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13
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是个体在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这种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外形与生理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个体之处,我们常说的“人格”概念,实际上应涉及四个方面内容:全面整体的人,持久统一的自我,有特色的个体和社会化的个体。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怎样完善自己的人格,就应该从自我入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改变自我。
一、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改革自我的开始,“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关健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很多心理学者都把“自我悦纳”看作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初中生正处在“自我发现”时期,他们在发现“自我”的开始,能否获得一个“满意”的自我,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做一件事,都会认为这件事与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能力及其他方面相似,每个人都是依照自己的自我形象来决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或应该怎样做。因此,要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人格,必须先知道自己的特点。实际上,健全的人格就包括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只有对自己的认识比较客观,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与自己内心愿望和社会要求相一致。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是怎样的,他才会怎样去表现自己,因而帮助学生建立完美的人格,首先必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呢?
1、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自己。发试卷时,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关心自己的分数时,还十分关心别人的分数。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成绩是否满意,一部分要看他是否赶上或超过别人。这是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表扬、树立典型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经常介绍一些学校和班级的先进的典型,介绍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这样无论是眼前的,还是遥远的都给学生确立一个看齐的目标,让他们通过比较认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从而自觉地改正。这正如唐大宗所言的“以人为镜”,和别人相比,把别人当作镜子,来显出自己的特点。客观地认识自己,需要防止的问题是: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比较观,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二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去认识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2、建立正确的舆论氛围,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态度中了解自己。人总会与别人交往的,所以别人的反应如何,就可以成为反省自我的一面镜子。这里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集体的舆论氛围必须是健康的,勤学上进,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人的行为会得到其他的监督,虽然个体上的评价有一些的偏差,但通过几个不同人的态度也就能从多方面反映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自我。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成绩来了解自己。初中生的可塑性很大,性格不稳定,如果失去成功,学习成绩太差,必然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帮学生认识自己,就必须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经过努力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里的成功也是多方面的,素质教育中,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闪光点,在抓好基础的同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二、 帮助学生接受自我
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通常较容易接受自己,但了解自己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呢?通常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接受自己。
1、 帮助学生沟通自己的生活经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会发展不同的学生人格特征。例如,有的学生在绿茵场上好胜心很强,有毅力,敢拼搏,但在课堂上却不肯动脑筋,缺乏学习热情。这种情况就需我帮助学生,扩大生活的接触面,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下锻炼自己,使他更全面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各种特点,并将之发展在不同的环境中,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才干,从而激发起做任何事的愿 2、帮助学生平静地检讨自己的得失。初中生情绪波动较大,学习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成功时得意忘形,失败时悲观失望,很容易走极端。因而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就必须帮助他们排除这些不良情绪的干扰,帮助他们认识成功也只是一个阶段的开端,挫折是难免的,公正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所谓每日“三省吾事”,诚实、平静地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挖掘自己的潜力,努力改便自己、完善自己。
3、 3、帮助学生确立现实的目标。初中生的好胜心很强。求知欲强,不甘落后。但一旦失败也很容易退缩,目标过分简单,又可能激发不起个体的激情。因此,帮助他们选择一个适当的前进目标十分必要,太高了,经过努力,仍无法实验,会导致失败感,太低了,很容易实现,又会缺少成就感。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全面分析自我条件及所处的环境选择“跳一跳可摘到”的前进目标,激发初中生的成就意识。
4、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造成挫折的原因,造成学生挫折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造成挫折的事情本身,而是由于学生对挫折本身的认识。一念之间,同样的事件,有的学生可能充满自信,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怎样帮助学生克服这种自卑心理。一要引导学生分析造成挫折的客观的原因。二要引导学生回想过去的成功经历,唤起学习、生活的信心。
帮助学生接受自己,才能使学生努力保护自己、爱惜自己,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平衡,珍惜自己的品德和荣誉,洁身自爱,让别人取得的尊重,也使他们没法适应环境,并努力谋求自身的发展。
三、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格是在行为中表现的,完善的人格只有与人交往才能体现出来,这是一个人安身必不可少的环节。帮助学生构造良好人际关系才能有利学生人格的完善.怎样做到这点。
1、 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也必须关心
别人。关心别人会使人在他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加,而且也会使人有一种满足感,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关心别人时,他就百倍信心会增强。初中生着重要教育他们孝敬父母,尊敬教师,同结同学,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对于学生的这些行为,教师要给予及时肯定,使他们产生一种满足感。
2、要引导学生,学会真诚地赞美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地方。只有真诚地赞美别人,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缺点,也才能更好地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自己。一个老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是不会有进步的,也不可能有朋友的。
3、要引导学生善待批评。善待批评的态度是,有则改正,无则加勉。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不管出发点怎样,总能更明显地暴露了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教育学生不讳病忌医,要虚心接受,认真检讨,及时改正。
4、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做一个独立的人,才有自尊。做一个独立的人,就是办事说话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要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同意别人的观点,要说出自己的理由,拒绝别人的要求,要婉转地说出自己的理由。要让别人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生活习惯、兴趣受好等,别人才会接受你、尊重你。
5、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做一个健全的人,要学会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强加于人。不干涉他人的自由是对他人最基本的尊敬。
6、教育学生尊重社会习俗。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但社会是一个大群体。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班有班规,校有校纪,国有国法,另外,还有很多的风俗习惯,这些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遵守,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拉大与周围人的距离。望,培养一种积极乐观的学习,生活心态。
7、要善于和别人通过交谈沟通意见。和别人交谈,让别人分享
你的快乐,也让别人分担你的忧愁,这样才能使别人信任你。另外,和别人交谈,也是一种心理能量的渲泄过程,什么事都憋在心中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些烦恼事只要一说出来,不需要别人提什么建议,它自己就消失了。
总之,健全完美的人格是内在自我和社会和谐中培养出来的。内心平衡、身心愉悦是基础,与外面的世界相适应是目的。要培养做健康 健全的人个格 ,就必须帮助学生做一个自主独立的人,把自己融入班级、学校、社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