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三顾茅庐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举例造句】: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举例造句】: 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叶公好龙

【拼音】: yè gōng hào lóng

【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举例造句】: 叶公好龙,好其是而非者。 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举例造句】: 言调整人事,滥竽充数,依然如故。邹韬奋《抗战以来》二七

    孟母三迁

【拼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解释】: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出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举例造句】: 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邯郸学步

【拼音】: hán dān xué bù

【解释】: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举例造句】: 半臂添寒尚书醉,屏后金钗楚楚,齐俯首邯郸学步。 清·梁绍任《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