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被母亲纠正错误是什么心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其实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也经常会退行成一个孩子,做些孩子气的事。所以理解孩子,就试着设身处地想想就好,换了我,也不喜欢被纠正错误。自尊心,大人有,孩子也有。

知道他是什么心理,对您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远比答案本身重要。

孩子可能不是不喜欢错误被纠正,可能是你纠正错误的方式他不喜欢。没人愿意犯错,特别是对于孩子而言,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很多时候会在孩子处理方式正确时予以奖励。这对孩子是很大的诱惑。孩子犯错不喜欢被母亲纠正时,可能出现的原因有:

1、母亲太过严厉苛刻,丝毫不顾及孩子内心的感受和为什么做错的原因,只注重孩子做错的结果;

2、太过说教或对孩子大吼大叫。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纠正”“改善”呢?

1、孩子犯错时,家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避免因情绪激动而让孩子受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

2、孩子处于发育成长期,思维方式和想法并不成熟,犯错是正常现象,父母在孩子出错时要及时引导孩子如何正确解决和今后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避免简单、粗暴的强制要孩子改正,而不讲明缘由,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感和抵抗情绪;

3、很少有孩子会故意犯错来找骂,大多错误都是无心之过,在认识到自己犯错时,孩子本身情绪就会很低落,家长此时如何过分责骂孩子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不利于孩子的是 健康 成长;

4、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并解决,避免孩子养成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习惯,借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第一:孩子不喜欢,要搞清楚是不喜欢被纠正错误,还是不喜欢母亲的态度。

第二:可能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对,也许在孩子的价值观里,他(她)的做法并没有错。这个时候需要母亲耐心的给孩子陪伴与支持。

第三: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或许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只是不希望母亲来说自己。

孩子自尊水平低,极度自卑!

缺少肯定和激励!

可能是母亲打击否定过多!

孩子不喜欢母亲的说教!母亲的文化学历不高!所以孩子才会不听母亲的说教!有点道理!因为父母只有不断的学习给予孩子爱和孩子交朋友!孩子才会听你的叨叨和念念!有时候孩子的道理也跟对呀!我们大人还是要不断在各个方面的提高自己!才有说服力

你喜欢被人说你错了吗?

喜欢别人不但说你错了,还教你用她的方式去做吗?

纠正你的人,她就一定是对的吗?

而你就一定做错了吗?

因为对错就意味着批判,意味着伤害!谁都不希望被否定;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肯定和接纳。

另外,当你在评判孩子对错的时候,是否有区分行为和本质?

比分说,行为不好,不代表孩子本身不好!

如果直接批评为孩子的本身不好,即时你的内心并没有这样想,可是你的眼神和态度会让孩子收到这份负面能量,从而使其觉得自己就是不好的!

因此,不管是对孩子,即时是对待其他人,你也很难做到不评判。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放下评判与观点,将会减少伤害。

你可以引导孩子,区分行为与结果的联系性和预见性!

告诉他,每个行为和选择都会有相应的结果,让他自己作出选择的同时,并让他体会选择和行为背后的结论和成果,教会孩子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负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的程度和后果都不一样,人要有同理心。

犯错后第一反应就是后悔和自责,这个时候再去说孩子,她一定是会厌烦的,纠正的过程也会捎带批评的。

每次错误都去批评孩子,这就是唠叨和管制,后果就是孩子不喜欢和叛逆,严重就会影响自尊心,慢慢变得不自信。

1-3岁的孩子需要引导,3-7岁的孩子需要家人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胜过一切,8-12岁的孩子需要给她些空间,让她 探索 和犯错,她才能成长,13岁以上,就把嘴闭上吧,说什么可能都没用。

放平心态,正常人都不会在一件事上一错再错的,最主要还是多看看书,说话也是门艺术,尤其跟孩子,真正做到只纠正不批评的家长太少了。

孩子犯错后,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要让你抱抱安慰他,可以抱着他,轻拍他的背部。

保持与孩子平等的姿势,不要挖苦讽刺!告诉孩子自己,有时候自己也会犯错。没什么大不了的,帮孩子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就好。

孩子不喜欢父母纠正错误我认为是自尊心在作祟!

我是@安心 育儿 育己 ,孩子不喜欢被母亲纠正错误是什么心理呢?

