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最让人心惊的是提早被腐坏的一代——孩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最近在追《人民的名义》,追到十七集了。对于我们这些身在体制外的老百姓来说,能够有机会目睹接近现代官场的状态还原,将贪污腐败这个大问题赤露露地暴露在人民眼皮底下的,不得不说,这个电视还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我们会震惊于其中表现出来的官场问题:贪污腐败,优柔寡断,怕担责任,滥用职权,复杂的人际关系平衡等等等等,但是看到十七集时,这些震惊都被陈海儿子陈东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所取代了。毕竟官场复杂我们能够想象,但是尚属于祖国花朵的孩子,仅仅十岁的孩子,就这样提早被社会腐坏,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十七集里陈海的儿子陈东在学校里闯了祸,踢球时把学校玻璃窗给砸了,学校老师要求家长到校赔偿道歉等。陆亦可因为忙拜托侯亮平去学校处理一下,然后侯亮平就发现了这孩子和同学身上存在的各种行为以及价值观上的问题。

侯亮平问起陈东为什么不去球场踢球而要在学校的楼梯上踢,陈东一脸淡定地告诉侯亮平,说他也想去球场踢。这两期两节体育课都是踢足球,但是队长都不让他们上。陈平只好花了十五块钱买替补队员,十块给队长,五块给副队长;其他六个替补的队员也花钱买了上场机会,但是没用,都没轮上。

看着孩子一脸淡定习以为常的表现,侯亮平很震惊,问陈东这件事老师是否知道,知不知道他们这样的行为是行贿受贿,是犯法的。陈平再一次不以为然地说:“犯啥法,不花钱办不成事,现在都这样。”一句现在都这样,让多少人心痛。尤其是这话从一个十岁的孩子,本该最纯洁最不该被污染的人群身上口中说出,更加让人心痛不已。

是什么时候开始,连小学生都学会了这一套,并且让身边所有的人接受,没有质疑,没有告发?归根到底,这还不是社会的影响,家长的影响吗?

当社会在无言间形成了这样的规则时,孩子就在不经意间受了沾染。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新闻,讲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家长都开始给老师送礼,礼太多,都堆在门卫处,老师有时候甚至都分不清是哪个家长送的。一位家长说:“虽然老师分不清礼物是哪些家长送的,但是不送的家长却显得非常明显。”信息时代,一个微信就搞定了许多事情,问候,留言,询问,甚至是“红包”。在每个家长都送,就自家不送的情况下,老师难免对自家的孩子有所偏差,一个家长很无奈地说,因为送礼也是一项大支出,有些甚至不比学费支出要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孩子甚至会在伙伴之间相互攀比,一旦老师对该孩子有所偏差,大家就有意识地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多么可怕!

孩子在幼小的年龄里就早早地知道了这世界上有钱办事和没钱的差别,有些家长甚至会将这种思想告诉孩子,让孩子在教师节给老师送礼等行为。他们中有些人也毫不避讳地让孩子知道,这是现在的社会规则,不懂不行。

而这种后果就是,“聪明”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复制大人的行为,认为有钱才能办事。在这本该提倡公平,保护孩子纯真的净土,早已没了昔日的样子。难以想象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的孩子未来会不会都靠着投机取巧的方式踏上工作岗位,甚至成为下一个丁义珍。

侯亮平对于陈东的行为肯定是痛心的。陈东家里是有着特别好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的,他的爷爷是刚正不阿的前检察长,他的爸爸陈海也是身正廉明的反贪局局长。照理说,这样的孩子最不可能出现行贿受贿的行为。

但是事实并不如意。一来是陈东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疏于对孩子的教导,二来陈东的妈妈早逝,父亲陈海工作忙,后来又出了车祸,没人关注到陈东的行为和价值观变化。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所在的集体倡导了这种行为,一种群体氛围往往影响比个人来得大得多。

侯亮平教育陈东这种收贿受贿的行为是错误的,是犯法的,就算是其他人都在这么做,他也不能这样做,尤其是他还是反贪局的孩子。陈东又说出一番话值得每一个大人反思背后的现象,那就是群体风气形成的时候,个人的“独特”行为会被排斥。 陈东表示,如果他改了,那他在班里就混不下去了。 除了足球队的受贿行为,陈东还说班里的学习委员监督大家背课文,每个人交五块钱就让对方过,一个学期下来赚了六百多块钱。他呢,也有样学样,给同学抄数学作业,也是一人收五块。

这时候,大人就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群体行为的影响,孩子已经被这种价值观“洗了脑”,要他重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一旦他改了,他会被“排斥”在这个群体之外。这才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想要纠正个人行为,就必须改好这个大环境。改造个人要其独善其身,遗世独立,似乎并不非常契合现实。

我想这已经不是孩子的个人教育问题了,而是群体教育,氛围教育。这样的问题必须由家长、学校共同重视,改造。我想这也同时契合了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想要改造个人的贪污腐败问题,必须从整体上改进整个官场作风。

我还记得前不久刚出了个新闻,讲一对家长背债20多万买了宝马车,美其名曰为了让孩子有更高的起点。这话怎么说呢?有了更好的车子,孩子的同学才会愿意来坐你们家的车,和你家的孩子玩。

普通大众感慨:“这是为了孩子的面子,还是大人自己的面子啊?”但是大人也叫苦:现在孩子都精,谁家都什么样的车,穿什么样的鞋,才能融在这个圈子里,否则就是被排斥在外的。为了孩子,能怎么办呢?

但是请问这种观点,其实还不是来自于大人的教育吗?家长们告诉孩子,你看,某某家同学,开的是奔驰车,他妈妈背的香奈儿,好几万一个,家里肯定很有钱,你多和这样的同学接触。或者就算家长并没有这样实际告诉孩子,他们的表情,眼神,甚至不经意间的夫妻谈话,都出卖了他们的思想,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早已经学会了辨别。在这种强大的趋势下,除非有一颗非常强大的心脏,不然就有可能出现背债买宝马车的悲剧。

在《人民的名义》中,陈东的爷爷奶奶来接陈东,侯亮平跟陈东爷爷奶奶反应这个小学生花钱办事的问题。他奶奶说,大人们在那攀比,今天这家住豪宅,明天那家的阔太太买了好几万的包,于是闹得孩子们都开始攀比,最好穿几千几万的名牌服装。最可恨的是媒体还不良引导,天天报道这种没意义的。

陈东立马接话说:“有意义啊,我们同学都爱看。男同学的理想就是买兰博基尼,女生同学的理想就是嫁豪门。”陈东的理所当然的回答,和他反应的同学现实,让我一阵寒栗,这才十岁的一群孩子,就已经拜金到如此地步。所有孩子的理想早已经脱离了什么科学家,老师等职业,而是一切以钱为基准,兰博基尼,豪门,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女生想的也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而是嫁豪门,走捷径,不劳而获。

陈东随后的话也反应了这个孩子的思想同样被他的同学和社会风气所影响。当他听说奶奶年轻时是个有钱人家的大小姐,还曾经从家里拿过十块金条,他立刻感兴趣地问是做生意吗,当他知道奶奶是无偿捐给革命事业时,居然口不择言地骂奶奶是脑残,也不留几根金条给他。

这种带着血和刺的现实,甚至已经根深蒂固地种在孩子脑中的价值观让剧中关心陈东的人感到悲凉,也让我们这些在电视前的观众感到战栗。因为我们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由编剧编出来的虚拟情节,更是赤裸裸的现实写照。

电视,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残酷的现实。惊醒这个社会:我们已经提早毁坏了我们本该纯洁的下一代。不加以重视的话,社会的畸形产物“腐二代”即将诞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