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从银行到设计学院,我是如何转行设计师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7月26日,知群举办的中国产品设计大会-乘风破浪专场完美落下帷幕。我们邀请到了创新工场COO 陶宁、产品战略专家梁宁、小米生态链高级总监陈露、知乎市场&增长总经理来原、克鲁创始人兼CEO王小雨、行言科技副总裁尹玫等多位女性老师就产品设计、职业发展、职业建议 进行了主题演讲和访谈讨论。在长达7个小时的议程中,各位老师金句频出,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内容。

此篇分享的是 小米生态链总监陈露老师 的演讲实录,陈露老师以及本场其他嘉宾的 演讲视频回放,和完整ppt,均在知群训练营里, 点击即可免费申请训练营  或 关注知群公众号,后台回复「训练营」免费申请训练营 

小 米生态链总监陈露老师 的分享题目是 《从银行到设计学院,我是如何转行设计师的》 讲讲她当年是如何从传统行业的银行职员转行成为一名设计师。 点击即可免费申请训练营

给大家看一张老照片,这是1998年我在银行工作的照片。因为我的高中读的是职业高中,所以高中毕业之后我就去了银行工作。我记得我刚刚到银行实习的时候才17岁半,所以我要等到满了18岁才可以开始正式的为顾客办理业务。 

这张照片是刚刚工作不久,那会我们还没有统一的穿制服,还穿着便服。后来银行改革之后才要求所有职员穿制服。所以这张照片中我还穿着T恤为别人办业务。 这张照片是我一个同事帮我拍的,也是唯一一张我在银行工作时候的照片。那时候我十八岁,现在看一下也是非常的感慨。

现在我是小米科技的设计师,在小米工作也快十年了,所以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当年怎么从银行的职员到设计师的。

要问当年我为什么选择在银行工作,其实也不是我选择。就像刚刚梁宁老师讲的, 很多时候你的人生经历是你的父母帮你规划的 。在银行工作就是我父母为我做的规划。本来初中毕业的时候是可以去读一般的高中,然后高考的,而我的父母觉得女孩子早点工作比较好,所以高中毕业之后我就去了银行。

那会儿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其实也是很有趣的。因为懵懵懂懂,然后就开始给别人办业务。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别人办业务数钱,就是来来回回地数钱,很多人说羡慕我可以天天数钱,问题是数的也不是我的钱,是帮别人数钱。

直到某一个契机,让我开始对设计产生了兴趣 。有一次我去看了一个展览,那是一个海报展,当时我在银行的时候也帮储蓄所画一些海报,大概是手绘的POP海报,就是说去看一看展览,希望从展览中获取一些灵感和启发。那个展览里面有一个设计师叫Nikulaus Troxler,他是一位瑞士的平面设计大师,他做的海报基本上都是跟爵士乐有关。 

Nikulaus Troxler海报在看展的现场我就遇到了一队人,是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然后他们在交流,我就蹭着听了一下。老师会对跟每个同学讲一讲这张海报是怎么样的,他表达了什么。我就一路跟着他们大概听了一个多小时,特别的震撼。突然之间,我意识到这才是我的兴趣,我的兴趣是设计!当时也不知道“设计”这个词,就觉得做这些海报,还有这些色彩,是我自己向往的,也是我自己想做的事。然后反观当时银行的工作会很枯燥。

在银行的时候,我每天除了上班之外,下班要去上课,那时候还在考一个成人高考之后的一个大专文凭,那会儿准备在两年的时间之内把这个东西拿下。每天工作除了上班,6:30下班之后去上课,一直到9:30下课回家,所以每天我就觉得很枯燥。 

当时看完这个展厅后,我 就问自己我的兴趣是什么,我真正热爱的是什么?然后我想想未来十年之后我会干什么? 即便我现在每天工作,然后我拿到我大专文凭,然后按照职业规划我可能会成为初级职员、高级职员、负责人。但是,这是真的我想要的吗?我感觉我真的热爱的不是这个!我一想到我未来十年会继续走这条路,自己心里觉得这不是我喜欢的。后来去找了很多资料,特别是 Troxler 的海报,这些到现在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他海报里面表达的这些色彩和情绪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

那时候我对我自己最大的期望就是,我希望每天都能享受设计带来的快乐,而不是现在我的工作。接下来有了这个 目标之后 ,我就开始思考作为银行职员我怎么才能成为设计师。非常幸运的是,我家旁边有一个高考的培训班,我就去跟培训班的老师聊,我说如果我也想高考,我也想成为设计师,我应该怎么做。 

