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擅长制造守城器械,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9

鲁阳文君言于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

墨翟是一个和平之神一样的人物,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他劝阻的身影。 在他面前,无论你怎样进攻,总突不破他的防线,鲁班曾九试攻城没有取胜。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他学过儒学,当过工匠,最擅长制造守城器械。他还是一位科学家,后人将他的学派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倘若墨学在后世继续显赫,那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肯定会更发达!

春秋末期鲁国有一手艺高超的手工艺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削五寸之木,制成能载600斤重的轴承,能用木料做成飞鸟,飞上天空,三天三夜都落不下来,而他制造的防御攻城的器械,还阻止了一场战争的爆发。这位能工巧匠就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墨翟,又称墨子,相传原为宋国人,做过宋国大夫,在宋国活动时间较长,后长期住在鲁国。他的生卒年月不详,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卒于公元前395年(周安王七年)。是墨家学派的一代宗师。

墨翟精通机械制造,有很高的技术,在当时享有盛名,与同时代著名的工匠公输般(鲁班)齐名,后来他由工匠上升为"士",成为知识分子,三、四十岁时就有北方圣人之称。最初,他在儒家门下求学,发觉儒家的"礼"过于繁琐,便脱离儒门,自立新说,聚众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其说上教授于诸候,下教授于弟子,创立了墨家学派,并成为儒家学派的反对者。他的声望仅次于孔子,在当时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翟活动于春秋战国之交,奴隶制逐渐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的过渡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原本为宫廷和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到了春秋末期,统治者放松了对他们的控制,他们逐渐独立,成为个体小手工业者。此外,一批新兴的土地占有者也在社会上出现,逐渐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小生产者阶层,他们为进一步摆脱贵族统治,迫切要求改善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墨子就是这些小手工业者、小私有者阶层的代言人。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他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衡量一切思想和言行的标准。也可以说,功利观念是墨家哲学的根本思想,他所谓的"利",就是"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即能够做到国家富强,人民繁盛,法政清明的就是"贤士"、"仁人",反之就是"恶人"、"贼人"。

在现实生活中,墨翟看到国与国互相攻伐,家与家互相抢夺,人与人互相残害,王公贵族穷奢极欲,劳动者则穷困不堪,生命没有保障,被迫去打仗的,不死也难保与家人相聚。战败国的人民庄稼被毁,人被掳去当奴婢,粮食被掠,牲口被杀。社会上这些强凌弱、富侮贫、贵傲贱、诈欺愚等等罪恶,他认为是人们"不相爱"的结果。因此,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救世药方,一句话,就是要求人们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一样。而"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基础和具体内容的,"爱"应当是互助互利的,"兼爱"思想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能够做到彼此相爱相利,无论是诸候国,还是强者对弱者,那么天下祸篡怨恨就无从产生,从而"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翟提出"尚贤"、"尚同"的社会历史说 。他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因为社会成员间利益不同,是非标准不一,才"选天下贤者,立以为天子"而形成的。可在当时社会往往以"王公大人骨肉之亲"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贫富贵贱,他指出这是不合理的,"使治其国,则国家乱,可得而知也",应当改变。所以,墨子主张用"尚贤"的标准来代替"王公大人骨肉之亲"的氏族血统标准。他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间,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否定了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贵者恒贵,贱者恒贱"的观点。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和要求。而"尚贤"的进一步发展便是"尚同","尚同"是说最高统治者也应由"贤者"担任,并要制定出共同的原则,统一是非,整饬纲纪,各个方面尚同于天子,天子尚同于天,这样天下就统一了。

从社会历史学说出发,墨子反对统治阶级进行的掠夺战争,把它看成是最大的"不义"。发动攻伐战争必然对攻伐国家人民的生命造成破坏,而伐别人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但他并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反对的是"大攻小,强执弱"的"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攻"是不义的,应当受到谴责;有道伐无道暴君的战争是"诛","诛"是正义的,应当给予支持。墨子的"非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他还提出"非命"论,以反对儒家的天命思想。他认为"命"是不存在的,社会上有命运决定一切的说法,是统治者制造出来愚弄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他反对听天由命。他说:"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所谓"力"就是人的主观努力,即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贫富荣辱,国家的兴衰治乱,都取决于人的努力与否。但他仍然承认神的存在,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不可违背的,"天志"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最终标准,它具有智慧和能力,能奖善罚暴。同时,又引经据典地证明有"鬼",这反映了小生产者阶层保留了尊天事鬼的思想,想借助天、鬼的虚幻力量来推行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实现"兼相爱,交相利"。

在当时"百家争鸣"中,墨翟特别强调了辨别言论真伪的标准。他说:"非以其分也,以其取也。"即概念"名"应受实践"取"的检验,也就是说"取"是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名"是反映客观事物,是第二性的。他肯定客观事物独立于人意识之外。故而,墨子注重"耳目之实"的感性认识,把对外物的直接感觉看作认识的来源和根据。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提出了辨别言论真伪的三条标准,B|J"客必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即以考察百姓耳目闻见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要看用于"刑政",是否符合国家、人民的利益。这三条标准是统一的,是朴素的唯物广义经验论。然而,把感觉经验作为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是不够的。他还说:"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意思是通过已知的事物可以推知未来的事物。这标志着认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与认识论相联系,墨翟在逻辑思想上发现了"类"和"故"的概念,作为明辨是非,审察异同的方法。他指出"类"是按事物性质同异而分,以便在思维过程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故"就是"理由",或通常所说的"原因"。墨子善于运用"类"的概念和类比类推的方法进行辩论,并运用"故"的概念追求事物的缘由,使人的思维在辩论中逐渐严密起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