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影评关于婆婆来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1-14
  先说何琳、王传志一家。
  作为本剧的矛盾主体,何琳和婆婆两个人都没有什么要过分指摘的,表面看来他们的矛盾始于一个男人王传志,两个女人共同爱着一个男人,共同争夺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对垒两方面军要争夺的桥头堡、滩头阵地。而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归根结蒂是不同生存条件、生活背景以及不同文化程度和文化背景下所凝固的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他们之间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没有任何关系。既然脱离了人品道德的范畴,如果再对这对矛盾进行家常里短地讨论就显然偏离了主题,因为文化的问题是说不清楚的。
  那么既然文化与文化之间产生了矛盾,就总会有一方强势文化,一方弱势文化。从何王婆媳关系来看,从文化的主流方向以及所处的大背景来看,婆婆无疑是弱势的,她只是一个闯入大都会的外乡人。如果她不是以婆婆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其他的任何一种身份闯入除何家外的任何一种环境中,在文化属性不改的前提下,两种矛盾的冲突一样会显现。
  那么既然婆婆是弱势文化,何琳是强势文化,为什么受气的却是何琳?自古以来从来不都是强势文化收复弱势文化的吗?为什么历史的车轮要在这里转向哪?因为她是婆婆。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历史的车轮可以滚滚向前,可以大刀阔斧,先进必将战胜腐朽。但在家里就不同了,中国人从来都是等级森严的,官场有“官大一级压死人”,家里有“岳父老泰山”,“岳丈大人”。婆婆就是凭着中国传统文化尊卑有别和“十年媳妇熬成婆”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来约束管教何琳,何琳即使有天大的道理,即使代表着主流文化,可是在婆婆所代表的更强大传统文化时(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农意识),也不得不败下阵来。
  败也有两种败法,偃旗息鼓或奋起抵抗。何琳选择了后者,败得很惨烈,这实属性情使然,最后两败俱伤,牺牲了自己,牺牲了王传志。

  小雅、方鸿俊一家。
  说完何琳一家的悲剧性结局,下面我来说小雅一家。他们家真正应了那句古语:淘尽黄沙始到金。虽然有过大动干戈的时候,最后仍然化干戈为玉帛,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小雅一家的关系相比王家要单纯得多,只有丈夫、婆婆和媳妇,不像王传志一家还要加上大哥和大嫂,事实证明这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稍后会说到他们。更因为小雅一家人一来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而且都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这样就不会造成太大的意识形态的落差。二来是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沟通和理解就不会有问题。而且受教育的好处之一就是增加头脑的容量和灵活性,可以随时校正自己思想上的标尺,就更容易拉近距离。而王传志他们家人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得就像座大山,愚公也奈何不得。这也就是为什么小雅一家在分分和和后终成眷属的原因。还是取决与相同的文化属性。编剧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符合逻辑,难能可贵。
  虽然小雅的童年和少年经历带来了性格上的缺陷,却也不会带来太大的疑难,这种缺陷完全可以在爱情中渐渐丰盈起来。可惜的是,婆婆来了,而且是一个如此恋子的婆婆。两个女人同样深爱着同一个男人,这场争夺战注定不会平静,虽然没有王家复杂,但硝烟味却一点也不少。
  还有一点,我看本剧的时候总觉得小雅一家的事没有王家看着那么过瘾,我觉得一来是小雅家的矛盾单一,二来是他们都是有文化的,这有点文化的人冲突起来也是只文斗不武斗,不像王家好几次大打出手。