然后我还记得当时培训班的李老师他人非常好,他就跟我讲:“首先,想成为 设计师其实是有很多条路的 。如果作为一个银行职员的话,你可以直接去一家公司工作,然后从实际当中去学习设计的技能,做设计师。你还需要通过完整的艺术教育,如果你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做设计师的话,你必须要高考读大学,然后大学毕业找工作成为设计师。”其实现在看来这两条路径都没有错。我在生活当中也遇到过很多非常厉害的设计师,他们并没有读艺术类的大学,他们是非常有天赋的。 但是反观我自己,我有天赋吗?没有。

我并不是那种天生就是设计师的人,所以 天赋不够的话,我就拿勤奋来凑 ,所以我就决定我要去高考,我要试一试。 后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当目标,就是我要考上设计类的大学。考设计类的大学,高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课,一个专业课。 我记得那会儿已经是99年的夏天,我准备2000年高考,所以我们准备的时间非常短,差不多不到8个月的时间。因为还要准备文化课和专业课,所以我会在大概8月份、9月份的时候工作辞掉。其实我尝试过边工作边去备考,但是效果并不好。后来跟家里人沟通之后,我决定把银行的工作辞掉了,然后专心备考。文化课还好,就是专业课很难。当时每天都在画色彩和素描,然后就是考试,非常幸运的就是—— 我考上了!

考上之后非常高兴,我仍然记得那天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情景,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可以进入一个 理想的世界 。所以在大学的时候我 非常珍惜 每一堂课。很多同学考上大学之后可能会有一些松懈,比如会玩玩游戏。但是我每一堂课都非常的认真,因为这是千辛万苦换来的学习的机会。

所以如果说 别人都做5分的话,我可以做8分,别人做10分的话,我可以做到15分 。大学的时候那我会熬夜的做功课。很少听大学里面的同学说他们在熬夜做功课。 然后很多课程如果老师只要交一份作业,我可能会交1~2个自己喜欢的,因为设计真的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在大学里面我觉得我做的非常好。 

为什么会想到留学?因为大学的时候我们来了一个新的老师,他平时会跟我们沟通一些东西,比如当国内艺术类的教育方式和国外的不一样。当时是2002年,那时候国内的艺术教育刚刚兴起,所以很多时候还是传统的油画、版画、雕刻。这就是国内的教学方式。

然后新的一些设计教育的方法的话,可能刚刚才进来。然后我就觉得国外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国外同学做的事跟我们不一样。当时就萌生了想要去美国的想法,所以我就想: 我能不能给自己再设一个目 标,争取能不能去国外继续学习艺术?当我把这个目标设定了之后,我就去参加了当时很多艺术类的教育展,去了解一下,如果你要去国外留学该怎么办。现在孩子很幸福,因为现在有非常多的教育机构,他们在帮助孩子们申请国外的大学,那会我们是没有的。 

那会我只能够去那种教育展上跟国外大学的老师深入的交流,我还准备了自己当时我们在课堂上的一些作业, 因为你得拿东西跟别人交流,别人会给你非常直接非常明确的一些建议。 

我见了伦敦艺术学院圣马丁老师,还有 Art Center 的老师,就是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老师,他们对我的作品给了非常多的好建议。我当时就大概明白了我要怎么做。 首先一个就是大学的成绩,第二个是英语,第三个就是作品集。大学成绩因为我一直很努力所以不是问题。然后英语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当年我们的教育里面英语其实并不像现在的孩子们那么重视,所以我当时英语并不是特别好,所以花了很大的时间去学习英语。如果你要申请国外的大学作品集是非常重要。我非常喜欢我所有的课程,所以每一堂课程我都是把它当做在做我自己的作品集。因为我并没有为申请大学专门做一个项目,而是拿我平时的作业去申请。 

这些是当时的一些作品,时间已经太久了,我也找不到了,只有一些当时的照片。就是一些草图、一些设计的经过、设计的结果、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及这个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非常幸运的我是拿到了5所大学的offer,其中有罗切斯特,还有那个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还有伦敦艺术大学圣马丁,还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Art Center 的。

