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别人误会的心情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5
1. 关于被别人误会的诗句
关于被别人误会的诗句 1.形容被人误解的心情的诗有哪些
1、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唐代: 骆宾王)

翻译: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

2、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再经胡城县》(唐代:杜荀鹤)

翻译: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姓人人喊冤声。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3、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宋代:张耒)

翻译: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4、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 黍离(先秦: 佚名)

翻译: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5、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琵琶记》(元代:高明)

译文: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2.形容"误解"的诗句有哪些
1.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典] 春秋 《诗经·王风·黍离》

释义: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出典] 骆宾王 《在狱咏蝉》

释义:[译文] 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情怀,还有谁肯为我来表明内心的坦荡光明呢?

3. 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 。——民间俗语

释义:是非曲直难以辩解,只有时间才能验证一切。

4.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出处]春秋《诗经·小雅,伐木》

释义:从深谷中出来的鸟,飞到高树上,那嘤嘤的叫声,是想寻求伙伴的啊!

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5.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白居易 《放言》

释义: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

6.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出处:诗经·邶风谷风

释义:身清白的人,即使他不说澄清自己的话,他也是清白的;而本身是坏人的人,即使他对一件自己做的坏事百般抵赖,他骨子里还是一个坏人。

7.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释义:洛阳的亲朋好友如今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块一样清雅、纯洁。
3.被误会的诗句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据说,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先生仍然保持一副牛哄哄的高人派头儿。所谓“不上船”,并非不登龙舟;而是敞开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确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

(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散的飞蛾”。

这个句子,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要了解王勃此序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可不晓。对此,宋代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宋代俞元德也在其《莹雪丛说下》中说:“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世率以为警联。然落霞者,飞蛾也,即非云霞之霞,土人呼为霞蛾。至若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另外,“落霞”之“落”并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散”之义。零散的飞蛾被孤单的野鸭在水面上追捕,就形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绝唱。

(四)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不直言漏湿而说“无干处”,下句的“雨脚如麻”才无语义重复之嫌。

(五)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解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另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还是共同努力,广求甚解吧;否则,祖宗的根脉便越丢越少了。
4.形容真诚待人却遭来别人误解的诗词
1、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记》

译文: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知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2、是非曲直苦难辩,自有日月道分明 来自民间智慧道

译文:事情的原委我现在难以说明,难以为自己辩解,但世间自有公道,天地知道我是冤枉的。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出自《诗经·黍离》

译文:明白了解我的思想的人就说我心里有忧愁(忧国忧民的意版思),而不明白了解我的想法的人就说我到底有什么个欲望(自寻烦恼的意思)

4、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出自唐代骆宾王《咏蝉》

译文:无人相信我如秋蝉一样清高廉洁,有谁来替我表白此种心意。

5、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出自唐代文秀的《端午》

译文:可笑权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5.关于别人对你的误会的句子
1、有一珍爱明明是深爱,却说不出来。有一种爱明明想放弃,却无法放弃。有一种爱明知是煎熬,却有舍不得。有一种爱明知没有结果,心却收不回来!

2、总是,忍不住对全世界怀疑,怀疑那目光,那微笑,那话语,那表情,不冷不热,若即若离。痴情的笔墨晕开,却是寂寞接踵而来。

3、而今,这一切却再也没有,仿佛是一场梦,我在梦里欢歌,在梦里畅笑,在梦里欣喜,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地扼杀了我们之间的一切,只留下飘零的爱的残片,让我思念,让我幻想,让我心碎。

4、镜中的自己,苍白依旧,沉默依旧,清冷依旧。嘴角上扬,漾开的是层层的酸涩,笑比哭难看,也不过如此。低头,泪盈于睫的闪烁里,悲伤开始无尽地放大,而后,下坠,碎裂,一地的清寒。

5、日志里写满了我对你的思念,我的空间成了我思念你的梦园,记忆里只有你的模样,看着你的照片,我仿佛看见你微笑着你向我走来…但一切都如烟如梦,消逝无踪…

6、如果失去是痛苦,你怕不怕付出;如果迷乱是痛苦,你会不会选择结束;如果追求是痛苦,你会不会选择执迷不悟;如果分离是痛苦,我该向谁倾诉!
6.关于误会的诗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译文: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

出自:先秦佚名《黍离》

原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译文: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扩展资料:

此诗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

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

此诗所提供的具象,表现出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充满失望的呼号,就好像后世诗人”陈子昂吟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王风·黍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