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虚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1. 李太虚 译文

江西省李太虚做学生时,酗酒潦倒失意,而家里很贫穷。太仓王司马蛄云在九江进行军备,在各地考评学生,选拔太虚为第一名并引见了他,对他说:“我儿子虽然多,但选择的老师都没有像你这样的人,只是远在娄东,你能去一趟吗?”李答应了。第二天司马就派使者把他送回家。

那时王氏二长子子已经受业于同乡吴蕴玉先生。蕴玉是梅村先生的父亲。而太虚教他的四子和五子。两人一起朝夕相处很是高兴。梅村正值童年,也随着在王氏书房里上课。李太虚欣赏他的文采,料定他将来必成大器。

每年将尽,主人便设宴款待二位老师,酒喝到一半,主人拿出所藏玉酒杯劝酒。李醉熏熏地挥起酒杯将其摔碎,王氏子面含责备之色,李也气势不相上下。宴席结束后,李对吴说:“我怎么还能再留在这里!”于是拂衣而去。吴蕴玉先生知道他是不能走的,第二天一早动身,追到城门口,拿出当塾师的十两银子的薪水送给他。于是李太虚便乘大船回归自家。然而吴先生所赠财物,大部分都被他消耗在酒上了,等回到家,已是口袋空空,急忙招呼妇人准备饭菜。妇人说:“我已断粮很久了,到哪里弄粮食啊?记得你离家后,还留有朋友的一罐酒。现在让你用以充饥可以吗?”,妻子就去邻居家找来木柴,李立即打开酒罐。只见罐内生出一灵芝,有盘子大小,紫光闪闪,熠熠生辉。李又惊又喜地说:“这是祥瑞征兆,只是酒已失效不能喝了,怎么办呢?“,于是他把酒盛出来,只见清冽异常。太虚就泛白独饮。待妇人背着柴回到家,那罐里的酒已经被喝光了。

那年秋天太虚中解元,第二年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几年后,经主考测测试

复命后经过吴先生家门时,王氏子来到船上拜见,

李急忙询问吴先生近状,这时候梅村也乡试中举为登贤书,因此重金收买行卷,带以北上,为此誉满京师。辛未年,梅村就被太虚所推荐到礼部会试,登南宫第一、及第二人。那时,梅村年仅二十来岁。蕴玉先生享荣养的三十年,可以说是得到仗义疏财厚道朋友的回报了。而牯云的孩子们,从司马氏死后,家道就逐渐就衰落了

2. 江右李太虚为诸生翻译

江右李太虚为诸生时

江右:只是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亦可指以赣语为母语的民系,即江右民系,历史上“江右”是“江西”的别称,

李太虚:人名

诸生: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翻译如下:

江右李太虚为诸生时,嗜酒落拓,而家甚贫。太仓王司马岵云备兵九江,校士列郡【在各个郡县考评士子】,拔太虚第一【提拔他为第一】,引见之,谓曰:“吾固多子,择师无若子者。顾远在娄东,子能一往乎?【你能去那吗?】”李许诺。次日即遣使送至家。时王氏二长子已受业同里吴蕴玉先生【当时王氏两个儿子已在吴蕴玉先生那上课】。蕴玉者,梅村先生父也。而太虚教其第四、五诸郎【而太虚教他的第四五儿子】。两人共晨夕甚欢。梅村甫髫龄【梅村很小时】,亦随课王氏塾中。李奇其文,卜为异日伟器【为他占卜,认为他日后会成就大业】。岁将阑【一年将尽】,主家设具宴两师,酒半,出所藏玉卮侑酒【玉器美酒】。李醉挥而碎之,王氏子面加诮让【当面讥讽】,李亦盛气不相下。席罢后,谓吴曰:“我安可复留此!”遂拂衣去。吴知其不能行也,翼日蚤起【第二天早起】,追于城,出馆俸十金为赠。乃附贾舶归【跟着商人的船回去】。然所赠赀,大半耗于酒【所送的财物大多都用来买酒】,及抵家,垂橐萧然【到家时垂着空袋子十分凄惨】,亟呼妇治具【叫夫人出来做饭】。妇曰:“吾绝粮已久,安所得粟?忆君去后,犹存故人酒一罂。请佐君软饱可乎?”妇往邻家觅薪,李即发罂。罂内产一芝如盘,紫光煜煜。喜且愕曰:“此瑞徵也,顾酒败不可饮奈何?”【这是祥瑞之兆,不管酒已经腐败再喝一口又如何?】挹之【把液体盛出来】,则清冽异常。乃泛白独斟【满饮一大杯酒,自己一个人喝酒】。妇负薪归,则罂已罄矣【妇人回来时,酒器已经空了】。是秋登乡荐,明年成进士,入词馆。数载后,以典试复命过吴门。王氏子谒于舟次【王氏的儿子在船边拜谒】,李亟询吴先生近状【李太虚就问吴先生近况如何】,是时梅村亦登贤书【称乡试考中为“登贤书”】,因购吴行卷,携以北上,为延誉京师【享誉京师】。辛未,梅村遂为太虚所荐,登南宫第一,及第第二人,年仅弱冠。蕴玉先生享荣养者三十年,可为疏财敦友之报。而岵云诸子,自司马没后,家渐替矣。【家道逐渐改变(指变好)】