一、《选择原理》中说:人的基因里就存在对于乐趣的追求,乐趣就是对于学习的一种奖励。

1:我们小时候做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一种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从而得到满足。

如果这时家人过多干涉,并多以教导的名义,会让我们很不高兴,并让我们失去学习的乐趣。

但因为年龄小,我们没有更多的反抗方式,但长大后就会通过生气、厌恶等情绪,来反抗家人对于你学习乐趣的剥夺。

2:其实追求乐趣是每个人的天性,希望自己在做家人的时候,能够明白这一点,在指导和尊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也要让家人懂得你有你的主见,他们的只能是建议,坚持并且做好自己。

3:类似于叛逆心理,可能跟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家人从小就管着你,希望你能成为她们希望的样子。

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管着的你,在这期间尤其以母亲管的又是最多的,所以在心底就本能的排斥着被母亲纠正自己的错误。

二、家人不能因为要维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从不承认自己也有错误

1:一个朋友说有天她和母亲聊天,因为意见相左,母亲有点火气大。

过后,母亲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主动反思,并给她道了歉。

作为一个母亲,能推心置腹,放下身段,主动跟孩子道歉、说对不起,这样的举动,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一个勇于承认错误、 探索 新的谈话起点的母亲,远比固执、专横的母亲要可爱得多。一个能知错就改的母亲,才更真实,更可敬。

2:有同学说她的母亲当着老师和医生的面,郑重地对孩子说:

“闺女,这事怪妈妈,对不起,妈妈没重视你的感受。”

简单却真诚的几句话,让那个受了伤,正准备和母亲对着干到底的孩子,立刻就软了下来,当时就一边哭还一边宽慰妈妈:“没事的妈妈,我知道你也是为我好。”

3: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天下也没有孩子愿意真心记恨家人。

家人做了错事,一声“对不起”,轻易就能解开了孩子心底的疙瘩,让孩子对自己释怀,也会更加敬重那个知错就改的家人,尤其是母亲。

而母亲对孩子的道歉,既是对自己言行的反省,也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孩子们在乎的,不过是道歉背后,家人心中的那把公平秤。当家人心中有杆公平秤,也愿意把这杆秤用在亲子关系上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和平等对待。

这样的家人或母亲,可亲、可爱,也会日后的相处中,赢得孩子更多的敬重和信任。

作为母亲承认错误,并不是全盘否认自己,而是真心接纳自己的不足,调整状态,争取做到最好。

4:正确的道歉,是家人反思自己的态度+剖析自己不妥的言行+对以后的做法加以保证。

比如:“对不起,妈妈今天对你态度不好,我不该对你大吼大叫,以后妈妈一定会多多考虑你的感受。”

直面事件本身,剖析自己错误的出发点或情绪发泄点,这样的道歉,才会被孩子真正感知到。

其实,孩子们要的,只是家人的一个态度而已。

而每位家人,无论是和蔼可亲型还是严肃威严型,都应该懂得——

给孩子道歉,不丢人。

生活完美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犯错误,即使是晋升为父母,我们也会犯错。

就像我们常常告诉孩子的那句话:“错了不要紧,只要你改正。”

每个父母,也应该在心里谨记一句话:

作为父母,犯错不要紧,我们要学会向孩子道歉。

三、李玫瑾教授说:“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孩子犯错,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孩子需要理解与共情。

批判和打骂不仅起不到管教的作用,还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摧残,轻则导致孩子愤恨、报复、反叛甚至抑郁,重则会导致孩子走向极端。

孩子犯错,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而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

孩子犯错是永远不可避免的,当孩子犯错时不是一味的惩罚和打骂才能收获效果。

很多时候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无声的拥抱反而比暴力更能起到管教的作用。

1:一位 姐姐分享了自己儿子也有过类似事件,但她的处理方式值得借鉴和称赞。

姐姐的儿子曾经也是一个不省心的男孩,初中的时候多次被老师请到学校,以至于接到老师的电话就紧张。

但她也并没有因为这些指责打骂过孩子。

孩子高一时,姐姐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孩子在学校伪造走读生出入证,在放学时多次混出学校,今天被抓获,要求家长务必到校配合处理。

那时姐姐在外地,她向老师说明情况,并且马上出发。当姐姐火急火燎的赶到学校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她小心翼翼的向老师询问孩子怎么样了,当老师告知孩子在外面罚站时,她才放心。

到老师办公室后,被告知处罚结果是,停课3天,记过处分。姐姐坦然接受了,向老师道歉后领着孩子回家。

在回家的路上姐姐把提前为儿子打包好的饭菜递给他,其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儿子在家的3天时间里,姐姐绝口不提这件事。

第四天送孩子去学校,进了校门才问儿子说:“你是怎么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

儿子莞尔一笑,然后把这件事从头到尾和妈妈说了一遍,原来孩子出校的原因不过是想出去走走,有时候买杯饮料喝喝,并没有做坏事。

姐姐对孩子说:“何苦呢,一个人的档案是陪伴终身的,要珍惜自己的荣誉。”

顺便还告诉儿子那晚自己从外地赶回学校的情况:“妈妈眼睛不好,心里又急,晚上开车上高速,万一岀点事,你日子怎么过。”

从那以后,儿子再也没有给她添过乱。

2: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孩子犯错后内心也是极度恐慌的,如果父母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建立共情。

那么当孩子感受到爱和接纳时,就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也就更容易处理和纠正孩子的错误了。

3:改变暴力方式与孩子建立共情。

《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指出:共情,即,我深深地触碰到了你的感受,进入到了你的世界,感你所感,想你所想。

孩子犯错时,共情的父母会理解孩子的感受,考虑孩子的想法以及情绪的波动。

当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理解时,才会坦诚的面对错误,这样家长才更有利于化解和纠正孩子的错误。

4:那么,孩子犯错时,究竟怎样才能与孩子建立共情呢?

