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金奶奶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奶奶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绘画,刺绣,种菜,种玉米,会中医,更耕地,90多岁上电视采访

奶奶的一生是写满悲欢离合的一生

“中年丧父,老年丧子女”寥寥数字,写进一生悲凉;不屈不挠,乐观达人,遗福好人,是她一生的传奇。

出生1928年民国的奶奶,在小地方长大,家境相对同龄人优越。奶奶的父亲曾为国民党小军官,离开部队,做了小乡镇的乡长。年幼的奶奶上过几年学,略识文字。可惜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读书是男孩子的事情。但奶奶的回忆里,家里充满了爱,她的父母,奶奶,哥哥,姐妹给了她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她常常背以前的书诸如千字文,百家姓之类,奶奶的聪慧如果读书,便是个女秀才。

18岁的奶奶,嫁给了爷爷。曾祖有薄产,在当地也算“大户”,六子六女,有田地,楼群。曾祖在当地有不少传说,脑袋灵活,善经营,勤吃苦。老一辈人喜欢说他的一个故事:年轻未曾发家时候的曾祖,做牛贩子,晚上便睡在牛圈外看守。结果累的睡过头,被贼人连床板把他抬走,再把牛偷走。在那个年代,就敢走云贵一带做买卖。有了盈利,喜欢添置田产,却不曾想,这些薄产给子孙带来的是一场灾难。

爷爷是第四子,读到师范,身上有着书生的迂腐,不通农务,结婚之后的头几年还在念书。奶奶勤奋,在一大家族里,做事情麻利,手快,还会酿酒,很是得曾祖和曾祖母认可。

年轻的奶奶和爷爷估计也是和许多人一样,在争争吵吵中度过鸡飞狗跳的养儿育女的时光。没有变故,就直接到了故事的结局 “从此,吵吵闹闹幸福的生活着”。但在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里,“分土地,斗地主”。曾祖的薄产,其实不像电视剧里的那么豪,只是在小地方要推出几个人,那他只能算是了。不曾分家的爷爷,也划入同样的成分,活在各种运动中。书生的怯懦,使得他不堪忍受,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一生,却不曾考虑留下年幼的儿女和老婆。彼时,已有5个子女,最小的刚出生,长子也才13岁。

“为母则刚”,女性是没有选择的。奶奶连悲伤都来不及去思考,面对的是如何养活这么小的孩子?家里徒剩四壁,连稍微好用点的赶火棍也被拿走了。东一家,西一家借一点,到别人不稀罕的偏僻荒地里刨土,种下粮食。去山上找可以换钱的东西,挑上,到十几里的地方去卖掉,换取微薄的收入。

即便如此艰难,“读书”是他们不曾放弃的希望,一直坚持送叔叔读书。叔叔考上了南京的大学,成了小村子的第一个大学生。不知道他们如何熬过那些时光的,背着成分帽子和贫穷,在贫瘠土地里刨食的同时,还牙缝里挤出钱粮,完成了叔叔的读书梦。

再后来,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环境也变了许多,日子也好起来。奶奶到了城里和叔一家生活,时常会给我们写信。她写的是毛笔字,虽然不是很漂亮,但字里行间总是看到老太太不断的学习,认识很多字。还很会画花鸟,她说小时候要画好再绣花。给我们做绣花鞋,很漂亮的刺绣。

故事到这里,倒也是个幸福的结局。但命运总是狰狞的,家里引以为豪的叔叔,下井救人时候,也失去了的生命。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亲人的离去,至今印象深刻。时间流逝了,悲伤似乎淡忘了许多,但我知道那些伤痕一直在他们每个人心里。

奶奶回来跟我们一起生活,她像一座宝藏老人一样。她认识许多中药及其对症的病,很多人来找她看病,她不收钱,总是举手之劳觉得能帮就帮。父亲很是反对,怕她治坏别人。但她总是说,能帮就帮吧。治好的人,也常感谢她。奶奶还迷信,但她的迷信不存害人成份。她教育我们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莫做亏心事”,“积德行善”。她用她的善和自学而成的中药,针灸知识帮助了许多人,即便有些人是农夫与蛇里的蛇,她依然不后悔帮过。

再后来大姑去世了,奶奶的心被剜去另外一块。但我们从不见她哭,也不见她叨念。有人说“你奶奶心怎么那么狠呢?”

