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美食”怎么写?

你帮我找找啊。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7
中国历史悠久,其烹饪艺术渊远流长,闻名于世。中餐以它的色、香、味、形而诱人。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习惯不同,中国菜肴形成了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系。作为当地风味,北京的烹饪则集各地不同风味之大全。北方菜系以山东口味为主流,擅长烹制海味。四川厨师烹调爱放干、鲜辣椒,川菜以麻辣辛香调料而闻名。粤菜取料广泛,他们讲究鲜嫩和酥脆。淮扬菜注重原汁原味,特别是油而不腻,清淡鲜美。谭家菜咸甜适宜,常言道:“南甜北咸,”谭家菜却两者兼顾。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概念。或者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吃的是文化。这使饮食问题带有了社会性(甚至艺术性),而不再仅仅是一项形而下的生理活动。

日本人饱食终日,自然把饮茶的过程,也提炼为向哲学靠拢的茶道,有点在清风、明月、插花与器皿中求真理的意思。中国人则更了不起,把一日三餐都当作兢兢业业的功课了,煞费苦心,追求着那令人拍案称绝的艺术效果。“好吃极了!”是较流行的一句赞美用语。所以,美食家的虔诚丝毫不亚于画家或雕塑家,对美的体会甚至更全面:色、香、味———连深藏不露的舌头都调动起来了,成为鉴赏的工具。

当一席大菜合盘托出,井然有序地布置在餐桌中央,简直就像揭开了蒙在某一尊艺术品上面的幕布,不时能听见一、两声由衷的喝采———当然,这是躲在后台掌勺的厨师所期待的。宾客们举杯相庆,仿佛在进行小小的剪彩仪式。然后就各司其职,频频挥动蜻蜓点水的筷子。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梦》,也不过如此吧:在字里行间作点小楷的眉批。不管是冷盘还是炒菜,最终都必须经得起筷子的“酷评”。

在中国,每一桌宴席的推出,都笼罩着新船下水般的热烈气氛。而每一位食客,都是动作熟练的老水手———或者说,都是潜在的评委。难怪开餐馆的老板,都很会看客人的脸色。看客人的脸色就能了解到厨师的水平。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喜”字。这也是中国人最热爱的一个汉字。而吃饭是最能烘托出这种喜气的。喜气洋洋,东道主自然满意。传统的喜宴,被清代的满汉全席发挥到极致。从其名称即能感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意味,“强强联合”的意味。正宗的满汉全席要连吃三天三夜,茶肴不重复。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一场饮食文化的马拉松!吃饭,在中国是最日常的仪式,是最密集的节日。

信奉基督的西洋人就餐前习惯在胸前画十字,念叨一句“上帝保佑”,感谢上帝赐予的面包与盐,大多数中国人都是无神论者,把酒临风时反而充满了当家做主的感觉。饱餐一顿(若能持螯赋诗就更好了),是离他们最近的一种自由。由此可见,这个民族宗教感匮乏,艺术气息却很浓郁。在我想像中,美食家都是一些拥有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家。

西餐折射出私有制的影子,各自为政,管理好自己的盘子———使用刀叉是为了便于分割利益。中餐则体现了最朴素的共产主义。中国人围桌而聚,继承了原始氏族公社的遗传基因,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人人皆可分一杯羹。大锅饭的传统很难打破。好在中国的饭桌也是最有凝聚力的地方,有福同享、有难共担的绿林好汉作风颇受欢迎。中国人通过聚餐就能产生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的幻觉,这种虚拟的亲情毕竟大大增进了其食欲。所以中国人吃饭,也是在吃环境,吃气氛,甚至吃人际关系。边说边吃,边吃边听。这是一种超越了吃的吃。我一直认为中国人的吃是最有情调的,最有人情味的。

中国人有四大菜系八大风味。川菜、粤菜、湘菜、齐鲁菜、淮扬菜、东北菜乃至上海本邦菜……仿佛实行军阀割据似的。但在我眼中,这更像在划分艺术流派。出自圣人之乡的齐鲁菜,称得上古典主义。缠绵悱恻的淮扬菜,属于浪漫主义。假如说辛辣的湘菜是批判现实主义,麻辣的川菜则算魔幻现实主义了———一粒花椒,有时比炮弹还厉害,充分地调动起我们舌头的想像力。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换算:上海菜属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东北菜则相当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派……

不知西方社会,在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之外,是否还产生过美食家的头衔?在中国,美食家几乎是一种传统。虽然它一直近似于“闲职”,却也是颇让人羡慕的。欧洲文明里,美食家一度缺席,正如它所推崇的探险家,对于中国而言,则是近代以后舶来的词汇。但我私下里以为:美食家也算是一种足不出户的探险家———“父母在,不远游”,中国人只好陶醉于另一种意义的探险,那就是对山珍海味的猎奇。美食家用菜谱来代替地图,用杯盏来代替罗盘,用筷子来代替桨橹,航行在自己的味觉里,同样也领略了无限风光。这种冒险心理在河豚的问题上发挥到极致。河豚相当于中国饮食文化里的“禁果”———一种致命的诱惑,它的鲜美因为神秘与危险而被夸张了。美食家们不仅没有望而却步,反而趋之若鹜。这份勇气,恐怕连渎职的亚当、夏娃都会自叹弗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12
朋友大雪在做一个温州本地的号,专门介绍当地的餐馆,她说她现在写大众点评都非常详细,被评了优质点评,想写得更好于是找了认识的编辑介绍些美食的杂志参考。
昨天看完《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的时候发现,这样类似的书我也看了好些,看完就觉得这一本可以推荐给她作为点评用词造句的参考。作者在后记里说,
用语言营造画面感,甚至穿越过去和将来,是我一直最欣赏的美。
好的文案高手总是来自民间,橘子摊上的小牌子写着“甜过初恋”,寥寥四个字就把甜中微酸、还有一股青涩在心头的感觉全盘托出。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我没有整理看过的书成为一个系列的习惯,在读书这件 事情上总是习惯了冲刺,只爱看新书,不爱翻旧书。所以这算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看过的书整理成列吧。
想起来去年夏天冲动想辞职的时候请假来杭州面过一次试,跟美食相关。没有做准备,脑子里对于美食的描述,除了好吃,新鲜之类稀松平常的词以外居然一个都蹦不出来。面试结束之后只记得羞辱感很强烈,我以为自己从来不曾写过美食相关的词句没做过相关工作,大概是此生再也没可能踏进那个门槛了。
直到。
现在的工作部分跟服装有关系,每周总要写一些衣服的小文案,写了小半年了,发现词句翻来覆去里的套路,原来不过尔尔。
当然第一步,你需要一些积累相关专业词句才能驾驭组织成自己的小心思。
以下是我的推荐。【当然推荐完你们我会重新再把自己的推荐书看一遍……】
1.《其实,大家都想做菜》庄祖宜著
其实,大家都想做菜
8.2
庄祖宜 / 2013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个人很喜欢这个作者,看过她的另一本书《厨房里的人类学家》写了她在放弃人类学博士学位转而爱上厨房的美食随笔。作者在美国上过相关的培训班,在不同的酒店也实习过,对美食有自己的见解。
这一本里面包含了很多贴心的tips有自己的做菜心得有下馆子的品鉴文末还有菜谱附送,拍的食物图也都很秀色可餐。
作者有拍过很多做菜视频,目前搬到了成都,有微博。
2.《煮物之味》孔明珠著
煮物之味
7.1
孔明珠 / 2009 / 上海文化出版社
以前在图书馆不小心借到的美食书,好像看过的人不是很多,书的年份也比较久了,我的短评只写了一句“每篇都写得非常好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