3. 《李实》文言文翻译

李实阿谀奉承李齐运,突然升官到京兆尹(官职明,相当于首都市长),自恃受宠 *** 刚愎,处理政事不考虑温和的方式和法律条文。这时候春夏两季发生旱灾,京城附近地区食物缺乏,李实却毫不在意,只顾搜刮敛财,用来向朝廷进贡。每此上奏回答皇帝询问,都说:“今年虽然遭遇干旱,但是粮食收成很好。”因此灾区的租税都没有免,人们贫穷,以至于拆掉屋子卖掉砖瓦、木材,买了麦苗来交给官差。戏子成辅端编民谣讥讽这件事,李实听说了,上奏说成辅端诽谤朝政,用杖刑打死了。

李实在路上碰到了御史王播。按照旧例,尹一级的官员和御史相遇,尹要下车回避让路。李实不肯回避,命令骑马的侍卫依然在路上走,王播质问斥责他们,李实大怒,于是上奏使王播被贬为三原县令,在朝堂上辱骂他。欺压公卿级别以下的官员,随自己的喜怒上奏诬告官员的升迁和废黜,满朝官员都惧怕他。曾经有一次朝廷下诏免去辖区内的租税,李实却不执行诏书,依然按照旧例征收租税。常常处死犯人,民不聊生。到了他被流放的时候,满市百姓都欢呼雀跃,都袖子里藏了瓦块砖头在路两旁等着,李实从小路走才免于被百姓殴打。

4.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3 天 22 小时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升欲腾于太虚之外,潜欲隐于浮波之中。满腔热血,两袖清风。

生于书香门第,喜读书,尤好古。词秉苏辛傲骨,诗乘李杜遗风,于联则旁征博引,吸古纳今。

三教九流,五行八卦,无所不喜,粗通一二。听曲围棋,心情致处,射门上网,兴趣趋时。

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挫折不能压骨,忧烦不使低眉。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

心地善良,品行端正,严于自身道德修养;孝敬亲人,遵从师长,融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勤俭为自律,视助人为心安。

5. 晋书李熹传文言文翻译

李憙传,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父新李牷,是汉朝大鸿胪。李憙年轻时有好品行,广博地演习精深地研究,与北海人管宁以贤良被徵召,不去。几次徵入三府,不就任。宣帝又徵召李憙任太傅属,以有病为借口坚决推辞,郡县扶他登车上路,当时李憙母亲病重,于是偷偷翻越泫氏城墙第一徒步回家,于是赴上母亲的丧事,议论此事的人赞美他的志气节操。后来任并州别驾,当时骁骑将军秦朗路过并州,州将毕轨对他恭敬。让他乘车到官署。李憙坚决劝谏认为不能那样,毕轨不得已依从了他。

景帝辅政时,任命李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李憙到任,被引见,景帝对李憙说:“过去先公徵用你而你不答应,如今我任命你你就来了,为什么呢?”李憙回答:“先君以礼对待我,我得以依照礼决定进仕或退身。明公用法来约束我,我畏惧法就来了。”景帝很是器重他。转任司马,不久官拜右长史。跟从讨伐毌丘俭回朝,迁任御史中丞。居官正直,不畏 *** 权势,百官为些震肃。举荐乐安人孙璞,也因有道德而显赫,当时的人称赞他能识别人才。不久。迁任大司马,以公事被免官。

