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园林的一代宗师,他被称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代文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不会画图却可以设计建造园林的大家。他是学界硕儒亦是中国现代园林学之父,以文行世,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从周先生讳郁文,号梓翁,字从周,取自论语“周坚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以字行世。生于杭州,祖籍绍兴。5岁入私塾,10岁进教会小学,21岁蕙兰中学毕业后入之江大学,修文史专业。自25岁先后辗转于杭州和上海任国文教员;后出于对我国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执着与自身修养,被聘请为圣约翰大学建筑学副教授;后又被聘为之江大学建筑学副教授;最终因高校院系调整,成为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

《说园》是陈从周先生在学术高峰时期的著作,也是被业界公认为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是自计成《园冶》之后我国的第一部系统的关于继承与弘扬传统造园方法和造园理论的书。全书分为五篇文章,分别是《说园》(本文为开篇文章,后以《开篇》称之)、《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这五篇文章为陈从周先生自1978-1982年耗五年时间完成。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先生在《开篇》的头一句就提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并在行文中提到了中国传统园林“是由建筑、山水、树木花草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是“以建筑为主体、以自然山水为范本建造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是“历史悠久富有内涵的”。明确中国园林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欣赏、修复、保存中国传统园林,并谈及继承与创新。

先生认为中国园林可以分为 造园、复园、品园 三个部分。

一、造园

造园的步骤有:主事立意、相地选址、设计构思、建筑施工、叠山理水、植物造景、装修陈设、题咏对联。

1.主事立意

“立意在先,有法无式”是造园之关键,指的是园主造园时要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有较高的学养,则造园立意新颖,境界高;反之,则利益粗浅,境界低。《说园四》中曾提到:“造园之学,主其事者须自出己见,以坚定之立意,出宛转之构思……”强调了主事立意的重要。

2.相地选址

相地选址最初是《园冶》中《相地》篇的重要理念,主要是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造园活动。《说园》指出,园有大园、小园、市园、郊园……不同类型,“郊园多野趣,宅园贵清新”,不同的园林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相地不仅考虑园林内部,还要考虑周围的环境,若能充分利用园林用地的本身优势,与园外风景相映成趣,则可称为相地高手。

3.设计构思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先生在《说园》中多次强调的设计原则。园林设计有法无式,要谛空灵,妙在含蓄。通过空间分隔、曲直相对来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同时,园林有动观静观之分,景物有俯仰之观。先生表示,大园多动观,小园多静观。动观如拙政园有变换的游线,步移景异,妙不可言;静观如网师园,宜坐宜留的建筑众多,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俯仰之观主要为园中景物和人的位置关系,由地形、空间分隔、引景泄景等不同的方式来营造。空间分隔意在使每个观赏点都有远景近景不同的层次;引景泄景则多利用漏窗给人形成不同的感受,通常来说,“大园宜泄”,“小园宜引”。

4.建筑施工

《说园》中提到,“建筑是园中主体”,“建筑物是造园的开路先锋”,有了建筑,而后筑池、布树石。由此可见建筑之重要。私家园林多造花厅,用以休憩待客,始终维持其东西南北平直方向;园中楼阁高耸,丰富天际;轩榭小巧,灵活多样,精致开敞;亭子形式多样,多作点景;廊与桥则分隔空间,连接建筑。建筑在园中扮演隔、引、点、对……不同的造景作用。

其中,大园宜多种不同建筑的使用,小园则少布建筑,灵活运用。同时在建筑布局时,还应注意体制和规格,不同尺度的建筑给人带来的空间感受也不同,要十分注意。

5.叠山理水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冶》中对造园山水格局的最高评价,《说园》中也说:“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叠山重要的是表现水乳交融的境界,在用石材料和技艺手法时都需注意,假山易简不易繁,有水旱之分,注重石形、石质、石纹、石理的差别,对应所造假山需求的效果进行营造,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布置水景需要用心推敲,水之灵动可以使园林富有生气,大园应水面辽阔平远,以岛、堤分隔,可以模仿自然中湖、河、池、溪、涧、瀑、潭等不同的水形态;小园水面应集中,避免划分,整体有宁静宽敞的感觉。

《说园五》中写道“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地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这也表现了不同的理水特色能带给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征。

6.植物造景

《说园》引用宋人郭熙的观点“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表现出植物造景在园林中虽然是辅助作用却不可或缺。园林中花木的选择应当可入画、求变化、重品德、利环保。其中,落叶树可见四季,常绿树能受严寒;小园应多落叶树,疏植以显通透;大园则宜多常绿树,密铺以显生机。

不同的园林植物造景上也应有自己的特色,植物赋予园林与众不同和别具一格的魅力,如拙政园之枫杨,网师园之古柏,留园之白皮松,怡园之松梅,沧浪亭之茗竹……不同的植物给园林带来不同特色,也赋予了园林个性。

7.装修陈设

《说园》开篇中提到,“园林装修同样强调因地制宜,敞口建筑重线条轮廓,玲珑出之,不用精细的挂落装修,因易损伤;家具以石凳、石桌、砖面桌之类,以古朴为主。”强调室内装修和陈设应根据建筑物华丽与素雅的格调不同;季节不同材质不同来进行设置,同时应以名人字画做装点,增加文化艺术氛围。

