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生:越南游记(三)河内老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在毗邻于大罗城的红河之南择地而居,可谓一举两得。既可图强,又可以御防。然而更大的意图是向南徐图之。李朝是越南立国后走向鼎盛的起端,其所定国策,为后来之历朝历代,如陈、后黎、西山等朝所继承,皆照办之。与南阮对立的北郑,也一直将其统治中心置于河内。阮朝虽定都顺化,但始终赋予河内以特殊地位。

河内现已是66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了,行政区划有9郡(区)、20县,面积3300多平方公里。但城区面积尚不足200平方公里,2012年仅182平方公里,现正处于城市建设快速扩张的初期。

我们住在老城区里被称为三十六坊的谢贤街上。街道逼窄,有五六米宽,两边密密麻麻地盖满了门脸窄小的两三层的单体楼,现多辟成店铺,以旅店、餐馆、杂货铺、水果店、工艺品店、牙科诊室及形形色色的小中介机构居多。街上摆满了各色小摊,沿街兜售,即使大白天,依然人群川流不息,而摩托车、的士以至小面包车竟在人缝中穿行,却鱼贯而入,挺有秩序,很少见有碰撞发生。行不多远,就看到多处院落,内里房舍有洋楼式的,也有中国南方粤闽一带的堂屋似的,许多门脸两旁或上额书有汉字,如某某商行、某某货栈,或写有某某氏祠堂、某某寺院。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周氏祠堂,写有“岐山堂”的堂号,显得十分地道,一下子就把周氏的起源地点明了。街上低矮的楼房,楼龄陈旧,估计有百年以上,也有新翻建的。我所住的旅店就是近些年才建的,在街尽头拐弯处的一高岗上,门脸仅三五米,内里却挺宽大,每层有三四百平方米,有六层,楼呈“日”字形。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门面侧下方有两三米宽的通道,直通大楼地下,原来旅馆的停车场就建在这里,有两层,每层可停七八辆车。真可谓螺蛳壳里作道场。在之后的旅程中,我越发体会到越南人在这方面的能力。

不远处就是著名的白马寺。与中国洛阳白马寺以纪念西来白马驮佛经而来的意义不同,河内这座白马寺却与李太祖有关。寺院建于11世纪,据说是城内最古老的寺庙。当时,李公蕴求助于白马来帮自己选择造城墙的地址,白马就将他带来此地,为了纪念这匹马,便在这里建了寺庙。眼前庙宇规模不大,貌也普通,可香火很旺。目前大部分结构只能追溯到19世纪,如内里的孔子寺是1839年补建的。这种将祭祀当地神祇(白马)与纪念圣人(孔子)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实际上就是越南这个儒释道文化圈的国家在信仰上的一种变通。

翻译小秦是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他说,三十六坊是个 历史 名称,其实绝不止三十六条坊街,而是泛指老城的传统市民区和商业区。这里充满了异域风情,是河内古老的心脏和灵魂。我置身其中,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也未走出这热闹的街市。游商小贩挎着篮子游走于街头巷尾,篮子里面装着便宜小吃。每个街角都能找到米粉摊和越式鲜啤酒吧、冷饮店,充满了嘈杂和欢笑。现代的风貌和中世纪的感觉融为一体。漫步坊中,领略身边的景、声、味,更加深了对这个民族的理解。

河内的主城区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李公蕴在红河掉头向南的大拐弯处的西部地区,亦即靠近羸、龙编旧城的红河河段对岸,择地而筑城。传说他乘船行到城墙跟前,看见一条翼龙腾空而飞,因此将大罗城改名为升龙城。既有称此地为龙盘虎踞之地的意味,又暗喻自己为真龙天子。升龙城区四周为不规则围城,外延周长约25公里,就位于西湖以南、剑湖以西的偌大地区,皇城在城区中,偏东部。内城东部修有三十六坊,以安置各色手工作坊及种类繁多的商贸行当,如金银首饰、铜铁制作、丝绸布匹、茶叶、药材等。华人在三十六坊中居重要地位。中药材街的最大商号为傅家,而傅家则是明末清初由福建先迁入兴安,待站稳脚跟后再入河内的。当时街道名称往往以集中交货的货物名称命名,如棉街、纸街、帆街、鱼露街、银器街、糖街等,不少街名沿用至今。据史书记载,1875年河内已有36条街,不仅交易的货物品种丰富,数量也十分可观。我所居住的谢贤街,过去就是网绳行街,因纪念行首而获名。