司马伷任宁北将军,镇守邺,以李憙为军司。不久,任命李憙为凉州刺史,加任扬威将军、假节,兼任护羌校尉,安定华夏抵御蛮夷,很有声望业绩。羌人进犯边塞,李憙趁着有机可乘时,来不及奏报,就适时出兵深入,于是取得大胜,因功劳大免遭谴责,当时的人把他比为汉朝的冯奉世、甘廷寿。于是请求回京,答应了他。住在家中一个多月,官拜冀州刺史,逐渐升任司隶校尉。等于魏皇帝向晋禅让时,李憙以本官行司徒的职务,做太尉郑冲的副手奉持策书。泰始初年,被封为祁侯。

李憙上疏说:“过去的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已故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公家三更稻田,请求免去山涛、司马睦等人官职。武陔已死,请求贬损他的谥号。”诏书说:“法律这种东西,天下以它为准绳,不回避皇亲贵族,这之后能实行,我怎能在其间放纵邪枉呢!然而考察此事是刘友做的。侵犯剥削百姓,迷惑朝廷官员,奸臣居然敢做这样的事,当刑讯追究刘友来惩邪佞。山涛等内如不再出过失,都不可问罪。《易经》说‘王臣忠诚,是因为没有私心’。如今李憙坚持一心在公的志向,按照责任办事,可以说是‘国家的司直’啊。光武帝说过:‘皇亲国戚尚且收敛自己来回避二鲍’是否就是这样呢!告戒众官吏,各自慎重对待自己的职务,宽大原宥的恩典,是不会多次遇上的。”李憙任两代司隶,朝廷内外称赞他。因公被免官。

那年,立了皇太子,任命李憙为太子太傅。自魏明帝以后,东宫长久空旷,制度荒废缺损,官员不完备,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等官职都没有设置,只设置了卫率令让他主管兵马,太傅、少傅共同代理众事。李憙在位多年,教训道义,尽心谋划。红潮网翻译

迁任尚书仆射,授特进、光禄大夫,因年老退位。诏说:“光禄大夫、特进李憙,杖德居义,当升台司。毗亮朕躬,而以年尊致仕。虽优游无为,可以颐神,而虚心之望,能不怃然!其因光禄之号,改假金紫,置官骑十人,赐钱五十万,禄赐班礼,一如三司,门施行马。”

当初,李憙任仆射时,凉州敌人入侵边境,李憙倡导起兵去讨伐。朝廷官员认为出兵不易,敌人不足以造成祸患,最终不听从李憙。后来敌人果然极端放肆,凉州覆没,朝廷深感后悔。因李憙清廉朴素节俭,赐绢百匹。等到齐王司马攸出外镇守,李憙上疏谏争,言辞恳切。

李憙自从做官,虽然不是清廉得与众不同,然而家中没有积蓄,与亲朋好友甚至共享衣食,未曾利用朝廷官员身份谋私。等到死兵,追赠太保,谥号成。儿子李赞继嗣。

6. 李辚文言文节选翻译

新五代史李鏻传 【原文】 李鏻,唐宗室子也。

其伯父阳事唐,咸通间为给事中。鏻少举进士,累不中,客河朔间,自称清海军掌书记,谒定州王处直,处直不为礼。

乃易其绿衣,更为绯衣,谒常山李弘规,弘规进之赵王王镕,镕留为从事。其后张文礼弑镕自立,遣鏻聘唐庄宗于太原。

鏻为人利口敢言,乃阴为庄宗画文礼可破之策。后文礼败,庄宗以鏻为支使。

庄宗即位,拜鏻宗正卿,以李琼为少卿。献祖、懿祖墓在赵州昭庆县,唐国初建,鏻、琼上言:“献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启运陵,请置台令。”

县中无赖子自称宗子者百馀人,宗正无谱牒,莫能考按。有民诣寺自言世为丹阳竟陵台令,厚赂宗正吏,鏻、琼不复详考,遂补为令。

民即持绛幡招置部曲,侵夺民田百馀顷,以谓陵园需地。民诉于官,不能决,以闻。

庄宗下公卿博士,问故唐诸帝陵寝所在。公卿博士言:“丹阳在今润州,而竟陵非唐事。

鏻不学无知,不足以备九卿。”坐贬司农少卿,出为河中节度副使。

明宗即位,以鏻故人,召还,累迁户部尚书。鏻意颇希大用,尝谓冯道、赵凤曰:“唐家故事,宗室皆为宰相。

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鏻虽不才,尝事庄宗霸府,识今天子于籓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而久置班行,于诸君安乎?”道等恶其言。后杨溥谍者见鏻言事,鏻谓安重诲曰:“杨溥欲归国久矣,若朝廷遣使谕之,可以召也。”