这5份 offer 里面,其中有4份是研究生,因为根据我当时的成绩和在国内的学习经历的话,我是完全可以申请研究生的。然后 Art Center 是一个唯一申请的艺术本科类的学校。为什么呢?这个故事非常有趣,这个也可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我当时跟 Art Center的 老师就聊过,然后我也看过他们的一些资料,我了解到这所学校的话,他基本上本科的话就是把它当做项目来做,你做了一个项目然后在项目中学习。

剩下的研究生的话,你是在做一个课题和一些研究性的东西。 当时还有一个就是我拿到皇家美院的 offer 之后,他给了我的一个叫做 reading list,就是所有的读书清单,希望你在入学之前能把所有的书都读一读,起码有一些了解,但是我是不可能的,为什么? 那个书单的话,我当时看了一下,不要说读,当时在国内的都找不到那些书,大概有二三十本。

所以后来我就觉得我缺少的是基础的设计教育,所以为什么我选择 Art Center,因为我觉得我自己并不是一个研究型的,然后我喜欢做实实在在的设计项目,研究生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但是他是否能够真正的提升我的能力,从那份书单上我就能知道:我的能力是远远达不到研究生的入学的水准的。 虽然也许我作品达到了,但是我的思考力,我的基础知识,我的理论研究的深度是达不到的,所以后来我就决定我还是去 Art Center。

没错,研究生很好,但是我对我自己的了解是我更愿意做实实在在的项目,我真的是想好好的为自己打算, 打好设计师的基础。 然后到了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Art Center 之后,其实我有一个非常大的目标就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刚刚到美国的第一个学期过得非常不顺,因为英语勉勉强强,然后上课的方式跟我以前的上课方式都不太一样。然后那些课程的话,同学们的讨论,我都觉得没法参与讨论,所以第一个学期对我来说的话真的是非常艰难。 

然后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我问我自己说,我从这个学期里面学到了什么?我从留学经历里面我真的可以获得什么。那会我遇到了非常大的瓶颈,要问过去自己在国内学习的和工作的经历,是否对于我留学之后是有帮助的?答案完全是否定的。因为我大学毕业之后,我是工作了一年的时间,然后才去留学的。

所以其实是说白了你已经是一个工作人,你已经是一个社会上的人,你再回过去学习。然后这个时候我分析了一下,当时的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我觉得问题在于: 第一是上课的方式 , 第二就是思考的方式 。 特别是思考的方式,他们的思考方式跟我们做设计的思考方式是有差异的,这跟我们传统的习惯的方式不同。 我对于整个项目的把控能力,以前是没有做过训练的,而且以前包括我们在学校里面,包括工作的时候,我只需要做,我不需要想。

而在国外的课程里面,你是要展示你想做什么,这是我的弱点。而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我作品的创意能力或执行能力不比他们差,分数比他们低是在于我刚才说的思考力的问题,沟通的问题。所以后来我想我能不能给自己定个目标,我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要不然对不起自己的这段经历。其实我去留学还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国外的艺术学院,包括现在它的费用是挺高的,当时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当时他们能够为我筹集到资金,我也不知道我们有几个学期,也许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三个学期,我就希望我能够多读几个学期,不要浪费我在这边的时间, 我就给自己定了这个目标。

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是我们在电脑室的一个照片,这个是在 computer lab 拍的。学生下课后可以再去这里学习,这个位置的话是我长期“霸占”的。因为当时也没有钱买得起我们的电脑,那台电脑的配置非常好,所以我长期在那然后的话经常是在那通宵的工作。学校有很多沙发,你自己可以在那边休息,这是凌晨大概两三点。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包括不断的努力,成绩有所提高。

在课程中英勇负伤这张照片非常值值得纪念,是我在叫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design 课程的 Final presentation 之前,我在切一个板子把自己手给切伤了。然后我没有参加到我自己的presentation,因为它是一个小组作业,我被送到了急诊室去了。然后这是在急诊室拍的照片,所以那堂课的话很遗憾我没参加到最后,然后给自己留下一个伤口。我回到学校的人所有人都问我,你是不是拇指都丢了,切掉了。我说没有,就只是指尖被切掉一点点,指尖被包的比较夸张而已 。然后在学校的各种经历,经过几个学期之后的慢慢适应,在学校也认识了非常多的优秀的老师。