园林常有夜游,其中灯光设置的位置要配合园林的意境,照明灯宜隐,装饰灯宜显,通过灯光的安排设置令人夜游园林如入画境,而不是破坏园林氛围。

8.题咏对联

题咏是以题辞、匾额、对联、诗词、题记等多种形式来描写园林景物、抒发感情、评价园林。《说园》指出,题咏是赏景的说明书,让游人在阅读时产生联想,激发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感悟园林。在《开篇》中先生就提到,中国传统园林是有文化有历史的园林,题咏带来的诗情画意丰富了园林的意境和内涵,令人遐思,使得中国园林的审美不仅在时间空间上,更呈现出一种多维度感。

综合来看,中国传统园林造园可以总结为“立意在先,有法无式;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动静相间,虚实相济;空灵有序,小中见大。”它与一切艺术息息相通,富有同样的思想感情,是将诗情画意在实际景物中的具体实践。同时,园林应该人格化,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韵味,而非所有古典园林都如出一辙。

二、复园

复园即修园,是指整理修复前人造的旧园。“修旧如旧,修古如古”是先生坚持的复园基本原则。《说园》中将修复旧园分为三个部分:研究园史、制定方案、施工。

1.研究园史

研究园史不仅要求研究园林的历史,更要研究园主的历史,了解熟悉当时的生活状态;历代的碑刻题咏;文献中梳理变迁历程;实地勘探和走访,了解园林旧貌……由此来推敲园主的最初立意,在复园过程中不断与之契合。

2.制定方案

在研究清楚原主事的造园立意、旧园建造之年代、当时的造园技艺和材料的基础上,按照遗迹现状和前人设计进行揣摩每一个构筑,再进行修缮方案的制定。

3.施工

“以建筑居首,木作领先,水作为辅,大木完工方可整池、修山、立峰、再补树栽花,有时须穿插行之,最后铺路修墙,油漆匾额,一园乃成,唯待家具之布置矣。”这是《说园》中先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的,旧园修缮施工必按照程序进行。

如若复园对象为一般旧园而非名园,同时整体颓败,只剩残山剩水,则可以按今人的意图修改,但是这时活动的性质为“改园”而非“复园”了。改园较复园更难,且不可与复园同一概念,因而园林以复园为主,能不改则不改。

三、品园

品园即是赏园和评园,品园是造园的先决条件。《说园》认为,无论是复园还是评园,都必研究园史,熟悉当时的生活状态,再设身处地体味。

品园有几个标准,分别为:

1.“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2.诗情画意书卷气

3.各具风格各有个性

《说园》认为园林“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正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典范。游园如在自然之中游赏,具有天然的心性,更能达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乐趣。同时,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美学体验,运用通感品味园林,感受园林意境和诗画情景,运用想象和共鸣,是自己的体验更加深化。

“风格定始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必须成竹在胸也,才能因地制宜,借景有方,亦必循风格之特征巧妙用之。”这是《造园五》中提到的关于园林风格的言论,同时《说园》也评论苏州四大名园有“静观之网师园,动观之拙政园,苍古之沧浪亭,华瞻之留园”的特色。强调了园林应注重特色,各具个性。

四、《说园》对现代园林事业的相关启示

《说园》主要是讲述中国传统园林的著作,同时也对现代的风景园林建设有着指导作用。具体体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自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保护和利用

①重视自然风景区局部小气候的保持

②自然风景区宜建山居茶室,少宾馆餐厅

③游山旧道宜曲不宜直

④泉为山眼,工程建设须与风景规划配合

⑤树木保持地方特色和历史古韵

2.古典园林的整修、保护和管理

①古典园林修复必须修旧如旧,修古如古

②名胜古迹修复和保护注重古迹本身的修复

③管理者和造园者的历史文化水平要注意提高

对于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行文优美略为散漫,相较之下文学意味更浓,这使得专业人士在阅读时要明确先生的造园理念不是那么一目了然,需要进行多次阅读梳理进行归纳总结,但同时,这样的行文特征也让很多非专业人士在想要了解园林时不必被枯燥的学术理论所束缚,可以在其中深入地了解我国的传统造园,这也是先生“深入浅出”的写作技艺。《说园》内容丰富,综合评析了我国传统园林与文学、绘画、艺术、戏曲的关系,糅合“表现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的美学理念,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相通的地方互相转化,使得园林这样一种具有时空性的艺术品内容更为丰富,同时也更具有生命力。

先生是以 “匠人之技艺,大师之心性” 来进行园林工作的。既能纵观全局,又能把握细节的处理,在进行豫园修复的时候,先生找到了明代桥墩的遗迹,桥梁的复建就在原来桥墩的遗址上进行复建,这也正契合了先生对园林修复坚持的“复园如不以原来的面貌修复,又有什么修复的意义”的复园理念。“用大师的心态和匠人的技艺做设计”,这也正是作为风景园林学子最为需要的,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日渐浮躁,眼高手低和浮夸的风气盛行,很多设计者都说的比做的好,这样的风气在学校也日渐严重。对待设计和研究,都应当要沉静下来,愿意花时间花精力,从细节入手,不断简化,去除满足虚荣的多余的东西,找到最根本的东西,才能设计出有质量的作品,做出有质量的学术研究。正如园林是精力在时间中沉淀出的精品一样,现代的设计和研究也应该经受时间和心血的打磨,经得住考验,才能显示出它的成就和光芒。

先生一生著作众多,在其中,和造园最为相关、影响也最为重大的三部著作分别是《苏州园林》、《说园》和《中国名园》,三部著作分别是先生学术研究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说园》是先生的集大成之作,而《中国名园》则被认为是先生的最高成就,如若能将两本著作对比研究,看看先生造园理念的演进和比较,应当能受益匪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