(俗称:育儿袋),而雌鱼没有腹囊。
雄海马腹部有一个小袋,可用来装小海马.每次可装2000只小海马。海马孕期从10到25天不等。每当交配季节来临,“对上象”的雄海马与雌海马的尾部就会交织在一起,缠绵动人,很有诗意。更重要的是这种交配动作使雌海马卵子巧妙地放到雄海马的育儿袋里,而雄海马也能够准确地接住卵子。海马的“爱情”之舞大约持续8个小时。交配前,雄海马下腹部的腹袋就会胀大,准备接受雌海马的卵。雌海马长着长长的产卵管,可将卵子排入雄海马的腹袋里。这些卵在爸爸的腹袋里经过数周后,便会孵化成小海马,准备诞生。这时雄海马就会用尾巴勾住一根结实的海草茎,不断地来回弯曲或伸展身体,尤如人类女性生育时阵痛时的痉挛。同时它们腹袋的口微微张开并逐渐扩大。随后,一只小海马从开口处喷了出来,雄海马不断痉挛,小海马也不断蹦出腹袋。小海马出生后马上升到水面吸气,让体内的鱼鳔充满空气。每只小海马约有1厘米长,出生后不久就开始自行摄食水中的小生物,雄海马此时也巳精疲力竭。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实,鲸类动物的体形差异很大,小型的体长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则可达30米以上。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但这种相似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相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5.5℃左右。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棉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肋骨有10一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

鲸类动物的祖先原来也是在陆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可能是主要生活在海滨一带的食虫类或食肉类,后来由于被水中的鱼类等食物所吸引,经过漫长的岁月,又从陆地回到了海洋,并逐渐了适应海洋生活。最早的鲸是出现在大约5500万?/FONT>36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的始鲸、始齿鲸和始新世后期的原鲸等,它们和现存的鲸比较,头骨比较小,鼻孔位于头部的前方,尚未移至头的上方,牙齿和古代的食虫类、肉齿类的牙齿差不多,都是44枚或不足44枚,齿形、头骨也很相像等,仅有少数不同点,但它们已经具有适应在海水中生活的、与鱼类相似的体形。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消化道中具有盲肠。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小型群游性鱼类,以及底栖的鱼类和贝类。须鲸类在全世界有露脊鲸科、灰鲸科和长须鲸科等3个科,共约6属、11种。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仅具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也是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没有盲肠。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齿鲸类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鲸科、剑吻鲸科、一角鲸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领航鲸科等8个科,大约34属、72种。

金枪鱼类属鲈形目鲭科又叫鲔鱼,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低中纬度海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广泛的分布。同金枪鱼最相似的是鲣属鱼类,最简单的区分方法是鲣属腹部有4—6条黑色纵带,其它相近鱼种如舵鲣、狐鲣等有暗色纵带等。而金枪鱼类,鱼体无任何黑斑,或深色纵纹。

金枪鱼体呈纺锤形,具有鱼雷体形,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鳞以退化为小圆鳞,适于快速游泳,最高游速达每秒20米。鱼体肥满,其横断面略呈圆形。金枪鱼活动旺盛,生命力很强金枪鱼的主要品种有: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和鲣鱼,其中前三种为延绳钓的主捕对象,后一种为杆钓的主要对象。它的产卵期很长,产卵海域甚广,使得全年都有金枪鱼在各海域中产卵,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全世界的食家才得以享受它得鲜美滋味。

由于金枪鱼必须时常保持快速游动,才能维持身体的供给,加上只在海域深处活动,因此肉质柔嫩鲜美,且不受环境污染,是现代人不可多得的健康美食。味美新鲜的金枪鱼向来是日本、台湾人最爱的海鲜料理之一,尤其是金枪鱼生鱼片堪称生鱼片之中的极品,不但老食客深得其中滋味,即连少吃生鱼片得人也会选择金枪鱼生鱼片大块地品尝一番。