重诲信之,以玉带与谍者使为信,久而无效,由是贬鏻兖州行军司马。鏻与废帝有旧,愍帝时,为兵部尚书,奉使湖南,闻废帝立,喜,以谓必用己为相。

还过荆南,谓高从诲曰:“士固有否泰,吾不为时用久矣。今新天子即位,我将用矣!”乃就从诲求宝货入献以为贺,从诲与马红装拂二、猓犭然皮一,因为鏻置酒,问其副使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辅之望?”承翰曰:“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太常卢文纪也。”

从诲笑顾左右,取进奏官报状示鏻,顗与文纪皆拜平章事矣。鏻惭失色。

还,遂献其皮、拂,废帝终不用。初,李愚自太常卿作相,而卢文纪代之,及文纪作相,鏻乃求为太常卿。

及拜命,中谢曰:“臣叨入相之资。”朝士传以为笑。

鏻事晋累迁太子太保。汉高祖即位,拜鏻司徒,居数月卒,年八十八,赠太傅。

【译文】 李鏻,是李唐王朝宗室的后代子孙。他的伯父李阳在唐做官,唐懿宗咸通年间任给事中。

李鏻年轻时考进士,多次没考中,客居于河朔一带,(后来他)自称清海军掌书记,去拜见定州的王处直,王处直没礼待他。于是他换下绿色衣服,改穿大红色衣服,去拜见常山的李弘规,李弘规把他推荐给赵王王镕,王镕留下他担任从事。

后来张文礼杀掉王镕自立为王,派李鏻到太原拜访后唐庄宗。李鏻口齿伶俐敢于说话,于是暗中为后唐庄宗谋划可以攻破张文礼的计策。

后来张文礼被打败,唐庄宗任命李鏻为支使。后唐庄宗登位,授任李鏻为宗 *** 卿,任命李琼为宗 *** 少卿。

后唐献祖、懿祖的陵墓在赵州昭庆县,后唐刚建国,李鏻、李琼建议说:“唐献祖宣皇帝的建初陵、唐懿祖光皇帝的启运陵,请求设置台令。”县中无赖自称是宗室后代的有一百多人,宗 *** 没有世系谱谍,无法查核。

有一个人到宗 *** 中自称世代任丹阳竟陵台令,重金贿赂宗 *** 官吏,李鏻、李琼也不再认真审核,就补任他为台令。这人就拿着大红色旗帜招罗部下,侵夺一百多顷民田,说这是陵园墙内的土地,老百姓向官府告状,官府不能断决,就将此事上报。

后唐庄宗下诏交给公卿博士们讨论,询问过去唐各帝王陵墓在哪里。公卿博士们说:“丹阳在现在的润州,而竟陵与唐代帝王陵墓无关。

李鏻不学无术,不配备位九卿之中。”因此被贬为司农少卿,出任河中节度副使。

后唐明宗登位,因李鏻是老朋友,召他回朝,多次迁升官至户部尚书。李鏻心中很希望受到重用,曾对冯道、赵凤说:“唐家旧例,宗室的人都任宰相。

如今皇位中兴,应当遵循旧典,我李鏻虽然无能,但曾在唐庄宗的幕府任职,在藩邸认识当今的天子,论才能功业,有什么落在众人后面?而长久置身朝班行列,各位安心吗?”冯道等人讨厌他的言语。后来为杨溥打听消息的人拜见李鏻反映情况,李鏻就对安重诲说:“杨溥想回国很久了,如果朝廷派使臣晓谕他,可以召回他。”

安重诲相信了,把玉带交给通消息的人作为凭信,(但是)很久都没有结果,因此贬李鏻为兖州行军司马。李鏻和后唐废帝(也称后唐末帝)有旧交,后唐愍帝(在位不到1年)时任兵部尚书,奉命出使湖南,听说厚唐废帝李从珂登位,很高兴,认为必定任用自己做宰相。

