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婴儿喜欢的人?母子亲情建立有“依恋期”,错过会变陌生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应该较为比较亲密的,不管遇到了什么有趣的、困难的事情,小朋友都会选择先与母亲分享,这种亲子关系似乎完全不能被替代。

但现实情况是,在双职工家庭中,很多宝妈休完产假后就匆匆回到工作岗位, 将带娃的工作交给家里的老人, 所以有时候小婴儿对长辈的依赖,确实是要比父母更强烈。

舒舒是公司市场部的“主力”,频繁出差、加班是她的常态,不过这次舒舒回来后,却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根本提不起精神。

细问之下才了解到,舒舒的儿子已经1岁了,平时都由老人在照顾,虽然她总是会尽量抽时间去陪伴孩子,但 无奈忙碌的工作确实让她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次,舒舒出差回来特地给儿子买了个玩具,但不知怎么回事,舒舒在陪小家伙玩耍的时候,孩子突然发起了脾气,不仅将妈妈给他买的玩具扔了出去, 用小手推着舒舒的胳膊让她“走”, 还一个劲的哭着闹着要姥姥。

看着儿子抵触自己的样子,舒舒委屈坏了,自己明明是他的亲妈, 应该是他最亲近的人, 怎么母子关系却变得这样糟糕呢?

家里老一辈人总说“血浓于水”,认为母子、父子、兄弟姐妹之间有一种天然的 情感 联系与羁绊,再加上母亲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便有了“母亲是孩子最喜欢的人”这类说法。

正常来说,小宝宝在初步适应了新环境后,就要面临与父母建立依赖于信任关系, 这也是“母子亲情”存在的基础。

但如果母亲没有或很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反而是其他人代替了这种解决需求、提供“口粮”的重要角色,那么小婴儿就 会将这种依赖感和亲密感转移。

换而言之,妈妈并不是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唯一人选”,如果宝妈不小心错过了小婴儿的“依赖期”,就别怪孩子跟你不熟悉了。

新生儿宝宝由于视力发育和认知能力尚且“不达标”,因此他们对于家长的照顾“来者不拒”,但等到一定的月龄之后,他们就会慢慢步入亲子依恋期。

依赖建立的初期:6、7月

孩子在初步“解锁”视觉能力后,虽然一直是用哭声与父母沟通, 但实则他们已经具备基础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了。

从不同抚养人出现的频率中,他们已经可以 判断出谁才是他们更适合依赖的人, 谁能够解决其生活需求,只不过没有通过特别明显的信号表现出来罢了。

确认依赖的“黄金期”:8月

大部分的孩子会在8个月大时,确认依赖人,具体表现为总爱和这位抚养人黏在一起,有需求也会第一时间向自己的依赖对象求助,而这个人选, 大多是陪伴他们最多的人。

同时,这一时间也是孩子步入“认生期”的时候,所以对抚养人的亲疏关系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调整依赖期:2岁以后

等孩子到了2岁左右的时候,他们的世界就不只有爸爸妈妈等亲属了,还会出现要好的小伙伴、喜欢的邻居等等。

此时,他们会 重新调整自己对身边的依赖排序 ,所以如果在8个月错过依赖期的家长,就要抓住机会了。

互动小问题: 你家宝宝和你关系亲近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