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看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评《我能否相信自己》

余华,浙江杭州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

《我能否相信自己》收入余华的二十三篇阅读和音乐随笔,全文贯穿了大量的经典名句和事例,以读者和听者的角度对“看法”进行了深刻、独特的剖析。

文章开篇通过作家艾克森·辛格的哥哥和古希腊人对“看法”的理解,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也没有绝对的看法。

人们在对事物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错将自己的“臆想”来代替“看法”,导致自己做出一些荒诞不经的结论。

作者对艾克森·辛格的哥哥和古希腊人所陈述的“看法”加以分析,让我们明白了“看法”和“想法”最本质的区别则在于前者偏向于客观,后者更偏向主观。这一点,他在原文中也提到过,即“看法其实只是一个形容词”。

同时他还指出,虚荣的人会把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或自身的能力作为依据,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臆想出来的内容当成事实。最后,他借用法国作家蒙田的话来暗示我们:在发表看法时要根据事实求是,而不能避重就轻或者舐皮论骨。

接着又写道:“IBM公司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林说5台计算机足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无声电影时代造就的富翁哈里.华纳坚信哪一个家伙愿意听到演员发出声音;法国高级军事学院院长福煦元帅说飞机是一种有趣的玩具,但毫无军事价值”。

作者例举出的人物毋庸置疑都是当时环境下,在各自领域最具有发言权的代表人物。而当时他们那自以为是的看法经过时代的变迁,却成了后人口中的笑料。特别是文中着重强调了“蒙田的同胞福煦元帅”更加鲜明地衬托出了福煦元帅的狂妄自负的内心活动。

自古至今,自然界一直遵循着“主观的想象永远代替不了客观的事实”这条亘古不变的定律。在我看来,一个人的所拥有的权威并不能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更何况是在“未来”这种不可知的事物面前。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呢?作者告诉我们在发表“看法”的时候,须把握好一个正确适宜的度。原文是这样写的:“不知道的事情就不要说”。

当然,这里“不知道的事”并不单单指的是对某种事物的本身不清楚或不了解,还指对所熟悉的领域和事物在不同背景下而所呈现的不一样的观点。

就如托马斯·沃林、哈里·华纳以及蒙田的同胞福煦元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他们的错误就是误把自己的权威当成了预测未来的超能力,热衷于发表一些自己都无法确定真实性的廖悠之说。就像作者余华说:“人们习惯於在自己知道的事物上发表不知道的看法,并且乐此不疲”。

接下来作者讲述了自己同学的一个看法:“别人的知识在我脑子里装得再多,也是别人的,不会是我的。”以及艾克森·辛格的作品。

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看法,并不代表着它就是绝对的正确,我们应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同一件事物是否可能拥有相对立的看法呢?接下来作者这样写到:

1996年,有一位琼斯小姐在38岁的时候荣获了美国俄亥俄州一个私人基金会设立的“贞洁奖”,给予她奖项的为认为这是琼斯小姐“守身如玉”的象征。

可琼斯小姐却是这样说的:“我天生厌恶男人,敌视男人,……应该说,这5万美元是我获得的敌视男人奖。”这里告诉了多们看法是可以荣辱共存的。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看法的本身是没有对错的,而是看他怎样的背景下。

最后,作者通过米兰.昆德拉《笑忘书》和博尔赫斯的《永生》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我们对任何事情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必须是端正自我、客观理性的前提下。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曾学到一句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具有多面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处在不同的环境,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名人名句,阅读的时候不知不沉就完全沉浸在文字里,同时中间也穿插了很多贴近我们身边的事例,很容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