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吃鱼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1. 公孙仪拒鱼(文言文)

千百年来曾流传着这么一个美谈,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有个叫公孙仪的宰相,非常喜欢吃鱼。

于是那些想巴结他的人,便纷纷给他送鱼。公孙仪一概拒之门外。

他的一个门客便问他,你既然喜欢吃鱼,为什么送上门的鱼又不收呢?公孙仪解释说:“我现在担任着宰相的职务,有一定的俸禄,喜欢吃鱼可以自己去买。但是我如果收了别人送的鱼,就得答应送鱼者的各种要求,甚至迁就他们的违法行为,我也就违背了国家的法令,那样被罢了官或入了狱,我岂不连吃鱼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一美谈之所以千百年流传,并不仅仅是因为公孙仪如此清醒地认识当权者个人好恶与国家兴衰、个人仕途成败之间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他能“公”字当头,“见欲而止为德”,自觉抵御诱惑,战胜自我,真正做到了“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

2. 《公仪休拒鱼常食鱼》的翻译

翻译: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典故: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人爱吃鱼是出了名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吃鱼,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一些小毛病甚至能靠吃鱼治愈。鱼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因此天天都有人去给他买鱼。

天天都吃同一种鱼当然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公仪休吃鱼也不断地变换花样。他吃过的鱼很多,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里的鱼;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鱼的品种包括:草鱼、鲤鱼、鳙鱼、鲫鱼、黑鱼、黄花鱼、鲢鱼、青鱼、带鱼、墨鱼,大黄鱼、小黄鱼、还有鳝鱼、甲鱼、泥鳅、对虾等,真是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公仪休还特别讲究烹鱼方法,煎、炒、蒸、煮以及一些别人叫不出名字的方法,他都交替使用。他挑选厨师的标准,主要就看他烹的鱼滋味美不美,花样多不多。他还常常亲自到厨房去指导厨师做出稀奇古怪的花样来;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他还会亲自露一手,他的烹鱼手艺的确令人叫绝!

这一年,公仪休当了鲁国的宰相。于是,上上下下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出乎他们所料的是全都被公仪休拒之门外。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对他说:“既然先生这么爱吃鱼,那为何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

公仪休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假如我接受了的话!办事的时候就会徇情枉法,徇情枉法,我就会有被革去宰相职务的危险。到那个时候,就是我想吃鱼,这些人也不会给我送鱼了;我没了俸禄,自己又买不起鱼,那就不可能天天吃鱼了。与其这样,我不如现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

3. 《公仪休拒鱼常食鱼》的翻译

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很爱吃鱼,全国的人都抢着买鱼送给他,公仪休不接受。他的学生劝他说:“老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了鱼,就必然有低就别人的脸色;有了低就别人的脸色,就可能歪曲违背法律;法律被歪曲违背了,宰相就会被罢免。虽然我喜欢吃鱼,别人肯定不会长期供给我鱼吃,那时,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吃;如果不接受送的鱼,宰相就不会被罢免;虽然很爱吃鱼,我能够自己长期供给自己鱼吃。”这说明,依赖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你要的是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的这篇吗?

4. 吃鱼拒馈的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5. 求公孙仪不受鱼的文言文的翻译和字的注释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fú)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9选自《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1 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复姓公孙,名仪。

2 相鲁:做鲁国宰相。 相:做宰相。

3 公仪子:对公孙仪的尊称。

4 尽:都

5 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6 下人:迁就他人。

7 枉:违法曲断。

8 即:假如。

9 给:供给。

10 一:全。

11 谏:规劝。

12 唯:只因为。

13 既无:若不。

14 弟子:学生。

15 嗜:喜欢,喜爱。

16 之:代词,代公孙仪。

17 弟子:学生。

18 嗜:十分喜欢。

19 既无:若不。

20 受:接受。

21 故:所以。

22 虽:虽然。

23 尽:都。

24 色:脸色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我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的脸色。

2、将枉于法: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

3.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这说明了倚仗别人不如倚仗自己(的道理)。

====================================

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

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唯:正因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答案:

1.A (免——被罢免 )

2.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意思对即可。评分点:明、恃)

3.有道理。公孙仪认为接受了别人送的鱼,就欠了人情,顾虑到人情,执法就有失公正。这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性格。(意思接近即可)

6. 文言文——公仪休嗜鱼 翻译

译文: 1、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一个楚国人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

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2、公仪休是做鲁国宰相时。他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国相后,全国各地的许多人都送鱼给他,他都一一谢绝了。

他的学生劝他说:“老师,您这样喜爱吃鱼,可别人送上门来,为什么不要呢?”公仪休听了,回答道:“正因为我喜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我因为这点小利小贿而被罢免了国相,这样我就不能满足这个嗜好了。

如果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就不会被免掉职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鱼了。” 启示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写出了公仪休的清廉。

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