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楼往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在东山县铜陵镇桥雅社区琥珀井附近,有一座二层碉楼,墙上依稀可见已经堵塞的瞭望孔。碉楼早已废弃不用,泥面墙壁风化严重,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横书阴刻“守望楼”三字,字高17.5厘米,宽11厘米,右边落款竖书阴刻“道光癸巳年菊月建”,字径3.5厘米。查证其时间为1833年农历九月。1951年东山县开始土地改革,据1952年《东山县第一区第八街公族产迷信庙宇产业没收清册》记载守望楼条目如下:种类:楼房。坐落:琥珀井。门牌:185。段别:公16。地号337。面积:0.021亩。现使用人姓名:无人使用。历来使用情形:伪保长孙商办公处。共有人姓名:无。街政府处理情形:没收本街机动地。屋式:上下贰间。解放后,守望楼长期作为供销社堆放杂物之用。

周围邻居说碉楼的作用是防备“撞壁贼”入侵,但不知何人所建。在冷兵器时代,抢匪用大杉木撞开大门,入室抢劫,被称为“撞壁贼”。铜陵至今流传着清代著名航海大户“九王大”黄献珍在澳路街消灭“撞壁贼”的故事。据黄振桂先生记载:“在澳路街的黄家大院是‘九王大’故居,他是个性格强悍有勇有谋的人。有一次,外乡盗贼结伙围攻黄家宅院欲打家劫财。九王大吩咐家人煮几十锅糯米粥泼在庭院、墙头、屋顶,打开大门,引贼入室,盗贼不知是计,蜂拥窜入,踩到又粘又稠的糯米粥,个个滑倒,束手就擒。后来,这些盗贼惧怕九王大,说他很‘恶’,因此,澳路街也被冠以‘恶路街’的绰号。”(1)

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清副总兵詹六奇奉命复界,重建铜山城,从那以后,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生齿渐繁,原有的铜山城显得狭小而拥挤,人们纷纷向城外发展。到了道光年间,铜山城扩展到石鼓街、下田池直至观音亭一带,而东坑口、琥珀井一线尚属郊外。为了保境安民,官府鼓励乡绅大户出资出力维护城区安全,守望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在当时的铜陵郊外,好几个地方都有守望楼,“守望楼地处铜陵城区郊外,时有强盗‘撞壁贼’入城抢劫,也常有外国商船走私鸦片危害城民。为了保护城民安全,琥珀井张氏家族在大厝不远处建守望楼、马厩房,操练民兵,轮流值班,以保家护境。后来,在南诏馆、东坑、观音亭等处也修建守望楼,加强防范,以保城区安全。”(2)

守望楼是军事据点,可以有效防范小股盗贼,对于大规模入侵就无能为力了。咸丰元年(1851)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各地反清斗争风起云涌,咸丰三年(1853),东山爆发了林美圆义兴会农民起义。农历4月13日,林美圆率领义兴会众越过守望楼警戒线,攻打铜山城,因城防坚固,驻城官兵竭力抵抗,连攻三次未克。第二天,林美圆利用阳光斜照的“反光计”攻城。下午四时许,阳光斜照,义兴会众奋力攻城。守城官兵遭到猛攻,还击时阳光刺眼,目标模糊,铜山城最终被攻破。义兴会会员占领参将衙,夺取中军府,烧毁火药局。后来,林美圆挥师进攻诏安县城,最终兵败逃到新加坡。县志记载:“咸丰三年,林美圆,梧龙村人,鸠集匪类,发起了‘义兴会’,在五都肆行劫掠,僻小村庄被蹂躏而散去者计十八村。乃在东坑口建筑外城,以固城防。”(3)

铜山城失陷给乡绅大户留下惨痛教训,守望楼满足不了新的安全需要。为了保护城外居民安全,第二年开始修建铜陵外城,“咸丰四年(1854),乡绅黄振昭、孙有全等捐资兴建铜山外城,长约半公里,并在东坑口置城楼,立石碑(上书‘铜陵保障’)。”(4)又说:“修建自观音亭经东坑口至保生大帝庙的一段城墙(并在城上置炮楼,以利防务)。”(5)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军队在江浙战场连连失利,辗转进入福建,其余部曾经占据漳州并且攻陷诏安城。那时,铜山城人心惶惶,太平军虽然没有进攻铜山城,但在兵荒马乱年代,铜山外城无疑起了屏障作用。铜山外城存在到何时不得而知,究竟是天灾损毁,或者人为拆除,有待进一步考证。现在铜山外城荡然无存,仅在观音亭往原桥雅小学路左边残存一段城墙遗址。

铜山自建城以来,驻军一直保持在1200名左右,主要防备来自海上的入侵。清朝初年设置总兵,配置野战部队3000人,守城部队1000人。后来逐渐裁减,到了陈振藻编撰《铜山志》完稿的时候,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现合步战兵五百三十六名,步守兵六百六十四名。”(6)总共1200名,由一名参将统一指挥,此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据梧龙林氏族谱记载,林美圆起义时才聚集了各路好汉五百余人。这不是正规部队,却能够攻克坚城重兵的铜山城,说明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吏治腐败,兵备松懈,原来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已经不堪一击。铜山城的守军没能承担起护境安民的责任,甚至没有能力维护社会治安,因此,有能力的乡绅大户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修建守望楼,训练民兵,乃至联合起来修建铜山外城,都是不得已之举。作为历史存在的守望楼见证了那段惨痛经历,它让我们追思先人生活的不易,从而珍惜今天国泰民安的好日子。

注释:

(1)黄振桂《铜陵记忆》52页

(2)黄振桂《铜陵记忆》120页

(3)《东山县志》(民国版)76页

(4)《东山县志》(94年版)14页

(5)《东山县志》(94年版)762页

(6)林定泗《铜山志》注译57页

                                                                                                                          2016年8月19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