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县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其前身衡清师范学堂却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历史悠久,至衡阳市解放前夕的1949年,历时44年,数易校名,屡迁其址,走着曲折的生存发展道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下诏“废科举、兴县学”,在此形势下,由衡阳县知县张超南,清泉县知县朱其元,联手创办衡清师范学堂,校址设衡阳市城区西湖书院。聘进士出身的曾熙为监督(即校长),唐锡寿为教务长,常国纲为斋务长(即后来的总务),唐、常均为留日的归国学生。招1个班,学生30人,多为秀才、贡生,学习期限为1年,该班于1906年毕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衡清师范学堂停办,改为衡清官立中学堂,校长唐锡寿,校址西湖书院。 民国元年(1912),根据国民政府的训令,学堂改为学校,官办改为公办。衡清官立中学堂改为衡阳西湖中学,校长罗源,校址仍设西湖书院。
民国三年(1914),衡州易府为县,衡阳西湖中学改名为衡阳县立中学,是境内唯一的公办中学,校长肖迁(系东乡双林人,前清秀才,毕业于南路优质师范学堂,终生从事教育事业),校址仍设西湖书院。
民国十八年(1929),衡阳县立中学改为衡阳县立乡村师范学校,迁校址于岳屏书院。原有学生转入成章中学就读。新招师范3个班,学生115人,无一女生,最大年龄26岁,最小18岁。面向小学教育的“乡村师范”,以及后来改名的“简易乡村师范”,和再次易名的“衡阳县师”,都是培养小学师资的摇篮。根据办学宗旨和目标,学校开设基础文化课和必修专业课两类。基础文化课开设国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动物、公民等,必修专业课开设体育、美术、音乐、手工、教育行政、教材及教育法、教育心理、农村经济及合作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奉湖南省教育厅令,衡阳乡村师范学校改为衡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其任务为初级小学培养师资。学制4年,报考条件须高级小学毕业,学龄12-15岁。每年春秋各招1班,班额50名,校址仍为岳屏书院。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为避侵华日寇空袭,学校由城区迁往乡下,先后在北乡三官町、西乡板桥何家垅何祠、北乡集兵滩祝音公祠办学。学校分简师班和高师班两种,简师班增设童子军训课,高师班增设军训课。
民国三十年(1941),何贻焜任校长。何衡阳市东阳乡人,先于湖南大学毕业,后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终生从事教育工作。
民国三十一年(1942),魏炳任校长,教导主任袁骥。
从1905——1942,历任校长先后为曾熙、唐锡寿、谭炳荣、曾荣甲、肖鲤祥、何龙祥、罗源、肖迁、倪世鑫、袁骥、蒋巩根、谢玉立、周盛炳、曾恕、蒋振雄、罗明德、熊柽、刘德源、罗健、欧阳端、陆士英、祝鹏、陈正言、魏炳。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上学期魏炳任校长,下学期何贻焜任校长。是年8月,学校由衡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易名为衡阳县立师范学校,设高师班,其任务是为高级小学培养师资,学制3年,报考条件为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修业,学龄15-22岁,校址迁至衡阳市城南雁峰寺(今雁峰公园)。民国三十四年(1945),校长何贻焜,时值抗战,校址迁往南乡铁关铺蒋家祠堂、竹雅桥华家祠堂,再迁东乡车江镇对河黄家祠堂。共7个班,其中高师班3个,简师班4个,学生315人,教职工30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校长何贻焜。抗战胜利,校址从乡下迁回城区,于黄茶岭国泰锯木厂和方公馆(国民革命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在衡阳保卫战中的住处,现为衡阳市童星学校)设校址。
民国三十六年(1947),黄季度任校长,黄系衡阳县人,湖南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任省教育厅第三师资训练班教育长,及建德中学代校长。其时学校有中师班5个,简师班5个,学生共341人,教职工30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解放前夕的衡阳县师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国民党、青年党、三青团等党派竞相在县师发展组织,觊觎校长一职。曾发生教务主任指使学生殴打校长事件,事情发生后黄季度去职,省政府急令衡阳县长康路直兼任校长,暂时维持局面。
民国四十年(1949),校长尹士伟(衡南县鸡笼镇人,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曾任云南省昆阳中学校长)。尹士伟改组学校领导班子,加强管理,重视教学,全校共6个班,学生300人。设校长1人,无副级,下设教务、总务、训育三处,主任各一个,增设军训处,有军训教官1人,童子军教师1人。
时任音乐教师的刘国安(离休干部,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为中共地下党衡阳工委书记,以县师为据点,团结进步教师,开展“反迁校”,“护校”等革命活动,迎接衡阳的解放。 1949年10月8日,衡阳解放,衡阳县师敲锣打鼓迎接解放军入城。
衡南一中前身衡清师范学堂等学校办学44年,除三分之一的时间办普通初中,其余时间都办师范。师范时期又以衡阳县立师范办学正规影响较大。县师虽名为县立,实为省办。学校直属于省,经费全由省府拨付。校长经专署提名,由省直接任命,学校中层干部的任免甚至教职工的调配均由省委托专署管理,与县无涉。只是经费直拨到县,由县监督开支。所以县师与县里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平级的,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解放后的50年代。课程的设计与“乡村师范”、“简师”时期相同。教师中有一部分是从成章、扶轮、建德、含章等校聘用制的兼职教师,如国文教师欧建鸿(衡阳市石鼓公园著名门联作者)、李见实;数学教师蒋万柱,历史教师戴匡平(后任成章中学校长),地理教师周铁刚,物理教师黄灼人,化学教师刘光祖,博物教师陈植森(解放后任衡阳市教育局长),音乐教师黄楚藩(后为东北音乐学院教授),刘国安(当时是中共衡阳工委负责人,后任省政协副主席),美术教师颜韵松等,都是衡阳地区公认的名牌教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