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生百态,品人性真美——读《看见》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从来没有想过写书评,一是觉得水平有限,完全不够写书评的资格;二是才疏学浅总是抓不住书中精髓,想写书评却无从下手;三是读书甚少,能让我克服才学不足的自卑心理,不顾一切写书评的书少之又少。写到这里,瞬间觉得自己有点儿不知天高地厚了,不该一开始就上升到写书评的高度。书评是作者对一本书的价值判断与个人评论,定是有学识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写的才算,还是定义为读后感比较合适。可《看见》确实是一本能够让我把它的价值上升到够得着每一个读过它的人为它写书评的高度。

我断断续续地读了两遍。当然,断断续续只是时间上的隔断, 对于内容,我一字不落地读了两遍,碰到直击心底的内容,会反复读多遍,一直读到泪流满面。柴静的文字沉静犀利,有力量,直击人心;《看见》文风朴实客观,总是于细微处显真知灼见;书中处处暗藏大我,凸显小我,是一本能让读者从众生百态中品出人性真美的一本好书。

遇见内心导师

《看见》写的都是真实的事件,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事件真相,文章中不少煽情的情节,却决不会给人矫情做作的感觉,所有的真情流露都让事实真相更逼近生活,完全不会给读者远离生活的抽离感。书中,柴静没有刻意塑造自己高大的形象,但文中客观显现出来的知性、理智、果敢的女性形象却成为了我真正的内心导师。她对抗愚昧,死磕自己的经历时常像电影一样在我迷茫不知所措时浮现在脑海中。

印象最深的是柴静刚进入中央电视台时,带着江湖小女生的锐气,在采访中步步为营,咄咄逼人,被陈虻批评为矫揉造作不可忍受。在与陈虻的争峰相对中,她悟到自身问题所在是太关注自己。接下来,她一直在“怎么才能忘掉自己”这个问题上死磕,最后通过自己经常读的一本小说《沉默的羔羊》实现了自身突破。她说,“人在关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这里我理解成,那些我们读过的书,共过的情,终会化成自身血肉,长在身体里,嵌入灵魂里,在某一个关键时刻跳出来与命运抗争。柴静无意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但她的经历却切切实实地验证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真理。

当然,遇见内心导师还源于跟作者有相似的性格特点,就是天性里的那点儿怯弱。对于这点儿,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我觉得难以启齿,因怯弱,又因怯弱而生的自卑,总是不敢与外人道。读到第四章《是对峙,不是对抗》里“天性里的那点怯弱,像钉子一样钉着我。小时候看到邻居从远处走过来,我都躲在墙角让他们过去,打招呼这事让我发窘”时,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那个怯生生的自己,哪怕是三十年过去了,骨子里的那点怯弱仍如影随形,像极了丑陋的尾巴,长在身后,挥之不去。上学的时候远远看见老师,会主动走避,躲在墙角假装没有看见;参加工作后碰到领导,会主动压低声音问声领导好,那声音就像只怯弱的小猫为了三餐有着落,不得不向主人喵一声讨个乖。从小到大,我跟作者一样,遇到厉害的人就主动走避,不搭讪,不回嘴,不周旋,只有跟孩子和弱者在一起,才会觉得舒服。我甚至觉得我的性格里带点儿奴性,每每想起,我就觉得抬不起头,不会再有比我更怯弱的人了。

读到柴静这段相似经历时,我仿佛在深陷泥潭的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童年的柴静是怯弱的,可是长大成人后的她果敢刚毅,为了追求真相不惜与强恶势力对峙,硬是从同事眼中的“林妹妹”变成了干好硬新闻的“钢铁侠”。怯弱这条丑陋的尾巴原来是可以甩掉的,这是柴静作为内心导师带给我的前所未有的震撼。

挣脱蒙昧去“看见”

从柴静的文字中,总是能或多或少地捕捉到佛性。我不敢断言她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是她思想里一部分定是与佛学思想相契合的。在她眼里,众生皆平等,存在即合理。她在序言中说,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蒙昧就是我们自身,是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坚硬的成见和固定的模式。想要了解众生,看到人性光芒,就要从这些坚硬的成见和固定的模式中挣脱出来,透过现象看本质。

《只求了解与认识》中,踩猫事件一度上热搜,视频的两个主创被认为泯灭人性。有人说,他们对一只猫的死不以为然,渐渐就会对人的死也漠然,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杀完猫,接下来就会杀人,杀完人就会变成希特勒,搞种族灭绝。可事实是,好些人一边批判始作俑者,一边偷偷花钱购买虐猫光盘。我们从柴静的文字里看到了这样一群矛盾的小众,严格上说,他们与拍猫者和踩猫者并无多大区别。

文明这块土地上也会滋生出变态,书中提到,这是法律缺位所带来的恶果。为什么会有踩猫视频的出现?正如拍摄踩猫视频的那个记者所说,它有市场,有专门的网站对其进行发布,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它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因为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一群具有特殊欲望的人成了这个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有需求,很快就会有人在他们的需求中嗅到商业气息,好比拍摄视频的那个记者和发布视频的网站负责人,当然,这些利益驱使者有可能本身就是那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