  下面说两个男人,先说王传志。
  如果他能和何琳安安稳稳地过二人世界并且相互逐步融入对方的世界,他们会相安无事,甚至体验到幸福的感觉,尽管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但只要没人捣乱问题不大。可是婆婆来了,一切就都乱了。他被两个同样爱着自己的女人所引来的一大串家庭斗争牵扯其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后闹了个鸡飞蛋打的悲惨结局。这悲剧因爱而起,以悲剧收场。这是他的幸运?抑或不幸?就算爱的悲剧吧。“爱”这把双刃剑真是威力无穷,丝毫不亚于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的那把“带火的剑”!
  他的大学是母亲和大哥供出来的,贫穷的农村要供出一个大学生多么的不容易!他对此感恩戴德,这没错,可直到最后言听计从丧失了原则。自从他们一家搬来,无论他母亲和大哥多么的不讲道理,多么的重伤何琳,王传志从来就没有替何琳说过一句话,没替她硬气过一回!你也不想想当初何琳怎么为了和你在一起离家出走和家人闹翻,人家父母说过一句伤害你的话吗?就算你母亲和大哥对你有恩,你也不能把这当成欺负你妻子资本啊!以何琳的个人条件和家庭背景能看上你这个农村人,并且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和你结婚,你也不用脑子好好想想!处理问题的方式就那么单一吗?那些琐碎的事不谈,可你王传志不该和家人串通瞒着何琳卖了人家陪嫁的别墅啊!归根结蒂,王传志是农民的儿子,几年的大学生活并不能剔除植根于脑海里的农民意识。何琳是城市里知识分子家庭的千金,金枝玉叶。所以仍然是文化上的差异!
  通过我对周围的观察,我发现好像农村男人只要结了婚都对自己的妻子不好,这绝不是个案,而具有普遍性,这已经成为一种农村的婚姻观念和家庭观念。追本溯源是因为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所致,在此把话题岔开一点。首先,农民的所有生活来源均靠种地的收入,种地是重体力劳动,家里壮劳力多,收成就好,收入也就能好点。所以每家每户都希望能生个男孩,为了能多把子力气下地干活。相对的,女娃娃才会被称作“赔钱货”,不但因为不能干重活,还因为养了那么多年却终究要嫁到别人家,替别人家干活。所以农村的一切身体和思想活动都是围绕劳动展开的。农村的女人要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对女性的审美角度和城市也截然不同,窈窕淑女在农村是要遭到“白眼”的,那么细的胳膊,那么窄的腰条,一阵风就吹走了,哪能干活哪?他们需要的是“结实”的女人,越是体魄强健的女人就越受人欢迎。那么身材哪?相对于填饱肚子而言,也就只能忍痛割爱了。整天劳动的女人是不会“美丽”的,她们的美丽不在外表,她们在劳动和岁月的磨砺下没心思也没条件美,在农村,不需要外表美丽的女性,劳动的女人、能生大胖小子的女人才是美丽的,才是“有用”的,这是农村男子对女人最朴实最实用的审美标准。
  其次,农民经济状况不佳,没条件花前月下。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不懂得花前月下。
  再次,农村男性大都大男子主义。秉承着“兄弟如手足,妻子衣服”的古训。
  最后,我觉得农村男性人群不太懂得爱护自己的妻子,妻子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是劳动、泻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真是农村女性群体的悲哀!
  下面回归本文,王传志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一切特性他都具备,包括对母亲的唯命是从和对妻子这个角色认识上的偏差,我甚至认为这种错误的认识已经遗传到他的基因里面了。何琳后来终于明白,她一语道破天机:买头猪还得看猪圈哪!此言极是!无论嫁男还是娶妻都要看家庭,穷不怕,钱都是人挣的(对那些结婚即想奔小康养尊处优的女子除外),但不能无法沟通不懂道理。儿子新婚之夜,母亲带着一家六七口人把新房糟蹋得又脏有乱,反过来说媳妇不懂事。你说这是懂道理的人能做出的事吗?这和文化就无关了吧。
  美满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充要条件:一定要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一定要门当户对。第一点王传志与何琳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第二点上,而且是大问题!这问题出在意识形态上,并且无法调和。
  王传志有可怜之处亦有可恨之处。他的悲剧性结局完全是对家庭关系处理不当的结果,在母亲面前完全丧失了公公允和男子汉气概,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丈夫,辜负了爱他的何琳!婚前他信誓旦旦答应何琳说绝对不让母亲来住,出现问题一定站在何琳这边。当然,这个要求何琳提的也欠妥,但毕竟那么大的房子是何琳家的,人家提点要求也不过分,况且何琳也没说绝对不可以。你王传志那么爱自己家人你可以不答应啊,可以和何琳商量啊,实在不行你可以不和何琳结婚啊!他都答应了,满口答应,也不知道当时是否经过了大脑。可他不但没做到,而起变本加厉对待何琳,最后说了一句我永远不能不要我的家人。这不是等于婚前在欺骗何琳吗!我相信他婚前据理力争的话何琳也不会为难他,那样至少让何琳有个心理预期啊!有这么骗女孩子的吗!你父母你大哥是你家人,那何琳是谁?不是你家人?我女儿要是嫁个这么个窝囊男人我这当父亲的得后悔死。
  客观上说王传志他应该在道德上受到强烈谴责!
  还有件小事我觉得他做得欠妥,就是大嫂流产。你看把他急得,抛下那么重要的工作就跑到医院,一个小叔子怎么那么没深沉?有大哥有母亲在医院用的找你这样吗?万一把工作丢了你拿什么养活那一大家子人,怎么对得起何琳!

  方鸿俊。
  一个完美的男人,完美到让人没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有两件,其一是他对称呼自己母亲“黑山老妖”的妻子那么客气,客气得像商务洽谈,而他又是那么孝顺,就是再有涵养,怎么能容忍妻子如此重伤自己的母亲!要是我早就发脾气了。那么是因为他深刻地爱着妻子不忍对她发脾气?可那时他们关系正僵啊。这不和逻辑。
  其二就是小雅对他事业取向的背叛导致“他从半辈子沉默寡言的气度中惊醒”大发雷霆。这件事给我的印象是事业比母亲重要。那么他的孝顺是表面文章?可看着不像。这是又一处欠妥的地方。

