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对象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30
管理,一般意义的管理,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管理。

人类的各种类型、类别的社会活动,是所有参与者,围绕其群内的共同利益、承担其共同责任、命运与共而结成的群体活动。

社会各类活动中的管理,也是其活动中的一部分,即管理活动。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是社会活动中的“管理活动”。

管理的对象,应是整个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全过程;其中也包括管理活动。管理的对象,也包括“管理”“自身”。

这样的人类活动的群体,在原始的最初形成时,往往是三、五成群的凑合的乌合之众。这样的活动中,也会涌现有人“牵头”、“出点子”,但还称不上是“管理”。随着多次群体活动的持续和扩展,“组织、安排、协调等活动”的管理行为,渐渐增加和明显起来。在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等实践活动的漫长的进程中,管理活动(由家庭家务管理到社会群体管理)得到不断强化和突出,逐渐成为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和“上层”活动。这既是家庭管理方式在社会活动中的对外延伸,又是社会活动内部的自身需要和必然的提升。

在开始出现有管理层面的社会活动的时期,管理与“管理的对象”并无明显分化,群体活动中有“管理活动”,管理仍是群体活动中不与分割的一部分。管理者与被管者也无明确分工。而且,管理者往往是参与活动最主动、出力最多、奉献最大的人;被管者也只是参与者,为了共同目的,自动参与活动,有时积极参与“管理活动”,时不时也是管理者。能者多劳,劳者多能。谁的意见对整个活动有利,对群体有好处,就听谁的,就跟着谁干。

在多少岁月的社会活动中,随着管理效能的提升,管理活动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突出和强化。管理与管理对象这二者区别,方才逐渐明显。管理活动作为上层活动愈升愈高,与群体的基层活动渐渐分层、分离,拉开了间隙。管理对象由原来的“群体活动”,演变为活动的“参与人”和物。这就是一些经济管理学教材中所谓的“管理对象,是被管理者(人)和物”。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提高群体活动能力和效果的作用。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社会群体活动能力(生产力)的提高,获取或生产的物品愈来愈多,在实现了参与者的即时生存消费的状况下,出现剩余和积累,也就是现代人所谓的“财富”。这使群体活动成果的分配,有了复杂化的变迁。原来参与者(包括男女老少、家庭“一窝蜂”)“人人有份”、“自需自取”(自给自足)的普遍缺泛状况下的所谓“公平”、“绝对平均”,其基础发生了动摇;“按劳分配”观念有了启蒙。于是,社会群体活动也出现新面貌:一方面,以家庭生活为群体的经济活动,普遍开展,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辅以家庭之间的互通有无,交换余缺。

这种以家庭的生存、生活为单元的小群体,是不是社会的倒退?不,不是倒退。而是社会在当时的进步,且是当时社会管理的成果。因为在形成所谓“家庭”之前,是群居群婚状态,生育繁殖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初生的婴儿仅靠母亲的哺育,完全依靠有血脉关系的群体而粗放生存和成长。家庭生存、生活经济的形成,有利于人类的繁衍、传承和发展,是社会管理有了稳定的根基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直到现代人们,还是将“国和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国家”。

另一方面,社会活动也从群体群动的活动,提升到群众的公共活动。家庭之外的、家庭解决不了的事物,涉及众多家庭的利益和安全的公共事务,就由社会公共活动承担。公共活动更需要管理,而且是更高层的公共管理

这样,管理和管理对象就出现了显剧的“异化”。管理活动逐渐离开了社会基层活动,成为社会活动本身的凸突在外的特殊阶层。管理者也成为高高在上的俯瞰者,成为超脱被管理对象的、自困于脱群状况的管理者。

于是,随着管理与被管理对象之间的裂痕的加深和扩大,社会活动出现撕裂,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宏沟。随着管理层面中出现日益增长的“公为私用”、“以公谋私”的集团势力,争夺或霸占管理权,愈演愈烈;这样便形成阶级和阶级斗争。这种状况下,社会整体活动能力受到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受到破坏,被管理者的生存和生活已失去应有保障;于是便引发攺变社会命运的革命。从而,在新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使管理与被管理对象,贴近融洽;让管理者真心实意地为公共利益、为共同命运的美好前途来搞好管理服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