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比较全的赤峰“十二五”规划,发个学习一下

哪里有比较全的赤峰“十二五”规划,发个学习一下

第1个回答  2013-04-04
关于制定赤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共赤峰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在市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建议》起草前,起草组的同志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召开讨论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提交全委会审议前,又分别在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委常委会上进行了讨论,并广泛征求了各旗县区、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些意见对于丰富和完善《建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建议》起草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经这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后,市政府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后实施。

下面,我受市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建议》起草的总体把握

《建议》是谋划赤峰今后五年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在起草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了以下几点:1、坚持贯彻上级精神与体现赤峰实际相结合。《建议》注重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同时,紧密结合赤峰实际,不断深化对我市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努力把握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色优势,使《建议》描绘的宏伟蓝图既符合上级精神要求,又体现赤峰的特色。 2、坚持突出方向性与体现指导性相结合。《建议》旗帜鲜明地提出富民强市这一目标,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进行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建议》提出的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发展要求,主要是框架性、方向性的,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留出了空间。

3、坚持连续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十一五”以来,市委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并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行之有效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这些思路和做法,在“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全面落实和深入推进,《建议》对此作了重申和强调,体现了工作的连续性。同时又根据“十二五”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要求和任务举措,力求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4、坚持谋划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十二五”是赤峰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从长远着眼、近期着手。从长远着眼,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认真研究解决影响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要求。从近期着手,就是注重现实可行性,明确近期目标,提出具体措施,力求做到可望又可及。

二、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深刻认识我市的发展基础,准确把握发展面临的形势,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前提。《建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市在政治上经受了原市长腐败案件带来的严重影响,在经济上遭受了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在逆势中奋力前行,在困境中寻求机遇,在挑战中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千亿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地方财政总收入预计达到百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半;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2700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到2005年总和的3.3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协调互动、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6.5∶36.8∶36.7演进为15∶50.9∶34.1,工业经济的比重由30.4%提高到44.6%,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向工业化引领的重大转变。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产业集聚取得较大进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优质高效种养业比重大幅提高;服务业加快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老城区改造力度加大,新城区、松山北城区、桥北组团建设加快推进,旗县政府所在地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全市城镇化率预计达到43.2%,五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发展条件得到新改善。生态和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森林覆盖率达到34%,五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长了一倍,其中高等级公路900公里,处于自治区领先水平;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和在建铁路4条,境内总长度882公里;全市电力装机达到600万千瓦,在全国率先建成地市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覆盖城乡的50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线路骨架基本形成;三座店水利枢纽、大石门子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投入使用。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要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土地和草牧场流转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有效推进。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与京津冀、东北地区的经贸往来更加紧密,与周边盟市的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发展软环境持续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国500强企业有51家入驻我市,实际利用市外资金比2005年末翻两番。 社会建设又有新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我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保持自治区领先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群众看病就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成功举办了五届“红山文化节”,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任务。各族群众生活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实现翻番增长,重点民生工程得到较好实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形成的发展基础、积累的宝贵经验、创造的精神财富,必将对我市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建议》在充分肯定“十一五”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对“十二五”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做了认真分析,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准确认识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和利用好面临的发展机遇,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三、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的部署,《建议》明确提出了全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这一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与中央、自治区全会精神一脉相承,与赤峰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坚持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但欠发达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解决城乡居民收入低、就业压力大以及其他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发展。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长期稳定发展就会缺乏持久的动力。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解决我市所有问题的关键,努力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综合实力,为实现富民强市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我市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生产力布局相对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在发展中促转变;要大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在调整中促转变;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护中促转变;要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增收富民中促转变。

第三,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近年来,我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收入水平与全国、全区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就业压力还比较大。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要从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角度,认真研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市各族人民。

