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2-07-24
我记录的,大约是1980-1990年,晋南农村的年味儿。
冬腊月
种庄稼要看节气,村里人只看阴历。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
进了腊月就是年。初八吃腊八饭,二十三吃糖瓜,二十五扫院子,二十八蒸馍馍......样样数数都提醒着人们,年就快要来了。
老人们常说 寒冬腊月 ,腊月里确实冷。记忆里,年前总会下几场大雪。只要一个晚上,整个村子都变白了。一个冬天里,不是踩在雪上,就是走在冰上。大人们是愁肠,娃娃们可高兴。
当然高兴了,要过年了么!过年能干嘛?吃好的、穿好的、睡懒觉、走亲戚,还能领压岁钱!
好 吃 的
1980年前后,晋南农村开始包产到户。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家才有了余粮,告别了缺吃少穿的日子。可是,庄稼户仔细啊,平时舍不得吃。只有过年这些天,才能放开手脚可劲儿吃。
都有啥吃的?说起来还真不少。
晋南主产小麦,当然以 面食 为主。光是蒸的煮的,样数就不少。包子饺子这是平常稀罕的,罐罐、枣糕、枣山这是过年才吃的,面耳朵则是正月里隆重的待客饭。
少不了各种 油炸 的。村里人吃油少,炒菜都不常吃,过年就不同了。各样丸子团团圆圆,麻花麻叶干干脆脆,酥肉豆腐香脆劲道。炸完了油饼,再炸油角角。壳是软黍面,馅儿是豆沙。炸好了就能吃,也能蒸软了放糖吃。
当然还有各种 零嘴 。炒落花生、炒瓜子家家都有,柿饼酒枣也会备着,核桃杏仁也能见着。那会儿卖的吃食不多,这些东西都得自家准备。一家子忙不过来,常常几家人一起忙乎。今天在你家炒落花生,明天在我家煮麻花,后天去她家蒸馍馍。年货多不多好不好,就要看主妇的能耐了。
山西人仔细,舍不得在吃上花钱。除夕这一天,吃的无非是包子饺子,好东西都要留到正月里待客用。我家托川籍姥姥的福,一直有吃 年夜饭 的惯例。每一年除夕,我妈都要整一桌年夜饭,少则七八个菜,多则十来个菜,那是我记忆里最丰盛的宴席。
说起来,这不是本地的习俗了。
好 穿 的
早些年,过年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夫妻俩,有上三四个娃娃,敬上两三个老人,再算上没结婚小姑子小叔子,一大家子总得有十好几口人。一人一双鞋,一人一身棉袄棉裤,还有套衣套裤罩衣罩裤,当家的女人真是难肠啊。一冬天手里都拿着鞋底子,得空就踏着缝纫机,除夕晚上还要忙着针线,才能确保一家老小里外全新。
后来有钱了,能买衣服了,过年的衣服更成了一件大事。一进腊月,集市就热闹了。各种年货、吃食和衣服,都等着人们领回家。当妈的领着一家人,看了这家看那家,试了这件试那件,总得大人娃娃都满意。
除夕晚上,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新衣服。新鞋子舍不得下地,摆在炕边上;新袜子舍不得打开,放在枕头下;新衣服看了一遍又一遍,仔仔细细盖在被子上。翻来覆去舍不得睡,就等着早上一声鞭炮响,连忙穿好了衣服到巷子里得瑟呀!
压岁钱
早在放寒假前,小伙伴们就打了赌,赌谁今年的压岁钱最多。
到了初一,从零点开始,鞭炮就响个不停,新的一年来到了。早上睁开眼睛,穿新衣戴新帽,哈着热气跑出门。
巷子里满是人,老老少少忙拜年。拜年就是磕头,正经八百的磕头。家家户户的正房里,都铺着一张席,搁几个垫子,给磕头的人备着。
爷爷奶奶家,叔叔伯伯家,一家家进,一家家跪。抬起头,大人们笑嘻嘻的,递过来或五毛或一块,那是崭新的压岁钱。
拿了钱,可劲儿花吧。一毛钱的奶油雪糕,两毛钱的冰糖葫芦,彩色气球和小手枪,想买啥就买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当然有那不花钱的,只凑热闹不花钱,留着开了学比高低。
走亲戚
那会儿交通不方便,亲戚们走动不容易。嫁到几十里外的姑娘,最盼的就是过年走亲戚,这可是一回大事情。
蒸也好煮也好,做也好买也好,都是为了款待亲戚们。早早地,一家子就开始算日子。正月十五以前,天天都能走亲戚。谁先走谁后走,都得仔细排好日子。
交通不方便,通讯也不方便啊,十里八村的也没个电话,这日子可怎么商量啊!逢集过节,碰到亲戚同村的,就托人家带个话,就等着过年见个面。
晚辈们好招待,长辈家要上门。我老姑的家在深山里,每年正月我爸都要去看他姑。那会儿没有车,只能套个牛车,或是骑个自行车。十几里的山路,要走一两个小时。等到了老姑家,第一件事就是拿掸子,鞋子上衣服上都是土啊。
难得见一面,见面就很亲。跟平时吃的比较起来, 待客的饭 相当隆重。
早上吃的,常是臊子面耳朵。白菜萝卜豆腐黄花菜切丁,加上海带粉条和肉丁,再加几勺肉汤,熬上一两个小时,臊子的味道满院飘香。煮好面耳朵,浇上热臊子,热腾腾香喷喷,一碗不够再来一碗。
下午则是吃馍,会有几样吃馍菜。常吃的,多是凉菜。有豆芽粉条,凉拌莲菜,凉拌黄花菜等。热菜就是火锅,老式的铜火锅。丸子打底一层,豆腐酥肉一层,海带粉条白菜一层,最上面铺一层白煮肉片。火锅中间有孔,里面添柴火,吃起来很是热闹。
去的时候,常常带几个馍馍,装几把麻花,拿一袋柿饼和酒枣,这就是给亲戚带的礼了,回的礼也大致如此。那会儿,一盒煮饼或是一包糖豆角,一瓶罐头或是一罐麦乳精,就是很阔气的礼了。
好玩的
村里的娃娃没玩具,可是有玩伴啊。
大人们忙过年,顾不上管娃娃,孩子们于是放了羊。过了小年,家里就有鞭炮了。拆一排鞭炮,揣在衣兜里,叫上几个小伙伴,找一块空地,看谁的炮最干亮。
进了正月,更好玩了。表兄妹们,堂兄妹们,亲戚的孩子,都聚在一起,瞎说胡闹放开了折腾。
自家村子里,大队门口支起高高的秋千架,哥哥姐姐们荡的人眼花缭乱。姑姑村子里,在排练节目。叔叔伯伯们踩着高跷,婶子嫂子们涂着红脸蛋,跟平时一点也不一样。
正月十五闹元宵,门前里后的结伴到县城看热闹,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放花炮,那是正月里最热闹的了。
等到正月二十三,献给灶王爷的枣山已经干透了。吃罢烤的又脆又酥的枣山,娃娃们一个个又被圈到学校里了。
送罢了灶王爷,这年才算过去了。
年味儿
过年,是一件隆重的事情。
这隆重,有着许多的仪式。磕头上香,贴对联剪窗花,接财神请门神,扫院子蒸枣山,要么费工要么费时,哪一样都含糊不得。
过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这开心,是对平常的补偿。吃不常吃的,穿不常穿的,用不常用的,做不常做的。一年之中,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能尽情吃喝,身心放松。
这许多仪式,给了人们郑重的记忆,那是难忘的年味儿;这不同寻常,给了人们别样的记忆,那是温暖的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