不管是拍猫者、踩猫者,还是发布视频的负责人和人肉搜索的发起者,柴静在这期节目中都没有去指责谁,她更像是一个倾听者,坐在每一个需要倾诉的人面前,听他们诉说心中的苦闷,人性的复杂,再客观地将事件的真实面貌呈现给大众,让大众自己去分析,去挖掘真相背后的善与恶。正如她理解的斯宾诺莎界定的“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和认识而已。

《双城的创伤》中,面对一群十二三岁的连续服毒自杀的农村孩子,柴静没有被当地人煞有其事的“邪教说”误导,本着新闻媒体人尊重真相的原则,她不相信眼睛看到的表象,在她的意识体系里,一切不寻常的发生皆事出有因,孩子只是单纯的孩子,大人们不该因为他们某一时段的异常而对它们有所偏见。但是,她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这种偏远地区不正常的现象,而是耐心地去与获救后的孩子沟通,善良地从内心去理解她们这些会让大众不舒服的情感纠葛。

“看着孩子在采访中离开,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的原因,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内心的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柴静在节目后面这样对双城事件作了结尾。她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小市民式的判断,简短貌似无解的结尾,既道出了双城事件发生的真正原因,也是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内心世界,更为全民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之路的任重而道远表示了深深的担扰。这大概才是一个新闻媒体人真正的职业素养,只分析,不评判,相信因果,呼吁关爱。

众生皆平等,存在即合理。在柴静的眼中,不管是踩猫视频的参与者,还是那些迷失自我服毒自杀的孩子,他们都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因为法律的缺位,伦理纲常的无限放大,他们的需求不被常人理解,导致他们的行为看上去有些突兀,但其实,他们活脱脱成为了文明社会不健全体制下的牺牲品。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凡事有因才有果,柴静教会我们挣脱蒙昧去“看见”。

小视角,大情怀

读完《看见》,不难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柴静的自传。在书中,柴静的新闻之路经历了懵懂青涩到成熟理性,她自身也在人性漩涡中不停翻滚,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遇见的人和事一遍遍冲刷,一步一步完成蜕变,实现小我融入大我。她的采访作风也由《飞越的界限》中“咄咄逼人”转变成《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中的“润物细无声”。

小视角,大情怀是柴静经历懵懂青涩后的采访作风。汶川地震那年,我们坐在家里从电视网络上看大量的新闻报道,那时候死亡对我们来说就是新闻中每天不断增加的数字。我们也会在学校或是单位的组织下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来表达作为人类该有的同情心。对于悲痛这种感受,我们与灾区人民相隔千里之外,确实体会不深,我们还是可以正常上课上班,正常地重复自己的一切日常。可是柴静在书中描述震后的场景却让人几度感受到内心悲痛的抽搐感。她文字里透露出的那种真实总是让人抽离现实飘向那恐惧的一年。

生活会自己长出来,真实自有它的万钧之力。那一期,她不做官方采访,只让摄像拍摄真实,拍震后真实的废墟,拍人面对灾难时真实的崩溃,拍人悲痛后真实的麻木,拍人在悲痛中仍能在现实中找到短暂的欢愉,甚至拍一只震后幸存的小猫。镜头下的小视角,只是在传递真实,没有刻意设计,没有丁点儿渲染,而柴静在镜头里也不像记者,更像是一名灾后志愿者,默默陪伴生者,抚慰生者。所谓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小视角拍摄传递出的沉静对观众的心里冲击与新闻报道中传递出的闹热混乱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有力量,直击人心底,震摄力足以让每一个人在红尘繁杂琐碎中抬眼定睛。

同一年奥运会,柴静被安排报道每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很闲。要知道,勤奋惯了的人是闲不下来的,那就采访奥动场上那些不显眼的运动员吧,除了英雄,这世上还有很多失意者,他们可能更需要掌声。于是,从柴静的笔中,我们认识了在伊拉克炮火中坚持训练的短跑运动员达娜;用金牌祭奠亡妻的德国举重运动员施泰纳;为了用比赛奖金给儿子治病的高龄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还有更多更多携带故事的普通运动员…

这一期,她传递给我们的是甘居寻常的珍贵。现在是一个鼓噪的年代,人人追逐峰顶,趋赴光环,鲜少有人甘居寻常,做落后于时代的人,静静凝视人心,听这青绿的细流声。柴静做到了,她避开了对处于光环中心的冠军追捧式的采访,从小人物下手,静静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还体贴地给他们刻了DVD,给那些可能永远都不会被媒体关注的运动员一份特别的来自中国的礼物。她的节目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弘扬奥运精神,而是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怀,是跟中国有关的,这大概就是一个中国记者的家国情怀。

花了很多个早上来敲这些字,我知道其实自己理解的并不深刻,更多的可能是停留在文字直接传递给我的感受,但不可置否的是柴静这个有情怀的人确实感染到我了,因为读一本书而激起内心一些在平时羞于表达的情怀是比较少有的。因为这些情怀感受都太正面,跟人表达时总觉有些矫情而羞于出口,加之天生口拙,出口易错的毛病在我身上时有犯之,故借文字表达,以舒心意,也以此当作自己认真对待的读书笔记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