第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我市过去30多年的发展和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有效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不断寻求开放合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融入全区、全国发展大局,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加快流入,努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参与区域竞争新优势。 第五,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紧迫任务。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十一五”以来,我市农村牧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农牧业基础薄弱、农村牧区发展滞后、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差距逐步拉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十二五”时期,要下更大力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扭转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趋势,为最终实现城乡居民拥有均等发展机会、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第六,坚持把生态建设保护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生态建设是赤峰的一面旗帜和靓丽名片。尽管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但生态环境依然较为脆弱,建设与保护任务十分繁重。“十二五”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经济、社会相和谐。要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从战略上保护好生态;要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中保护好生态,最终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在综合考虑现有发展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量化安排。“十二五”是赤峰加快发展、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议》明确提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翻一番,达到200亿元,目标具体清晰,将进一步起到提振士气、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二是鲜明地提出了民生方面的指标。《建议》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到2015年实现翻番,力争达到自治区平均水平的目标。这需要付出极大地努力,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决心和态度。《建议》把社会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进一步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注重了统筹兼顾。《建议》对“十二五”发展目标进行了通盘考虑,对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目标进一步细化,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也突出了我市的工作着力点,使“十二五”目标更加清晰全面、切实可行。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虽然我市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但是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初级产品比重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此,《建议》从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五个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长期指导性,体现了做大总量和提升层次相统一,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相促进,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发展相协调,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相结合的鲜明特点,体现了全市工业发展的清晰思路,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二)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我市是传统农牧业大市,农村牧区人口多,农牧业比重大。可以说,没有农牧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没有350万农牧民达小康,就不会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当前我市农牧业分散化生产、粗放式经营、低效益发展的特征依然较为明显,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牧业效益和水平已成为“十二五”时期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任务。为此,《建议》突出强调要实施好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百万亩设施农业建设、百万头肉牛育肥、千万亩节水灌溉“四大重点工程”,这是《建议》基于我市农牧业发展现状做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赤峰农牧业要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路子的一贯要求,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市农牧业发展的总抓手,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抓好落实。《建议》同时部署了提升产业化水平、优化农牧业结构、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的任务,体现了科技强农、政策惠农和创新兴农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服务业在我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着做大规模和提高层次的双重任务。因此,一方面要加快发展,进一步扩体增量;另一方面要注重质量,推进提档升级。围绕这个基本要求,《建议》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三个方面进行部署,重点突出,方向明确。特别是《建议》对旅游业发展单独部署,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这是基于我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旅游发展潜力较大做出的安排部署,符合我市实际。总之,只要我们对服务业重视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就一定能够不断释放出来,就会充分发挥其拉动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作用。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市是自治区第一人口大市,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大,走集中集聚、城乡协调的发展路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十一五”以来,我市以年均2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城镇化,但目前仍低于全区、全国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务非常艰巨。为此,《建议》提出,一是要优化城镇发展布局,解决好城镇吸引力不足、带动力不强的问题;二是要加强规划建设管理,解决好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要完善政策措施,解决好进城人口就业住房等现实保障问题和土地、草牧场流转等后顾之忧问题。《建议》重点从加快构建中心城市和县城两级城镇体系,搞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三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同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进行了统筹安排,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通道不畅,是制约我市发展的最大瓶颈。加快搞好各类通道建设,关系到能不能尽快把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系到“十二五”能不能取得新的更大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支撑跨越发展的保障能力。《建议》从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做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的建设和发展任务。这些重大任务,既是发展的保障,也是发展的内容,必须千方百计、保质保量完成,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创造新条件、营造新优势。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央、自治区对“两型”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并通过硬性指标约束、加强项目审批管理等措施,不断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要求。赤峰作为后发地区,一方面资源型产业和能源工业比重大,资源环境消耗大,另一方面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发展相对粗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既是长远发展所需,也是重大的现实任务。《建议》从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使“十二五”时期“两型”社会建设有了明确方向和具体抓手。

(七)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活力。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时期,我市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二五”要继续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建议》从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财政金融改革、社会领域改革、农村牧区改革等诸多方面做了安排部署。完成这些改革任务,对于形成有利于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优势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建议》对扩大开放做了全面部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融入发展大局,重点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北京对口帮扶合作、大力招商引资、深化与俄蒙日韩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构筑对外对内开放的新格局。《建议》提出了“十二五”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任务,这是基于非公有制经济将成为推进我市新一轮发展重要支撑点的判断。随着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障碍的进一步破除,非公有制经济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建议》对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我市创新发展能力,实现人才、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议》提出要加快形成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衔接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在重点行业和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为突破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建议》提出要把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结合起来,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上水平,统筹抓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关于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实施惠民工程,加快改善民生步伐。《建议》对民生工作进行归纳总结,重点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收入倍增、社保惠民、医疗健康、体育健身、安居保障“六大民生工程”,这是立足我市实际,抓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建议》对“六大民生工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具体,可操作性非常强。同时,在对民生工作的安排部署上,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必须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既要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也要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处理好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既要不断提高各项民生指标水平,也要拓宽覆盖面,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受益;必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应急解难,解决群众最迫切的具体问题,也要注重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建议》对社会管理进行单独部署,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当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已有的社会管理模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新的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我们在这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三是社会管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不断推进社会管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才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建议》立足我市实际,突出重点环节,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平安赤峰建设四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部署。
(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议》对文化建设做了详尽安排,这既是落实中央、自治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立足我市实际做出的重大部署。赤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要充分依托优势,尽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竞争力同步提升。《建议》强调,建设文化大市,文化事业是基础,要积极发挥文化的社会效益,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是核心,要充分凸显文化的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打造赤峰文化品牌,为文化大市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文化创新是保障,要不断引入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新机制,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文化新作品,丰富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建议》还对提高各族群众文明素质进行了强调。

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富民强市提供坚强保证。《建议》阐述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重大任务和问题,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同志们,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赤峰改革发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王中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