金枪鱼的肉质非常特别,生食是极品,熟食也香浓美味,制成罐头的油浸金枪鱼非常可口,俗称海底鸡,不但深受东南亚一带人民喜爱,连欧美人士也喜欢用来配制三明治。

金枪鱼是鱼类中营养价值较高的种类、,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及其广阔,日本、西欧和美国是金枪鱼产品的三大市场。日本对金枪鱼的需求量很大,一般年消费80—90万吨,约占世界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尤其是鲜金枪鱼更受喜欢,消费量是需求量的60%,每年进口额约10亿美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人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会吃、也越来越注重饮食保健,对高档的海鲜如龙虾、象拔蚌、三文鱼等海鲜,已失去了新鲜感。因此我现正开拓国内市场,将一部分运往日本市场销售的金枪鱼直接运回国内销售,以期国人可以随时享用这个美味而营养的海中珍宝。

金枪鱼种类

1、黄鳍金枪鱼(Yellowfin Tuna):鱼体呈纺锤型,稍侧扁,头小,尾部长而细,肉粉红色。体背呈蓝青色,体侧浅灰色,带点黄色,有点状横带,成鱼的的二背鳍和臀鳍及其后面的小鳍,均呈鲜黄色。第一背鳍和腹鳍均带有黄色。体长1—3米,因不同海区而异,体重一般为40—60公斤。

黄鳍金枪鱼食性很广,以鱿鱼、表层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作长距离洄游,其洄游与海流的季节变化有关,在热带雨季,它远离较淡的沿岸水域,游向高盐度的海区。

黄鳍金枪鱼广泛分布斗争三大洋的赤道海域,是热带海区的代表种。 黄鳍金枪鱼常见水深达160米,水温达20—28℃,最大游泳速度为90公里/小时。

黄鳍金枪鱼占全球金枪鱼产量的35%。大部分用来制罐头,生鲜和冷冻产品也持续增长。黄鳍金枪鱼现在以处于合理开发状态。

2、蓝鳍金枪鱼(Bluefin Tuna)是金枪鱼类中最大型的鱼种。身体短而结实、锥状细长的身躯,尾鳍成交叉状;身躯底部至侧边的色彩明亮,上身躯则是深蓝色,鳍是深暗色,小鳍则是呈现微黄色,尾柄隆起嵴呈黑色。全身被鳞,口相当大,眼不大,胸鳍短,末端不到第一背鳍的中央,这是本种的最大特点。体长一般1—3米,大者长达3米多,体重700多公斤。

蓝鳍金枪鱼常以50—60尾成群,也有1000尾以上的鱼群。栖息水层从表层至50米深层,最适宜水温10—20℃,饵料以鲱鱼、沙丁鱼、鲐鱼、鱿鱼和甲壳类为主。

平均大小:200 ~400公斤

3、大眼金枪鱼(Bigeye Tuna)又称肥壮金枪鱼和副金枪鱼,体长约1.5—2.0米,体重大的在100公斤以上,一般为16—35公斤。体背蓝青色,侧面及腹面银白色。肉粉红色,略柔软。胸鳍长,其末端甚突,达第二背鳍下方,第二背鳍也较窄,与第一背鳍高度相近。鱼体呈灰色,肥满、尾短、头和眼明显较大。

大眼金枪鱼栖息水深较深,可达200—300米,性为成熟的个体栖息于表层。主要以深海性鱼类为食,小鱼、鱿鱼和大型甲壳类为主。最大游速可达100公里/小时。

目前大眼金枪鱼渔获产量较低,但价格较高,很有发展潜力。

4、长鳍金枪鱼(Longfin Tuna)体背呈深蓝色,侧面及腹侧为银白色,体色均匀。体长 1—1.5米,体重15公斤左右。大的个体可达45公斤。肉粉红色,胸鳍呈刀状、极长,长度大于头部是本种最显著的特点。

长鳍金枪鱼白天主要分布在90—150米水层,有时较深达150—200米深层,傍晚分布在近表层。长鳍金枪鱼适温范围为14—20℃。饵料以沙丁鱼以及甲壳类为主。

长鳍金枪鱼的产量约占金枪鱼总产量的7%,大部分用于制罐。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46877.html?si=1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