然后这些老师能够给我带来一些思考上的帮助,包括你的工作方式,你的思考力,甚至于你做人的方式 ,到现在为止都铭记的一件事是:我们经常问老师这堂课里我们要做到哪个程度?然后那位老师给的答复是, 做到哪个程度是你自己来定的,你想做到哪一个程度就做到哪一个程度。所以包括现在我工作当中也是,也许我的产品只要求我给他设计一个东西,但是我自己会想我要设计一个比你想象的更好的东西,因为这是我要我这个东西达到的一个程度,是自我的一个鞭策。 

然后我也遇到非常优秀的老师,很可惜的是其中两位老师已经过世了。所以我从这些老师身上也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我的一位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他会花四五个小时去改一个字体的曲线, 他说并没有人要求他,而是他自己要做到自己负责。所以你的能力,你的作品高低完完全全由你自己去做去定义。 

然后这是我在大学的一个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我大部分做的都是包装,三个都是包装的作业。

然后有一个有意思事情,当时我们学校里面有一个选择方向的问题。选择方向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学校它会提供不同的专业方向,就是你自己可以选。

然后当时最火的是Interactive Design,就是现在的UI设计和 motion graphic,我很多同学都会选择这个方向。然后如果从未来毕业的就业前景和你未来的收入来看,这两个方向是最有潜力的,就是如果你要获得高薪的话,选择这个方向非常好。反观比如说印刷平面包装那些比较传统的,它的就业方向就是传统的方向。

我要选择这个,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做课的时候,最感兴趣的是在做包装,我最喜欢呆的地方叫做 model shop 就是工具间,然后在工具间里面切切割割,然后做那些立体的东西,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所以在薪资和自己的兴趣之间,我这一次又选择了自己的兴趣 ,所以我的作品包括未来的就业方向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为未来的职业方向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分享一个失败的案例,这就是我的 GPA(平均学分绩点)。其实我当时给自己定下目标是获得优秀的成绩。到后面几个学期也达到了,基本上每个学期都是A,但是有一个学期的话我拿了一个C-

这堂课的作业说起来比较丢人。 我们一般一个学期12周,在11周的时候,我在学校里碰到我一同学,他说:“明天的作业你做好了吗?我可以看看吗?”我说:“不会吧!不是下个星期才交作业吗?”他问我:“你没收到老师的邮件吗? 明天就交作业!”我当时就傻了,因为那堂课的作业我是准备在周末才做的。这个作业是临时抱佛脚把它赶出来的,结果第二天我只交了一个半成品,然后老师就很生气地说:“你这个作业都没有做。”后来就抱老师大腿,希望老师能通过这次作业。老师对我说:“ 给你一个C-,让你学到一个教训,未来你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

所以这堂课当时给我的 触动非常大,不管你的想法、你的作业有多好,如果不能够按时完成作业 , 按时delivery 你的产品,做得再好都是没用的 。所以包括现在我觉得在我做设计当中最大一点,我也反复跟我设计师强调的是: 一定要做好自己项目的时间管理。 

经常有设计师来问我说:“这个作品,你要我什么时候给你看一个结果,最迟什么时候给到?”优秀的设计师不会问我这个问题,他自己会在尽快的时间内交给我一个非常好的成果。反而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有惰性,或者是交活比较慢的设计师,他有时候就会临着 deadline (截止时间)之前才交。而你会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 这两类设计师最后的成长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时间管理非常重要。 

然后最后我大概是 GPA 平均分是 3.67 的样子,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我是作为 graduate with honor(荣誉毕业生)毕业的。然后毕业之后肯定找工作,没得说肯定要做设计的。 然后这个时候我自己的目标, 包括当时有很多选择了,我的目标就是我要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设计。

后来我很幸运地加入了小米,从第一代小米的包装就开始做,一直做到现在。我都做一些生态链的产品,然后这是我们做最近一段时间做的一些产品,都是包装设计。

因为我在小米就一直做包装相关的,还有平面一些和品牌相关的,但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做包装。 然后在小米非常有幸能够跟非常优秀的团队共事,然后也一直做着感动人心的产品。直到今天我都做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设计,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所以回顾1999年给自己立下的 flag 开始一直到现在,我基本上都完成了曾经立下的 理想目标:考上设计学院,然后去留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然后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所以如果说我要分享给大家的话,一定要给自己找一个目标。你这段时间你给自己设限,比如说未来的1年、2年、3年、5年,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然后 围着这个目标的话,为它设立不同的小目标,把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就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比如我要考大学,我首先要辞职,专心的考大学。

第二个是我要去复习文化课。第三个是我要通过艺术考试然后考上大学。要留学,我要准备好的作品集,然后GPA达标,英语通过,然后如果要在留学当中,在国外大学以非常好的成绩毕业, 我更要努力一些。所以到现在为止的话,我都习惯性的把自己的大的目标要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 。再跟大家聊聊机会和选择,其实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的选择,当年为什么我从银行辞职,很多人觉得银行工作那么好,你为什么要辞职?

