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奇案故事:福建建宁府衙失窃,窃贼留下的刀痕,成了破案关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在清朝道光年间,福建建宁发生一起盗窃案。窃贼偷的不是别处,他偷的是建宁府衙。建宁知府在府衙的卧室被人破窗而入,损失上千两白银。偷东西偷到了知府头上,窃贼的胆子可谓不小。这种让官府打脸的事,想不引起重视都不行。

杨景濂时任南平县令,被派往府衙勘验现场。杨景濂是陕西洋县人,廪贡出身,在南平任期二十年之久。地方的知县算不上大官,在清朝时期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十八级",一共九个品级,每个品级又分为"正品"和"从品"。"从品"要比同级别的"正品"低一级。比如"从一品"和"正一品"。地方的知县一般都是七品官员,因为官职的原因,关于杨景濂的记录不是很多。在《清实录.道光朝实录》中有记录杨景濂的只言片语。

据记载,杨景濂曾经查处过一件隐瞒田产,少缴粮草的案件。这种案件的性质类似于现代的偷税漏税。因查处此案,杨景濂被人买通同僚而弹劾。最终道光帝下令,杨景濂被暂行解职查处,诬陷他的同僚被革职且永不启用。

从如此少的记录中,很难勾画出杨景濂的人物性格。但至少从记录中,我们能看到他确实办过一些案子,这是他能力的体现。可他也存在一些瑕疵,经不住同僚的弹劾。

调查盗窃案的杨景濂,到了府衙后先查看了作案现场。从现场遗留的痕迹看,窃贼用刀砍坏了知府卧室的窗户,破窗而入进行盗窃。在 科技 不发达的清朝,这种没有目击者的案件侦破有一定的难度。 杨景濂细看勘察窗口留下的痕迹后,凑近刀痕,用鼻子仔细的嗅了一会儿。嗅完后,他对破案信心满满,让人将府衙厨房内所有人带走问话。 众人都觉着一头雾水,不知道查盗窃案和府衙厨房里面的人有什么关系。

只见杨景濂坐在公堂上,问厨房众人道:"平常你们都是住在府衙吗?"

众人答道:"平日里,我们都住在府衙。"

杨景濂:"案发当夜,你们中是否有人起夜?"

众人:"无人起夜。"

杨景濂:"案发当夜,可有任何异响?"

众人:"没有异响。"

杨景濂:"当天可有任何异常?"

众人:"管厨房的人夜里曾经去厨房取刀,说是砍竹子用。"

杨景濂:"这个管事是新人还是老人?"

众人:"这是知府从北京带来的管事,一直跟着知府,是知府的亲信。"

杨景濂:"此人平日里有什么爱好?"

众人:"此人嗜赌如命,听说已经负债累累。"

随后杨景濂让人将众人关押起来,前往府衙寻找众人口中的管事。这个管事衣冠楚楚,看上去较为清爽、干练。乍一看,给人的感觉就是某个人物身边的得力助手。

知府身边的人物,杨景濂也不怎么敢直接恫吓。他略一思索,对管事说道:"有人供出你牵扯进一个案子,现在想请你前往对质。"知府身边的红人自然也是有点傲气的,管事当然不肯前往。为了办案,杨景濂只好强行让衙役将他押解回自己的县衙。

到了县衙,一开始杨景濂好言相劝,管事并不承认。杨景濂只好拿证据说话,他问管事道:"听说你夜里取刀砍竹子,你砍的竹子在哪里?"管事见杨景濂问到了关键点,沉默不语。最终在严刑下,管事承认了自己盗窃的事实。因案件在事发后第二天就破案,丢失的银两还未被全部花出去。根据管事的供述,杨景濂在管事房间的油缸下和厕所内,找回了丢失的大部分银两。

原来这个管事因赌博欠了很多钱,靠着微薄的收入根本不能偿还债务。作为知府的身边人,他了解到知府房内有不少银两。趁着知府外出,他用厨房的刀破坏了知府卧室的窗户,而后盗走里面的钱财。给人形成一种外人作案的错觉。

众人询问杨景濂为何能锁定是厨房里面的人作案。杨景濂向大家解释道: "在破坏窗户的刀痕上有很多油腻,我曾经闻过,这是常年在厨房里面使用的刀特有的味道。所以我断定作案的人肯定和厨房中人有关。"

对于这个案件破案的关键线索,窗户上刀痕遗留的油腻和味道。为了验证真伪,我用一把切过肉的菜刀和干净的菜刀砍过木条。两把刀遗留在木条上的痕迹,我用鼻子和眼睛真的分不出来区别。后来我让卖肉的小贩用他剁肉的刀劈开了木条。这种经年累月剁肉的刀,在木条上确实留下了一丝独特的气味。

从这个案件中可以得出,清朝时期官府的伙食油水可能很足。官府厨房的卫生条件可能不是很好,至少官府厨房里面的刀,油腻到了一定程度。

参考资料:故事出自《清稗类钞》,人物事迹出自《清实录.道光朝实录四百二十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