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读写研 深耕“自留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一、扎根成长,从遇见一个团队开始。

2018年春天,我有幸加入王维审老师发起的“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这个充满高能量的团队里,有一群勤学善思、热爱叙事的老师们一直走在读写的道路上,在他们的影响和鼓励下,我顺利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的读写成长之路。在团队共读共行中,王银芳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经典作品《终身成长》,书中聚焦成长型思维模式,教会了我如何获得终身成长的能力,让我深信唯有成长,才能成为更好的老师。王洪梅老师带领我们共读《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在书中我学会了如何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四年里,我从800字的叙事文章逐步挑战为1500字的教育叙事,用教育叙事来叙事教育;四年里,我坚持用自己的成长激情唤醒学生的成长内动力,用自身的读写积淀去引领学生的素养提升,带动每一位学生能和我一样热爱文字、热爱成长;四年间,我怀着一颗成长之心,以每年不少于5万字的读写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锤炼自己,让这份发自内心的成长需求成为我生命中最值得骄傲、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二、追光成长,让职业发展有“名”可循。

2022年3月,我有幸入选为兰山区第二期“三名”工程人选,于我而言,“‘三名’培养人选”的称号不仅仅是一份沉甸甸的认可,更像是对我成长路上温暖而及时的鼓励。

2022年5月20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我不再以师训负责人的名义旁听学习,而是第一次以“‘三名’工程人选”的名义正式参加培训活动,内心无比激动,我将每一场专家讲座录制下来,唯恐自己在培训过程中遗漏半句。在一天半的读写研主题培训活动中,我一边组织学校“三名”人选、2021年和2020年新入职教师、课题骨干教师、读写团队骨干成员以及申报读写研领跑人按时参会学习,一边追随着三位专家的主题引领,不断找补自己的短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让自身的职业规划有“名”可循。

三、专项成长,推开“读写研”的一扇窗。

本次读写研专题培训分为教师阅读能力提升、教学教学经验表达和教育课题研究三大主题,三场精准的培训课程推开了我“读写研”的一扇窗,让我更加清晰的了解了读、写、研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了读写研专业发展的N种可能。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吴欣歆教授进行了一场以《教师阅读能力提升:路径与策略》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吴教授立足“为什么要进行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是什么”“怎样专业阅读”三个方面对专业阅读进行了详细解析。对于专业阅读,她建议我们要读“费点劲”的书,追求深度理解和刻意对话,只有涸泽而渔式的读书才能触汲深度水源,让专业阅读推动专业发展。

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冯卫东进行了《让“好课”成为好“作品”——谈基于课例研析的教学论文写作》主题报告。冯院长从个例中发现类理,指出写作是倒逼阅读的一种途径,是一种建构,要写得好必须把思想实验付诸实行,必须精彩的教,而知行合一的实践正是一种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能说出个一二三,动起笔来可能就有了八九十。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龙岗区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员吴向东进行了《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谈课题研究方法与策略》的专题报告,详细阐述了教师常用的三大科研方法,在课题选择上为我打开了思路和视角,让我对课题研究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四、坚定成长,深耕专业发展“自留地”。

三场专家培训主题鲜明、策略得当,让我对阅读、写作、课题研究有了更加清晰的脉络疏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今后读写研成长的方向:

1.在专业发展的“自留地”里播撒阅读的种子。坚持每天阅读不松懈,每天阅读时长不低于一个小时,认真践行区“五个一”行动,坚持每月阅读1-2本书,用他人的智慧垫高自己,自觉主动地提升阅读研修能力,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在专业发展的“自留地”里浇灌叙事之花。继续坚持每周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教育叙事,用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修正教育认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让写作建设好自己的教育人生。

3.在专业发展的“自留地”里追好“科研肥”。继续躬身教学实践,积极探索课题研究,勤阅读课题研究类书籍,多参加课题研究类培训,用三年的课题研修来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力,让课题研究来源于教育,服务于教育。

成长是一种信念,是蝴蝶褪掉青涩在阳光下扇动翅膀的那份骄傲与满足。唯有成长,才能做一个精神明亮的自我建设者,才能绽放出生命中最美的光芒。希望自己能在三年的培训学习中,向“名”前行,循光不止,挥洒每一滴汗水,在读写研的道路上,耕好专业成长的“自留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