返回时经过荆南,对高从诲说:“士人的道路本来就有顺有厄,我不被重用很久了。如今新天子登位,我将受到重用了!”于是向高从诲索求财宝进献祝贺,高从诲给他两支红色马尾拂尘、一张长尾猿皮,并且为李鏻设宴,问他的副使马承翰:“如今朝廷的臣子,谁有宰相的声望?”马承翰说:“(首先是)尚书崔居俭,左丞姚顗,其次是太常卢文纪。”

高从诲笑着环视手下人,取来进奏官的报状给李鏻看,姚顗和卢文纪都拜为平章事了。李鏻感到很羞惭,变了脸色。

回到京城,就献上那猿皮、拂尘,后唐废帝最终没有重用他。当初,。

7. 文言文翻译宋史列传第103卷翻译之李周

【原文】 李周,字纯之,冯翊人。

登进士第,调长安尉。岁饥,官为粥以食饿者,民坌集不可禁,县以属周,周设梐枑①,间老少男女,无一乱者。

转洪洞令。民有世绝而官录其产者,其族晚得遗券,周取以还之。

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国也。”县之南有涧,支流溢入,岁赋菑楗②,调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不告病。

通判施州。州介群獠,不习服牛之利,为辟田数千亩,选谪戍知田者,市牛使耕,军食赖以足。

司马光将荐为御史,欲使来见,周曰:“司马公之贤,吾固愿见,但闻荐而往,所谓‘呈身御史’也。”卒不往。

神宗诏近臣举士,孙固以周闻。神宗召对,谓曰:“知卿不游权门,识今执政乎?”对曰:“不识也。”

“识司马光乎?”曰:“不识也。”访御边之术,曰:“四边,手足尔,若疲中国以勤远略,致百姓穷困,聚为盗贼,惧成腹心之忧。”

神宗颔之,翼日,语固曰:“李周,朴忠之士也。朕且以为御史。”

执政意其异己请试以事。除提点京西刑狱。

时方兴水利,或请酾湍河为六渠,以益钳卢陂3水,度用工八十万。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堤,犹患决溢,若又导之,必致为害。”

乃疏言:“渠成未可必,而费已不赀。盍姑凿其一而试之,倘可以足用,行之。”

渠卒无功。明年,河溢,邓城几没,始思其议。

竟以直道罢,判西京国子监。哲宗立,召为职方郎中。

朝廷议和西夏,畀以侵地,至欲弃兰州。周曰:“陇右故为唃氏所有,常为吾藩篱。

今唃氏破灭,若弃之,必归夏人。彼以区区河南,百年为勍敌,苟益以河湟,是尽得吐蕃之地,非秦、蜀之利也。”

遂不果弃。累迁至工部侍郎,旋以集贤院学士知邠州。

卒,年八十。 周自为小官,沉晦自匿,未尝私谒执政,有公事,公诣中书白之。

薛向使三司,欲辟为属,及相见,卒不敢言,退而叹曰:“若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卷》) 【注释】1、枑:用木条交叉制成的栅栏,置于官署前遮拦人马。2、菑楗:此处泛指抗洪用的柱桩、草石。

3、钳卢陂;地名。【译文】 李周,字纯之,陕西冯翊人。

考中进士,调任长安都尉。当年饥荒,官府向饥饿的灾民供应粥,灾民聚集不可控制,官府就把(控制灾民的事情)交给李周,李周设置栅栏,把老少男女间隔开来,没有一处混乱的。

转任山西洪洞县令。有与世隔绝而被官府征用财物的百姓,他的晚辈得到遗留的券约,李周按照契约归还了百姓的财产。

郡吏怪罪李周,李周说:“有利于百姓,也就是有利于国家途径啊。”洪洞县的南边有山涧,支流泛出,征收赋税抗洪物资,李周开始构筑新的大堤,百姓没有叫苦的。

李周任施州通判,施州官员不熟悉牛耕的便利,李周为此开辟了数千亩田地,选择懂得种田的流放守边的人,买牛让他们耕作,军粮靠此得以供给充足。 司马光将要推荐他做御史,要让李周来见见他,李周说:“司马先生贤能之人,我本来应该拜见,但听说他推荐我而邀请我去,这就是‘自荐御史’(的嫌疑)啊。”

最终没有前去。宋神宗召见亲近的大臣(让他们)推荐贤士,孙固把李周的情况报告(神宗)。

神宗召见李周问询,对(李周)说:“知道你不游走权贵,你认识当今的参知政事吗?”李周回答说:“不认识啊。”“认识司马光吗?”(李周)说:“不认识啊。”

