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1
货币政策: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阶段,当时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势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货币供应量膨胀,金融秩序混乱。针对1993年至1994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实行了为期四年的“软着陆”宏观调控,从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加强政策协调措施,综合运用货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从1994年开始,我国逐步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同时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
二、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责债比例管理,强调国有商业银行的统一法人体制和统一流动性管理。
三、发展货币市场,开办公开市场业务,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四、扩大再贴现业务,推广商业票据使用。
成果: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宏观调控收到了明显成效,至1996年底,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对我国外贸出口、资本流入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出现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改革缓慢,效益下滑,投资没有好项目,消费没有新热点,内需严重不足。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应对措施:调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加强人民银行独立性,推进货币市场建设,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有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获得新的推动力量,经济增长前景乐观。
2000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间信用。
2002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在“非典”疫情、伊拉克战争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状况,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加强预调,启动中央银行票据收回流动性,并于9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7%。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采取紧缩态势,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
2008年,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保证流动性供应,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
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