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商业化的寺庙文化——城隍庙,寒山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小夭并不信佛,但无端地对庙宇建筑有所好感,也许是源于对古代文化的崇拜。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寺庙有相当大的联系,对古诗词的热爱,因此也在字里行间有很多憧憬。

     听说上海有个城隍庙,一直对这个有很多幻想。特别是看仙剑之类电视剧时,城隍庙的出镜率并不低,而这个让我有点失望。在这个大都市里,即使是景区也是浓厚的商业色彩。如今的城隍庙,依旧熙熙攘攘。新翻修的建筑很气派,却没有旧时的古朴。城隍庙人很大,外面的步行街商业街却显得庙很小,很挤。行人匆匆而来,拜一拜,捐些许银钱,再携手而去。或许,有人说,寺庙不就是烧香拜佛吗?但是,那种肃穆,庄重,宁静,却永远不在了。只有门口照片,因为觉得拍照是不敬。而且,多数忙于拍照而忘记欣赏。

     在豫园和城隍庙之间,几乎成了商业区,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时候会觉得新奇,但更多的是无趣和嘈杂。这个蟹黄汤包很有名,去了吗,会看到很多人排队,挺好找,走着走着也可以看到(店名忘记了,反正在上海挺出名)。其实,在旅游中,会买很多地方小吃,大多数貌似品尝之后进入垃圾箱的腹中。这个吸了几口,汤还是不错的,可惜这包子真的没法吃,手上拿东西,没地方坐。这个壳子太硬,没法弄出来,只能扔掉了。一直觉得买这些浪费,可是还是忍不住买啊,万一好吃呢。事实证明大多数不和胃口,可能没买到正宗吧。比如,这个汤包,还好苏州的桂花糕。

    说到寒山寺,大多数被那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吸引。一直觉得古诗词很美,短短几句,浮想翩翩。

  这是陆游的《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虽然一直想着拍佛像不敬,看到这幅千手观音的石刻时,还是被深深吸引了。有玻璃相框,反光厉害,无法拍出原图的美。但是此时依然可以看到它的美,精细,庄严,复杂。

     这个不在寒山寺,在寒山寺别院里。这个楼阁里有大钟,下面也有它的图片。这个钟真的是太大了,差不多三层楼高,而且声音厚重,余音不绝。这是小夭见过最大最响的钟了,怪不得那么文人墨客都会写它的钟声。可惜,现在欣赏不来古诗里的意境了。补充说,这个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钟。

     现在寺庙有个不好处是,凡是撞钟的地方都要收费。小夭有点羡慕古代了,想李白游历大山名川,好不快活,还可以到庙里蹭吃蹭喝,重要的书——免费免费免费。我们不仅处处收门票,贵不说,到处都是人。小夭想穿越,十分想(只要可以来去自如就行)。这个钟声倒是可以体验下,站在跟前,耳膜都震的一下一下的,那种震动感可以传遍各处,而且久久回响。

     蒲牢兽名,形状像龙但比龙小,好鸣叫。据说蒲牢生活在海边,平时最怕的是鲸鱼。每每遇到鲸鱼袭击时,蒲牢就大叫不止。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报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旅游业的发达,让很多东西束之高阁,游客单纯的欣赏,有时候也无法体会。特别寒山寺半夜钟声的悠长,现在再也听不到了。景点被翻修的华丽吸引,同时也无法再现旧时的画面。时间,就是这样无情,一去不复返。一切珍贵的,或者平凡的,都在时光洪流中湮没。任何东西,在时间面前是何等的脆弱。

     市场化的时代,人们奋力挖掘一切具有商业价值的东西。大自然的清新,美好,纯净,一步步被金钱侵吞。即使在忙碌,多出去走走,看一看这个世界。即使以后看到这些地方被商店包围,也不要本末倒置,忘记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

      寺庙,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寄托。我们不迷信,但这些精巧的手艺让人赞叹,值得欣赏。现在人去寺庙上香,单纯的祈福,依然要为生活奔波。虽然知道商业化必不可少,即使没有越来越多的商店,破旧的建筑依然需要完善,修补。但是,仍然惋惜被大肆改造的寺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