(神宗)询问边境防御的策略,(李周)说:“四周边境,如同兄弟,如果使中原疲乏来抵御外族,使得百姓贫困穷苦,聚众成为盗贼,担心会成为心腹大患。”神宗点头,第二天,神宗对孙固说:“李周,是朴实忠诚的贤士啊。

我将要让他担任御史。”参知政事认为他不是自己的人就用事情考验他,让他掌管京西刑狱。

当时正兴修水利,有人提出疏导湍河要开凿六条渠,来让钳卢陂水流出,估计用工八十万人。李周说:“湍河源流稿积聚而下,用大堤来抵挡,尚且担心决口流溢,如果再疏导,必然造成祸害。”

于是上疏进言说:“凿渠成功不一定能治理好洪水,但是费用却已不足。为什么不姑且开凿一条试验一下,如果可以用来排洪,就这样做。”

渠开凿了没有作用,第二年,湍河洪水,邓城几乎淹没,才想起李周的提议。李周居然因为直言罢免,改任西京国子监。

哲宗继位,召李周做职方郎中。朝廷与西夏议和,给以西夏侵占的地方,甚至要放弃兰州。

李周说:“陕西以西过去为唃氏拥有,常常成为我们的屏障。如今唃氏破亡,如果舍弃它,一定会归附西夏。

如果用不太大的黄河南面的(唃氏),多年后就会成为(西夏)的劲敌,如果再用黄河、湟河(一带的民力)支持它,这是能够得到全部的西夏领地啊,这就不(仅仅)是秦蜀之地的利益啊。”哲宗于是没有丢弃。

李周最终升迁为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贤院学士的身份担任邠州的知州。去世时,享年八十岁。

李周自从担任小的官职起,隐而不露自隐其迹,没有私自拜访官员,有公事,李周就到官衙汇报,薛向掌管三司,要征召他为部属,等到见面,最终没有敢说,(薛向)退下后感叹说:“这个人不容易屈服。”因此不被当世人知遇。

8. 李蘩 文言文 翻译

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第进士,为隆州判官,摄绵州。岁昆,出义仓谷贱粜之,而以钱贷下户,又听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褚衣,亲衣食之,活十万人。明年又饥,邛蜀彭汉、成都盗贼蜂起,绵独按堵。知永康军,移利州,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岁凶,先事发廪蠲租,所活百七十万人。知兴元府、安抚利州东路。

汉中久饥,剑外和籴在州者独多,蘩尝匹马行阡陌间访求民瘼,有老妪进曰:“民所以饥者,和籴病之也。”泣数行下。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悦。徙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赋财、军马、钱粮,升郎中。

淳熙三年,廷臣上言:“四川岁籴军粮,名为和籴,实科籴也。”诏制置使范成大同蘩相度以闻,蘩奏:“诸州岁籴六十万石,若从官籴,岁约百万缗,如于经费之中斟酌损益,变科籴为官籴,贵贱眂时,不使亏毫忽之价;出纳眂量,勿务取圭撮之赢,则军不乏兴,民不加赋。”乃书“利民十一事”上之。前后凡三年,蘩上奏疏者十有三,而天子降诏难问者凡八,讫如其议。民既乐与官为市,远迩欢趋,军饷坐给,而田里免科籴,始知有生之乐。会岁大稔,米价顿贱,父老以为三十年所无。梁、洋间绘蘩像祠之。

范成大驿疏言:“关外麦熟,倍于常年,实由罢籴,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孝宗览之曰:“免和籴一年,田间和气若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擢蘩守太府少卿。范成大召见,孝宗首问:“籴事可久行否?”成大奏:“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孝宗大悦,曰:“是大不可得李蘩也。”上意方向用,而蘩亦欲奏蠲盐酒和买之弊,以尽涤民害。会有疾,卒。

李蘩,自清书,是重庆晋元人。是一个进士,作了隆州判官,同时管辖着锦州。在饥荒之年,义务开粮仓以低贱的价格卖米,又把钱借给贫穷的百姓,又听说民众们用茅杆换米,于是作粥做衣服,亲自给人们穿衣喂食,使十万人活。第二年又是饥荒之年,邛蜀彭汉、成都盗贼蜂拥而起,堵住道路,强霸一方。知永康军已到了利州,算了算了,我不翻译了,太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