商业行街与居民区连成一片,商业区的范围急速扩大,已形成河内市的闹市区。居住在城区的居民住房大多是自建房,形式与色彩各异,有歇山屋顶的古建筑,也有一些仿照西欧或南洋样式的小楼,但主体部分是形状细长的单体楼,楼楼相连,无间隙,临街而建,几乎未留人行道的间距,面窄,从两三米到七八米的都有,长度一般超过十米,通常建三层,少数也有七八层以至十几层的。首层毫无例外地都改作商业用途,二层以上住宿及他用。临街面光线较好,内里则幽深灰暗,空气不流通。街上电线杆林立,各种电线密如织网地散搭在空中,虽然城市开始有些整理,如捆扎,但仍有碍观瞻,潜伏着火灾危险。

午饭后,我们向西北走去。行不多远便进入殖民时期所建的新区,道路宽了许多,四车道,树木高大,盛密,两旁多为法式建筑,如广州的沙面、汉口江汉路般,但似乎觉得这种“洋化区”的面积大了许多。这可能是法兰西帝国殖民越南近百年,将统治印度支那联邦三国的总督府设于河内的副产物吧。约行2公里,到达升龙皇城。

河内皇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历史 文化遗产名录。但走到跟前,五味杂陈。

购票入园,道路右边为皇城展览馆,主要是以图片文字的形式介绍皇城的沿革史,仅有越、英、法语说明,无中文,有些遗憾。作为使用汉语为官方语言、书面语言达两千年之久的国度,汉语词汇占越南语词汇达70%以上的文字符号系统,却无汉语说明,真是不可思议。

路的左边为皇城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绿草茵茵的开阔广场,面积有两三个足球场大小。沿着场中甬道前进,皇城城关矗立眼前。城墙砖石结构,涂以黄色,高约六七米。不似中国皇城门大多有瓮城结构,繁复重叠。升龙皇城城门却较为简单,显得有些单薄。城门楼为一个仅有三开间的塔式牌楼。后来在旅程中发现,越南的城墙、庙宇等重大建筑物的门楼基本都沿用这种方式。城门仿汉式,中间并列三门,中门平时紧闭,供皇室人员出入,左、右隔二三十米又各开一门,供官员的进出,与城墙相连,门楼外左右各有一辅门,供日常人员进出。

由城门正门入。迎面竟是一法式建筑,二层楼,底面积很大,矩形,用石头垒起,红屋顶,墙面涂米黄色。东西还有两栋小楼,一栋好像别墅,一栋似乎是宿舍楼。有两拨大学生正在院子里照毕业照,穿着学士服,都很激动,欢呼着把帽子丢向天上。再向前走,显得空旷,唯有几棵大树,四周砌墙圈住。在城门的西北方,有一大片的考古用地,层层开掘,露出不同时期皇家建筑物的础基。

偌大皇城,历经沧桑,兵燹天灾无数,早已成废墟一片,怎能不令人惊愕、惋惜。法国殖民印度支那三国时期内,这里成为总督府的炮兵司令部,几栋法式建筑,全是19世纪末期所建,仍可见一些废弃兵营和残缺的炮兵阵地,几门古老西洋大炮锈迹斑斑,散落其间。抗美战争期间,越南军队在这里构筑了地下工事,著名将领武元甲就在这里指挥作战,重新定义了这块皇城的价值与意义。

向东南方向约一公里开外就是越南军事博物馆。展馆对面有一高台,台上耸立着塔式角楼。楼体东、南、西方向分别写有旭晖、镇南、迎西字样,唯独北方用石灰遮盖,经辨认原为“镇北”两字。我们由塔门越上十余米,登临角楼。远望之,可见皇城城门,附近还有断续的城墙,此塔原为皇城塔楼,起拱卫作用。塔楼至城门之间大片皇家用地,在殖民时期被辟为河内新城,越式建筑已无踪迹,皆为西洋式楼宇,政府机关、达官贵人官邸、富豪公寓和新式商业街市连成一片,再与东、南两个方向的旧城区相比邻,构成河内主城区19世纪之后的基本框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