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朝廷官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4
1、中央官职
在秦朝,中央官职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他们共同组成中枢机庆袭构。丞相负责行政事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基本上沿袭了秦制,将这三职称为三公。此外,还有九卿,他们分管各种政务。到了隋代,这一体系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指的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在宋代,中书省的职权扩大,与枢密院共同掌握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因此被废除。明代的最高政务机构是内阁,内阁大臣被称为辅臣,首席则称为首辅(即宰相)。清代设立了军机处,由王、公、尚书等人担任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六部则分别负责不同的事务,如吏部管理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户部负责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负责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负责军事,刑部负责司法刑狱,工部负责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还有主事等官员。此外,中央还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担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时期,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时期,主要行政区变为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时期,州改称府,称知府。汉代也设州,作为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唐代全国分为二十二个道,也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为二十几个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是三公。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汉武帝时,在经学的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合称为三公。此后,三公逐渐只用在加官或者追赠时,成为了一种尊贵的虚衔。张居正八个虚衔中最有一个便是太子太师衔。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梁差启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点。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