首先,不急于做判定先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

孩子犯错,父母理应教育。但在管教之前,请父母先竖好耳朵,允许孩子说清楚事情的原委。或许很多事情并不是大人们看到的那样。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只有在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确认孩子的感受后,才能对孩子下定论。

毕竟孩子犯错的时,最需要的是被倾听和被接纳,而不是先批判和指责。

其次,尊重孩子给孩子留足面子。

《少年说》中有一期,一个高中女孩控诉自己的母亲教育自己时,根本不分场合。

在外面脾气说上来就上来,自己骂爽了还要倒打女儿一耙,质问女儿你怎么这么吵?

妈妈在台下质问道:“在外面是妈妈的面子重要,还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台下的同学们整齐的回答到:“都重要。”

同学们的回答妈妈并没有反思,反而在台下一直揭孩子的短。

大人想当然的认为孩子没有面子,其实不然。

四、作家桐华说:“孩子比大人还要爱面子,因为孩子的世界很小,所以所有的小事都不小。”

1:尊重是教导孩子的前提,也是建立共情的基本要求。

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当众打骂管教孩子,要给孩子留足面子,还要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感受。

前两天看到这样一则分享:

一位医生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表扬孩子,真用功。

没想到坐在一旁的母亲脱口而出:“用功,假用功。”言语里透着鄙夷和讽刺。

医生急的跳脚,“又说了又说了...”

孩子已经生病了,父母依然改不掉讥讽的语气,医生好不容易为孩子修补好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一句话又打回原形。

很多家长共情能力弱是因为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父母不应把自己主观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懂得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切身的理解孩子的感受。

2:《艺术与生活》中指出:“如果我们了解别人也像了解自己一样,那么对最可谴责的行为,我们也会感到应该宽容。”

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而且自杀率最高的是众人认为最应该幸福快乐的年龄——中小学生。

其中12岁自杀者占40.3%,其次是14岁、11岁、13岁的孩子。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当那么多鲜活年轻的生命悲愤离开时,父母应该警醒。

3:但孩子们的呐喊和绝望并没有唤起家长的“同理心”反而是对他们自杀的行为的不屑和指责:

“太玻璃心了,妈妈都是为他好。”

“现在的小孩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

残缺的同理心正是把孩子推向绝望的推手。

当孩子遇到问题,家人应该了解孩子背后行为,然后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孩子犯错,家人如果能与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理解、爱与接纳,那么他们就不会焦虑和恐惧,更不会走极端。

五、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母亲在一起的时间最久,相比较母亲在生活中最看重你,自然管教的也最多,在日积月累下,就导致了不愿意被母亲纠正错误的自然心态。

母亲最需要做的就是用温和的语气去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去纠正自己的错误。那么如何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批评呢?

1)适当的表扬和有度的批评互相结合

孩子做错了事,也许只是事情的某一个环节没有做对。这并不意味家长能够全盘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只是孩子在某个点没有做好,我们只需要陪伴孩子分析原因和给出参考的意见,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就可以了。

通过先肯定再找出问题的方式,孩子能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批评和建议,减少他们对建议的抵触心理。孩子也会明白,做好了有表扬和赞美,有错误就会有纠正和批评,这个事情很常见。

2)纠正的前提:尊重孩子

我们在纠正和批评孩子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千万不要对孩子“翻旧账”和取笑孩子,在公共场合要注意对孩子的言行。

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会反思自己之前犯得错误。因为很多家长都爱把现在发生的问题和以前发生的问题放在一起“算总账”,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身上的问题,反而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感觉到被冒犯,更容易引起他们对批评的抵触心态。

3)利用肢体接触安抚孩子

当批评孩子后,家长应蹲下来和孩子的视线处于一个水平上。握着孩子的双手,语气坚定的告诉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产生的后果。通过肢体接触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我们的意见。

千万不要借着教育孩子成为发泄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对教育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让你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差。

还有:当我们纠正孩子错误的时候,要明白一点,要制止孩子很容易,但是想要孩子“心服口服”就要多费点心思了。

毕竟,既要在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才不会产生抵触逆反的心理,也有利于孩子纠正认识自身的问题,也愿意接受父母给的建议。

同时,被批评后的孩子的情绪肯定是不会太好,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孩子反思的同时,陪伴在孩子的身边。

这样他们会觉得批评只是帮助他们认识错误的手段,并不是惩罚的方式。

家长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会觉得有安全感,情绪也就不容易崩溃了,自然而然更容易想到如何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也会虚心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和意见,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利,以后步入 社会 ,内心强大的承受能力也会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