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之二十丨公众号文章的特点与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一、特点分析

1. 标题的吸引力强。

由于公众号推文在转发时仅显示标题,因此一篇推文在标题上必须产生吸引用户的效果。类似的面向年轻人的情感类公众号推文多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作为标题,《当代独居青年:孤独死就孤独死吧。》的标题以当代独居青年的口吻说出青年人的观点,即不畏惧孤独死。这个标题实际上可以直接看出推文的目标受众,对其目标群体的吸引力较大,且直接概括出孤独死的状态,暗合了许多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想,在目标群体和他们的圈子中得以传播。

2. 选题切中目标群体,追踪热点,但时效性较弱。

年轻人是该文的主要对象,二十多岁的年纪正是生活充满不确定的时候,这一时期难免处于孤独的阶段,因此这一选题仅面对当代独居青年,尽管看似小众化,但实际上90后正是贡献网络流量的主力军,看似小众也有足够多流量引入。

情感类微信公众号很少追踪政治类热点,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两性问题、心理问题和娱乐化问题,这类话题在微博热搜中也常常出现,公众号团队快速抓住年轻人的心理感情方面的问题,撰写成文,实际上也是另一种追踪热点的方式。例如在示例推文中,日本老人的孤独死在前段时期的微博热搜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不排除公众号团队是翻看了解网友态度后才投其所好的。

时效性较弱是指选题所讨论的问题,是年轻人长期存在的问题,换句话说,不同人在不同成长阶段都有可能会遇到这些话题中提到的问题。表面上看,该文主要面向当前独居青年,然而实际上,青年人是源源不断的,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在未来遇到相似的孤独,所以这种类型的推文时效性很弱,是不容易过时的。

3. 单句成段,句式简单。

简洁的句式更适合目前快节奏松散的阅读习惯,单句成段意思表达清晰,短句为主便于阅读。单句成段可以灵活切换叙事场景,将多种场景和多个故事逐个展现,并且可以将较为丰富和复杂的内容以简单清晰的方式呈现。简单的句式实际上对文化程度的要求不高,各种文化水平的年轻人都可以没有困难地阅读文章并从其中抓取自己想得到的观点。口语化也是这种推文的一大特色,晦涩的语言会将受众限定在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之中,很难大范围推广,而口语化的语句从潜在受众群体的数量上而言,是十分利于推广的。

  4. 以故事开头,引出社会现象

在文章的叙事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套路”,即从故事引发一种怕普遍存在的现象。公众号“概率论”的一篇文章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通过自己或朋友的故事引出话题、将故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自身推及整个年轻人群体稍加深入、通过电影或纪录片等作为论据阐述观点、以暖心的看似文艺的句子结尾。这种模式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有趣的话题配上开篇的小故事让其用户有种感同身受的认同感,再通过行文让用户了解到自己并不孤单,还有很多人有着相同的想法和经历,从而使用户的黏度增加。引导用户基于认同而转发文章增加流量,再将流量变现,是公众号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

5. 通过第一人称开展叙述,且多用情绪性语句。

在讲述故事时,用“我”或者“我的朋友”的人称,让用户阅读时的真实感更强;在后续的群体现象描写时,以“我们”的人称行文,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在整篇文章中,不少单独成段的句子在表述感觉和情绪,例如“说实话,挺累的”之类。在自媒体的传播中,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是一个重要特点,通过文章中的叙述引起用户交流表达的欲望,然后与用户在评论区互动,增加用户的忠诚度。

二、存在的问题

此类情感型公众号在了解自媒体网络传播的特点后,灵活调整叙述方法使其更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但也正是因为“投其所好”的做法,使得文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同质化严重

纵向来说,可供年轻人讨论的话题数量上十分有限,即使是微博热搜榜也是重复率较高。例如关于两性关系的问题,常常换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又重新出现在大众面前,网友的态度和评论也与之前的如出一辙。作为追踪热点的公众号,也只能一次有一次地讨论相同和相似的话题,难以产生有趣的观点和有新意的选题。

横向来说,与“概率论”类似的情感类公众号极多,抢占年轻群体的市场。这类公众号质量良莠不齐,但话题和观点,甚至行文方式都有很高的相似度,所以大多数同类公众号在竞争之中只能通过文章之外的活动或福利来招揽用户。这样的自媒体发展方式,在思想层面其实是不利的,大多数自媒体不在内容上下功夫,而是用五花八门的呈现形式吸引用户。因此,这类自媒体的火爆,也许是一种虚假繁荣。

2. 模式化严重

正如前文所说,自媒体文章在写作时往往有“套路”,新用户在阅读时也许会因新鲜而觉得有趣,但多读几篇就会发现,每篇都是相似“鸡汤”。这样的“鸡汤”看似走心,实际在内容上并无新意。撰稿者以相似的方式来写文章,写作起来容易,但阅读起来就逐渐无趣。自媒体往往注重流量变现,以数量取胜,而容易忽略了文本的质量。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