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痛风药的应用-2020医疗卫生药学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30
痛风是因尿酸增高及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和组织沉淀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治疗痛风的药物根据作用机制分为抑制粒细胞浸润药,抑制尿酸生成药,促进尿酸排泄药,促进尿酸分解药。

抑制粒细胞浸润的药有秋水仙碱,用于痛风的急性期、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和预防。作用机制为抑制粒细胞浸润和白细胞趋化,抑制磷脂酶A2,抑制局部细胞产生IL-6 等,从而达到控制关节局部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长期使用能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如粒细 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与维生素 B6合用可减轻本品毒性;长期服用会导致可逆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

抑制尿酸生成药有别嘌醇、非布司他,适用于血尿酸和24h尿尿酸过多,或有痛风结石、肾结石、泌尿系统结石、不宜应用促进尿酸排泄药的患者。作用机制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非布司他对还原型和氧化型均有抑制作用,别嘌醇仅对还原型有抑制作用),阻止次黄嘌呤和黄嘌呤代谢为尿酸;防止尿酸形成结晶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抗氧化,减少再灌注期氧自由基的产生。典型不良反应为剥脱性皮炎、血小板计数减少、少尿、尿频、间质性肾炎;长期服用可出现黄嘌呤肾病和结石。在急性发作期禁用抑酸药,因为应用抑酸药无抗白细胞趋化、抗炎或镇痛作用,急性 期没有直接疗效,且使组织中尿酸结晶减少和血尿酸水平下降速度过快,使关节痛风石表面 溶解,加重炎症,引起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促进尿酸排泄药丙磺舒、苯溴马隆。作用机制为抑制近端肾小管对尿酸盐的重吸收,使尿酸排出增加,从而降低血尿酸浓度,减少尿酸沉积,亦促进尿酸结晶的重新溶解。不良反应少见尿频、肾结石、肾绞痛、皮疹、痛风急性发作;偶见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类磺胺药过敏反应。2岁以下儿童禁用丙磺舒。

促进尿酸分解药有拉布立酶、聚乙二醇尿酸酶。作用机制为促进尿酸分解,将尿酸转化成溶解性更好的尿囊素,易被肾脏排泄。

痛风急性发作期常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及水杨酸钠禁用)和秋水仙碱。慢性期长期抑制尿酸合成,并用促进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和丙磺舒)。痛风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禁酒、饮食控制(限制嘌呤摄入,应<100-150mg/d)、 碱化尿液、生活调节(多食草莓、香蕉、橙橘或果汁)。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