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内”与“编外”同工不同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4
      摘要:不同的编制,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和体系,而我们所关心的工资福利体系、晋升发展空间以及资金来源和管理,都会因为编制的不同而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些抱怨时不时都能听见身边的人叨叨,有的同事还经常吐槽:明明自己做的活不比别人少,甚至很多工作比别人干得出色,可工资、福利、待遇却和其他人有着天壤之别。他就特别困惑:难道就因为自己是“编外”人员,不属于“正式工”,所以在同一岗位就得不到同等待遇,这难道是如今社会推崇“打破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的结果?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吧,大部分编外人员真的觉得心理很难平衡。

      “同工同酬”一直是舆论热点,不少媒体都有涉及。而同工不同酬现象不但存在于企业,事业单位也广泛存在,现行的身份管理体制是造成事业单位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要在体制内工作,编制绝对是个无法回避、且利益攸关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经常有人想“跳”到其它单位,但往往因后者没有“空编”而卡壳。

      其实,不仅仅是调动,包括职务晋升、工资调整、福利待遇等,都可能因为编制不同而有所不同。也正因如此,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单位,因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待遇”、“晋升没机会”所引起的争议一直不断。

      体制内的不全是公务员

      体制外的人对体制内的人一般统称为公务员,但事实上,公务员在“体制内”只是其中的一种编制,即行政编制,或俗称公务员编制。而在行政编制之外,还有事业编制、工勤编制和企业编制。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编制,人们口头上称的“参公编”,“参公编”就指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人员,参公编制其实是事业编制的“升级版”,而选调生是行政编制的另一种呈现。

    除了体制内不同的编制之外,许多体制内单位还有一些“编外”人员,这些人员有的是单位自己公开招聘的,有的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派遣而来的,比如大量的一线人员、协警、文员等,虽然做的是公务岗位,但却并不是真正的“公家人”,他们有个名字叫聘用工、合同工、临时工或派遣工。

    即便是聘用人员,也可能会分成几等,他所在单位的聘用人员里,还分为单位聘用和部门聘用,两者的待遇也颇有差距。

      除此之外,体制内的聘用工、合同工、临时工或派遣工,最尴尬的是,不管你在这个单位多么努力,都是徒劳的,单位不会因为你能力多么高,给你升职,也不会因为你做得多出色,给你加薪。这一点,足以让大部分人绝望。人们俗称的“铁饭碗”也仅仅是针对编制内的工作人员而言,作为编制外的工作人员,随时也都会有被辞退的风险。,给机关单位员工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而其肇始,其实就在于“编制”。

      不是所有人都能进编制

      既然是编制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解决“同工不同酬”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只要让所有人都进编就好了。可是,所有人都能进编么?

      近年来,公务员单位、事业单位考试一直如火如荼,每次考试都有百万大军过独木桥的感觉。为什么说是这个感觉,因为考试规定最终结果是一个岗位以前三进面试,取总分(笔试+面试+体检)第一为最终录用人员。参加过报名考试的人员都知道,单就报名这一方面,估计已经有许多人因学历、政治面貌、社会实践等因素止步于某个单位的门槛之外了。

      于是有人说了,那就增加多一点编制,放宽一点条件就可以了。其实,无论是哪种编制,在公共管理机关里都是用工的基础。在实践中,除了教师编制之外,大部分地方的编制总体上是保持不变或呈下降趋势的,例如一些单位的工勤编制,实行的是“空一个收回一个”的政策,不再进行人员补充;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则是绝对不能超编。而编制的增加需要非常严格的审批,在当前社会对公务员群体关注度异常的情况下,增加编制也相当敏感。

      所以,在公务服务细分化的当下,事务越来越繁杂的情况下,针对现有编制人员根本无法承担相应工作量,于是,“派遣员工”、合同工等用工形式应运而生。部分国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从工作经费中列支这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以保证这部分人既不占用“体制内”的编制,又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久而久之,这种看似灵活的用工方式,也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大弊病,出现了“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薪”的现象。

      在外行人看来,这些在各行各业的聘用工们,干着和有编制的人员一样的工作,甚至工作干得非常好,又稳定又有保险,表面看来跟那些有编制的人一样,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一份工作。可实际上,进入这个体系的人才真正明白差别却很大,才懂得什么叫“让你饿不死,却也活不精彩”

      以目前的用人制度和薪资制度来看,即使是一样的工作,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想要实现同工同酬短期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今有很多人将希望寄予事业单位改革,希望通过改革改变这种现状,但是尽管当前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正在进行,但是想要真正实现同工同酬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在此之前,解决的最好方法,还是靠自己努力,尽管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环境下,在这种各项条件都远不如编内人员的情况下,又想留在机制体制下工作的,努力考上编制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百度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