首先,我觉得那不是我的兴趣,在自己的兴趣和收入之间,我永远是选择自己的兴趣,因为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兴趣会让你走地更远,兴趣会让你在做的时候不会觉得累,其实就是学做设计,做设计师也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你每天做的工作其实是在自己跟自己战斗,然后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如果还不是你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太惨了 。 

第二次选择是在毕业之后,我当时在私人的广告公司工作,工作也很稳定。然后很多人都说你已经有好的工作,你干嘛去留学,留学回来,你还不是像现在这样工作。当然我认为这是不一样的,当时我还是选择了留学,而且是第二次从广告公司辞职。

第三次选择是我在国外毕业后,是选择在美国还是回国。很多人都觉得我就选择在美国,因为你好不容易才出去。其实当时看一下整个的环境,你会发现当时 98 年 99 年的中国是发展的非常好的,所以在国内的发展机会更多更快,所以的话我会选择回国。 还有一次选择,我当时回国在上海有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也是一家外资。然后当时刘德老师邀请我来北京创业,我也没听过小米,当时他问我说你愿不愿意来?我说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我就去了小米。

所以现在看来的话,我觉得自己做每次选择的时候,不是看它能带给你什么,而是你想获得什么。 诱惑真的太多了。每次你在做选择的时候,想想自己初心是什么,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设计师? 你到底想从你的工作当中,你的作品当中获得什么? 当你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守住你自己的初心,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点是不管做了哪个选择,就沿着你选择这个条路,一往无前的走下去。你可能会觉得后悔:我为什么选择另外一个,也许选择那条路,我的生活就会不一样。但是后悔是没有用, 我这样选择了,那肯定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我非常喜欢小米的slogan: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不管做了什么样的选择,不管有什么样的机会,永远相信美好的事会发生,永远把自己准备在最好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谢谢,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

以上是 小米生态链陈露老师 的演讲实录, 想完整观看回放,可以 立即免费加入知群训练营

继续学习 或 关注「知群」公众号,关注本场其他嘉宾的内容分享。

陈露老师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银行职员转行成为一名优秀设计的整个过程。看陈露老师的分享能够感受她的坚韧和对设计的热爱。所有关注知群,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学习成长的人,你们已经做出了选择,所以请沿着你选择的道路走下去,请坚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中国产品设计大会将联合和邀请阿里、腾讯、滴滴出行、华为、小米、京东、快手、知乎等数十家知名企业、高校、主管单位和组织的近百位嘉宾,探讨 产品、设计、市场和技术 相关主题, 为新基建服务,为中国互联网和科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

中国产品设计大会由知群主办,知乎、滴滴、钉钉、中国用户体验联盟和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主办。

知群作为一个连接了200万以上产品经理、设计师和多个领域的技术人员的行业性社群组织,以及致力于成为中国信息时代黄埔军校的教育平台,一直在持续推动互联网各个职业领域的知识共享和交流。

针对未来想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和成长的同学,不管你是即将毕业离校的 应届生 ,还是是准备了解行业、为未来做准备的 低年级同学 ,或是身处 传统行业想转行 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再或是已经入行但是 发展遇到瓶颈的职场新人 ,都可以在知群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方法。

很多新人(包括从传统行业转型时)由于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在择业时会很迷茫,比如: 行业发展前景、公司工作流程和用人标准、分析自身优势、如何系统学习匹配公司用人需求、未来如何成长等等 。面对存在上述问题的同学时, 我们专门开设了“产品设计训练营”,5天22节的课程,通过直播、录播和社群的方式学习。

知群的付费训练营,现在有一个限时申请 免费机会 ,包含阿里腾讯等公司的 工作方法论 ,讲授 个人发展成长体系 :

(1) 职场能力提升训练营  :找实习、找工作和职场提升,个人定位、结构化思维、数据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个人项目管理、时间管理、知识体系搭建。

(2) 产品经理和UI/UX训练营  :入 门、跨专业转行、野路子提升。

认真学习完成作业即可免费获得包含上百个 知识点的高清知识&能力地图  点击即可免费申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