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方言最像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方言和文言文有区别吗

有区别。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2. 想问一下古人说话是像文言文那样吗

说到普通话,就要讲到白话文了。

人们会觉得,白话文在我国的出现就像平地拔楼一样,出现的过于突兀,没有史料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假如你是古人。

假如你是古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整天之乎者也地说话,这肯定是一个神经病。难不成普通说个话也要查字典?人们会选择合适自己的语言来说话。也就是说,文言文不易于口头交流。这也正是有些人(不论古今)一看文言文就头疼的原因。

分析你的问题,要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较来说起。

1、文言文比白话文言简意赅,往往简单的几个字就能译成很多文字。

2、刚才说的,文言文不易于口头交流。

据1得:既然文言文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一定是当时什么被迫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促使的。当时的情况也许没有太多用于书面纪录的帛、竹简,于是,人们为了节约这些资源,就把要说的话简述在帛、竹简上。久而久之,就成了文言文。

据2得:既然文言文不易于口头交流,那么文言文的出现,就一定不是口头相传的。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都是出现在书本里的。也就是说,文言文可能是古代一种专门用于记述语文面的语言方式。这一点和1不谋而合。当人们觉得,要让自己的后人知道我们这一辈人生活过的时候,或是需要某些事情要特殊记忆的时候,就诞生了文字。文字又演变,从甲骨文、钟鼎文等等,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汉语,一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不过我不太清楚,钟鼎文和甲骨文上记述的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

以上均是现有白话文后又文言文的说法。下面是现有文言文后有白话文的假说:

古时候,人们没造那么多的字,表达的意思也不清晰,于是,就把要说的话缩略,形成这言简意赅的文言文。随着造的字越来越多,表达意思越来越清晰。渐渐的,就形成了易于交流的白话文。不过这个说法有个欠缺,就是如果是按造的字来讲话的,那么有写字是写不出来的。在这里也打不出来,你慢慢想,就会想到很多。说不好听的,就像骂人的脏话,若不是从古口头传到今,谁去发明它们怎么写呀!

当然,我认为文言文是取自于人们口头相传的方言。因为我坚信普通话不是方言。没有一个地方的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把普通话当作方言的。当人们没有普通话的时候,人们彼此的方言也是听不懂的。不过我想,方言这个东西也和南北的差异有关。从南到北,方言也应该有一个地域上的过渡流程。所以,一点一点,白话文和文言文就可以流传广开,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至于普通话,我想它最初的形态应该是在私塾里。人们有了文字以后,就会有小孩子看不懂书。于是,相应的行业也就诞生了——教育业。人们把说话、写字的最正确的方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教材和字典。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字典,“口头字典”就应是在私塾里诞生的。普通话只不过是把方言规范起来而已。

3. 古代人说话都像文言文么

古人说的是文言文,还记得史记上的记的陈胜说的那句话吗?“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里是引用陈胜做平民时的原话。越是古老的时候平民说的话越是难懂,《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三国》和《水浒》就是明时的白话文,就跟现在的语言差不多了。

其实,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远古时期人们说话,成文当然与口语稍有不同,但差别应该不大。后来,在文章中沿用下来,而口语变化较大。到唐宋时代,文言与白话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后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就用了当时的白话。白话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现代。

其实现在还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残留古人说话的影子,以厦门话为例,“吃了没有?”,厦门话只说“食未?”。“有没有?”只需说“有无?”如果问得详细些:“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厦门话则说“到底有抑无?”

4. 古代人说话的口音与现在哪一种方言更像

是闽南话。今天的闽南方言区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乱华”年代。当时中原一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大批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来此避难落户;“猪”读[di],即所谓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又有隋唐中古音的保留,如“接”读[zidp],“节”读[zidt],“席”读[sik],“沉”读[dim]等,即完整保留着中古汉语L—P]、[—t]、[—U三套入声韵尾和r—m]、[—n]、[—ng]三套鼻音韵尾;还有历代语音的变异,如“三”读[snd],“石”读[zi6h]等等。这些正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北方中原汉语在闽南话中留下的痕迹。

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先祖在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两汉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中原标准音,如今让我们受用不尽的闽南话经典不是别的,下是《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以及唐诗等民族智能的结晶,其中的《论语》,蕴含着极丰富的人生哲理。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用来翻译佛经的语言,正是唐初年“切韵”系统的中原汉语,而闽南话所用的“河洛话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汉语的“母语”。后来佛经由日本留学生用片假名记音传到日本而没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诵读佛经,呤唱诗词时,与闽南人用闽南话汉音诵读佛经,呤唱诗词在发音上几乎是一样的,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话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话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5. 古代人说话是像文言文一样吗

不全是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

“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一般来说,在古代也是言文分离的。在远古,比如甲骨文、金文时代,因为书写难度相当大,因此书面语肯定比口语简约,节省文字以节省时间、物力和精力,当然可能二者的距离还不像后来那样大,或许相当于现在的日常口语和文艺作品中经过加工的口语的区别。但越到后来,言文分离的距离越大。看扬雄等人的《方言》,就记载了不同地区对同一词汇的不同方言词汇。可作言文当时已有分离的明证。到宋明清时期,不但出现了夹杂口语的大量语录文体的出现,而且出现了白话小说。从中也可看出,在不同的场合,是有言文一致还是分离的区别的。像大臣向皇帝上奏章,里面的文字就文言居多,日常中应当是文白夹杂,不同的人之间程度也不同。士人之间文或许多一些,一般民众与士人之间或许白的比重在加大,到了一般民众,就基本上只是白话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