你不曾经历她所经历,怎能枉发评论呢?我的奶奶,用她最坚韧的内心去应对生活最残酷的一面。所有的不幸发生的时候,她能做的就是想着还活着的怎么活下去,所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候,她总是能看到积极的一面,用来教育我们。她记得艰难时候对她好的人,不记恨那些落尽下石的,冷眼旁观的。当我们也由小孩子长大成中年油腻时候,才明白“乐观豁达”是活着的意义。

奶奶在我们记忆里,似乎不会老去。她总是那样精神十足。喜欢去照顾她的菜园子,她乐衷于到镇上做小买卖,种出来的几把青菜,瓜果,玉米…80多岁了,每次都喜欢带上几把青菜去镇上,姑姑们威胁说你再乱跑,我们就把你的菜园子都拔啦。可她越战越勇,90 多岁了,还种出了500多斤的玉米,拿去卖,还雄心壮志的说明年要种更多。还有花生,自己榨了花生油,说很香。小菜园的绿油油的菜,偶尔还招一些懒妇人乞要“可以给我一把吗?”每年总养着些土鸡,我们一回去又是吃又是拿。大家也开始默认,劳动是你骨子里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劳动最光荣,不是口号,而是生命。

为了让她不老往外跑,给她讲“摩西奶奶”的故事,想让她捡起画画。这一招很有用,奶奶喜欢的很,经常画,有她独特的风格。别人是绣得跟画一样,她是画的跟刺绣一样,我称之为刺绣风格画。我们几个说,你继续画,我们给你开个画展。每每回家,老太太就得意的跟我们分享她的作品。有一年,地方电视台采访她,小老太高兴的很。还喜欢看书,历史故事,就给她买。但她最喜欢叨叨的还是她年轻时候的故事,仿佛就是个叙事者,记录着活生生的地方日志。尽管有些故事听了好多遍,每次都耐心听着。有时候想,真该记录一下,否则这些历史就会随着他们离去而失去了。

我们长大了,远离了生长的故里,他乡变故乡。我们回不去了,奶奶也出不来啦,她离不开她的故土。每年偶尔来和我们呆上一段时间,带她各处去,小一辈的小家伙们总是围着祖奶奶转悠,讨糖吃,她也是很心满意足。只是稍微待久了,她就紧张,害怕回不到故土。

弟弟给她带回了只猫,一养就十几年,一猫一人。再后来养了大黄和它的仔仔,他们是奶奶忠诚的陪伴着。每年节假日都回老家,远远到路口就喊奶奶,她就出来啦,大黄总陪在身边。由开始的腰杆笔直,然后弯了到拄着拐。我们总以为她不会老,以为她一直在,因为她总会计划着“明年我要种…”我们心安理得的想,奶奶还年轻,没老呢。

直到她开始走的很慢,开始站不直了,才心里害怕,失去了奶奶,就失去了故乡的家了。2019,出差,看着高铁飞过的村庄,突然那么想念我的奶奶,决定圣诞的大家唯一的目的地就是回去陪她。开着车带她去她和叔曾经生活的城市,美丽而活力的城市,奶奶却老得走走就需要停下,需要轮椅推着走完公园。再后来奶奶生病了,一开始以为不过是小病,很快就好了,没想到你到了和我们告别的时候了。在疫情阴影笼罩全国之前 ,你离开啦。我还始终觉得那是开玩笑,我觉得你是长命百岁的呀,还有你的画展,还没有办起来呢?但有觉得这是你做好的神奇选择,因为你是个喜欢热闹的人,在疫情各地封城之前,我们都赶回去送你啦,按你喜欢的方式热热闹闹的。

墨西哥彦语说:人有三次死亡。奶奶,你只是会第一次而已,因为你的乐观豁达,百折不挠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她们都说你奶奶是个聪明的人,学什么都很快,可惜啦。如果是出身另一个家庭,那她估计是另一种传奇。这一刻,我祈祷有另一种世界,这样您可以开始新的传奇。这一世,祝愿奶奶您光彩照人,活出自己,不再有那么多苦难和付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