  何琳。
  首先我要向编剧致敬,在这个女性群体价值观扭曲的时代塑造了何琳这样一个单纯追求爱情的女子,相对于层出不穷的让人鄙视的女人,在这种歌颂堕落的社会风气下,何琳的存在就更加难能可贵!她是一个好妻子、一个相对婆婆而言没大毛病的媳妇,除了一点大小姐脾气之外让男人非常向往的妻子形象。王传志娶妻几乎就没话什么钱,酒席是何琳家办的,房子是何琳家给的,你王家就出个人。你王家好好对何琳也行,他们不,他们认为娶到手的媳妇就可以像中国的经济一样“粗放”了,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是我儿子的能耐,我儿子就是高房价,耗尽你何家的财产你们还得乐呵呵地接着。何琳错就错在太相信王传志。她的父母也没能把好关。
  唯一的一点不满是他动手打婆婆,有失身份。但不合逻辑,我猜是编剧为了夸大戏剧效果,过于牵强。

  大哥。
  一个粗鲁的庄稼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无视。

  大嫂。
  这个人物塑造得有问题。外表憨厚老实,实则心意极深,但表演上并没有体现出来。老家卖地奔京是她的注意,唆使丈夫动员卖何琳的房子是她注意,这两件大事都是她的主意。对于一个农村妇女而言,不真实。她如果有那样的心机,总不会嫁个结巴丈夫吧。

  何琳的父母
  一对大好人。看着让人那么舒服,办事也那么得体,就是没选好女婿。事情处理得很有修养,如果面对的同样的文化人那没有问题,你敬一尺我敬一仗。但他们忘了面对的一家农民,他们会把修养理解成软弱,真是秀才遇上兵。娘家人都那么软弱,婆家还怎么会拿媳妇当回事。很多事就应该让小姨处理,王家人也就不会那么嚣张了。

  方鸿俊的母亲
  很真实的人物,尽管开始有过不妥行为,但她的不妥和王家婆婆的不妥有着本质区别,编剧对这个细节拿捏得很好。通过最后对小雅态度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一位慈母、一个知识女性应有的素质。

  何琳的婆婆
  凭心而论,她是我最反感的二号人物,某些做法非常过分,对待何琳非常过分,对待何琳一家也不够尊重。但回头想,她就是个农村老太太,文化属性在那摆着,摊上这样的亲家也只能自认倒霉。

  最后说小雅
  对她我持鄙视态度。谈两点。第一是她不检点的婚前行为,这点让我尤为鄙视!还是方鸿俊说的对:和你不爱的男人你都能打胎。你看小雅说什么:正因为我不爱他所以才没把孩子生下来。简直不知廉耻!我要是方鸿俊紧接着就会问:你不爱的男人你都能发生关系?方鸿俊太善良了。
  第二就是她的愚蠢,愚蠢有两点,其一是对争取丈夫错误的方法。明知婆婆是恋子狂,丈夫又孝顺有佳,自己和丈夫的感情没有大问题,那么聪明的方法就是争取婆婆,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争取到了婆婆,不仅少了一个对手,丈夫也会因此更爱自己。这道理他不懂。
  她的做法是不停的和婆婆针锋相对,而起多数是当着丈夫的面和婆婆大吵特吵,并且还希望丈夫能站在自己这边,你说这不是傻吗?
  其二是竟然拿丈夫的事业开玩笑,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她以为可以把丈夫玩弄于股掌间,到时顺水推舟、暗度陈仓就水到渠成?太天真。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在丈夫心中的位置,把爱情看得过高,被脱离婆婆掌控的愿望冲昏头脑,加上之前的芥蒂(未婚堕胎导致无法生育)和后续事情处理不当,最终导致了没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险些葬送了婚姻。更愚蠢的是她没有想到男人是不能忍受被女人玩弄的,更不能忍受被自己的妻子玩弄,那种羞辱感会深深磋商男人的自尊心,会非常伤感情。爱情是很脆弱的,尤其是现今社会,花花世界到处都是诱惑,处处都大于爱情,要维护爱情需要做千百件事,而伤害它一件就足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方鸿俊连她重伤自己的母亲是都能保持忍让,而在得知这件事后却大发雷霆的原因。

  何琳家的悲剧归结于文化属性的差异,婆婆来了是导火索,幸福是恩赐,不幸是注定。
  小雅家的圆满源于文化属性的同化,小雅虽然是一股外来政权,但终究能被相斥后吸纳。婆婆不是导火索,后来甚至是左右逢源的温和的化学试剂,正是她挽救了这个家庭。导火索是小雅自己。不幸是异端,中性是注定,幸福亦难非难,亦易非易。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307875.s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25
建议不要看,
太窝心了
第3个回答  2011-01-22
王传志念书没念明白,对家庭亲情关系没有原则良心,估计也成不了大事;王传志他妈就是一个泼妇妇,爱儿子不是那样爱的;小雅倒是一个有生活品味的女人,不过道德品行却不怎么样,但用爱可以感化;方鸿俊性格中庸,尽孝尽责,挺男人的;何琳姑娘难得可贵,就是人生赌注下错了庄家;现实中很难到何琳父母的原型了。最后一句,农村大学生身上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可能就是思想意识还不够解放,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还需进一步改良。
第4个回答  2018-11-17
编剧和导演也算是成功的把凤凰男王传志一家的无赖样刻划得入木三分
第5个回答  2011-01-14
这个好好看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