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1919到1949年语文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2

1904年,清末废除科举后,中国引入了新学堂制度,课程和教材大多源于西东先进国家,但语文教育却难以引进,仅是替换掉了八股文,改为国文教科书,形式上的变化并未触及实质。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语文教学才迎来重大变革。小学开始设置“国语”课,使用白话文教学,从简单的句子和故事开始,结合识字和阅读,内容更贴近儿童生活和兴趣,如现代儿童文学和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注音字母的产生,以及字典、词书和课外读物的丰富,推动了阅读范围的扩大和白话文文学教学的加重。


1949年前,中学的“国文”课虽仍以文言文为主,但白话文比例逐渐增加,且更多选读新文学作品,如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作品,后来还包括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和白话小说节选。高级中学则逐渐减少艰深古奥的古代经典,增加了清浅优美的文学作品。同时,课外阅读被大力提倡,学校推荐梁启超等人的作品作为必读书目,综合性刊物和文艺刊物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选择,如《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其中蕴含的新思想对学生的思维活跃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教学理论和方法上,20世纪初开始引入西方教育学理论,如陶行知、夏丏尊等人提出反对以读古经典为主,提倡读白话文和社会生活相关作品,反对填鸭式教学,提倡广泛阅读和独立思考。他们不仅有实际教学经验,还编写了多种教材,如叶圣陶和夏丏尊的《国文百八课》,试图使语文教学更具科学性。然而,这些教材由于战争中断,实验也随之停止。而在解放区,特别是在成人识字教学和结合实际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形成了独特且有效的经验,如《中等国文》教材,由胡乔木、徐特立等人主持的语文教学改革工作尤为突出。


扩展资料

汉语教学(Chinese teaching)应当包括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国内各少数民族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见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以及汉语作为外国语的教学(见对外汉语教学)。这里只讲汉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并且遵从一向的习惯称之为“语文教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