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作文 800字左右 记叙文

退一步的勇气 2.最合适的位置 3.最珍贵的礼物 4.____真不容易
4篇 100悬赏 无满意答案 直接开 小号采纳 脑残勿扰

第1个回答  2013-07-27
1一次默默的放弃,放弃一个心仪却无缘份的朋友;放弃某种投入却无法收获的感情;放弃某种心灵的渴望;放弃某种思想。这时就会生出一种伤感,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自己去重新开始,在新的时空内将音乐重听一遍,将故事再说一遍!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告别与放弃,它富有超脱精神,因而伤感得美丽!

曾经有种感觉,想让它成为永远。过了许多年,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然后才懂: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我们所拥有的, 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

世间有太多的美好的事物。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我们一直在苦苦的向往与追求。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其实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往往要在经历许多年后才会明白,甚至穷尽一生也不知所终!而对已经拥有的美好,我们又因为常常得而复失的经历,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人生本是不快乐的!

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对万事万物,我们其实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如果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

我不是因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却是因为你而更加眷恋这个世界!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会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激,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我会默默地走开,却仍然不会失掉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感激。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上帝所创造的一首诗!“生命给了我们无尽的悲哀,也给了我们永远的答案。”

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关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

我们像往常一样向生活的深处走去,我们像往常一样在逐步放弃,又逐步坚定!

有一种感觉总在失眠时,才承认是“相思”;

有一种缘分总在梦醒后,才相信是“永恒”;

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时,才看见是“眷恋”;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有一把伞撑了很久,雨停了也不肯收;

有一束花闻了许久,枯萎了也不肯丢;

执着,是不悟。

但,我认为生命中总有一些值得坚持的事,总有一些值得等待的人,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付出,并因此而快乐幸福。

喜欢这样的坚持,有时即使会痛,我会痛并快乐着。

然而,世事变化让我开始学着小心分辨有所坚持和一味坚持的区别。

记得有人告诉过我一句话:我挽留,表示我珍惜。这是有所坚持。

当全心全意地付出之后、当默默地坚持与等待之后、当应有的宽容与忍耐之后,想挽留的仍然会走,再坚持就是一味坚持。

在爱情中,坚持就是以真心换真情。倘若什么都换不回来,坚持就是守住自己。

留下,不代表还爱;离开,不代表不爱。得到,未必是幸;失去,也未必是不幸。

只要,一段感情之后,我们仍然相信爱,仍然可以去爱,仍然爱自己。

爱自己的人,会不断地追求完善,会对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负责。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去爱别人,才值得被爱。

但是,没有自律地爱自己是危险的,很容易变成自私。

“火光燃亮的时候,时间停止,我们是自由的,可以说平时不敢说的话,做平时不敢做的事;火光熄灭,一切就象没有发生过,时间继续。”当苏菲.玛索在<心火>里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相信她在跳动的火光中,摆脱了世俗的束缚,燃亮了爱的信念。坎坷的爱情是容易惊世骇俗,但那样的爱需要更多的勇气。

如果不能勇敢地爱,就勇敢地离开;如果不能宽容,就大胆地去恨。

恨不是不爱,冷漠才是不爱。

爱,好象很酸的字眼,我视她为一切美好的正直的善良的可爱的情感的统称。

因为她太可爱,往往成为幌子,背后隐藏着贪欲和占有。。。。。。

别让爱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

总之,敢为爱坚持为爱付出勇气的人,一定会得到该有的幸福!

手握得太紧,反而什么也得不到~~~
不管怎样决定,都不要回头反悔,如果下定决心要放弃,是要勇气。注定会伤心和不习惯很久,要作好准备,但只要放下,不再去想,后面的路,也许会更宽,不管放弃的是人还是物,都要让自已相信,缺少了那一样,你会得到更多。世间的事,本没有对错。放弃,总会不舍,如果有充分说服自己的理由,如果觉得放弃对人对已都没有损失,就不必留恋,生活,总是要前行,与其驻足不行,不如勇敢放手,去寻找新的生活2屈原自投汨罗江,一代文豪自此灰飞烟灭,是因为在腐败的楚国宫廷没有赢得应有的位置;李白行走江湖,游历山水,与朝露斜晖为伴,以麻布黄卷为友,也是因为争权夺势的朝廷没留下他的位置;蒲松龄厌倦官场,隐居山野,一本《聊斋志异》映出了一些人的狰狞面孔,也是因为在浮浮沉沉的前半生没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是,鲁迅弃医从文,拾起文笔作利匕,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位置;史铁生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篇《我与地坛》使千万人声泪俱下,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找到了位置;华颜钧流落街头,双目失明,以卖艺为生,但他为自己赢得了位置,于是,便赢得了生命……
有些人位置很“低”,但心很好,像李素丽,照样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有些人位置很“高”,但心不正,像成克杰,最终还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快快乐乐生活下去!3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妈妈的礼物》的短文,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短文写的是一位老人以关心的口气、生动的语言,告诉从小失去妈妈的孩子,“你妈妈已经给了你最珍贵的礼物——一个美好的世界。”从而开启了孩子的心灵,化解了孩子的哀伤,让孩子脸上露出了笑容。老人的话很有感染力,也很有说服力。

  我在读短文的时候,心绪随着文章的展开而跌宕起伏。

  我同情文中孩子,在他出世的那一天,妈妈就离开了人世,他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失去妈妈的滋味是很痛苦的。我理解文中的孩子,当他看到别人可以从妈妈那儿得到礼物,但是自己不能得到妈妈的礼物,那种伤心的心情。我真的想不出用什么语言去安慰这位孩子,老人的话打动了孩子的心,我也得到了启迪。

  在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一幕幕场景,在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有不少学校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死亡学生有很多很多,他们都还小,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的幸福就在灾难中死去了,还有的瞬间成了孤儿,和和文中的孩子一样,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妈妈、失去了欢笑。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妈妈,她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倒塌的楼板,保护了她幼小的婴儿的安全,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在手机上留下了这样一条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记住,妈妈爱你。”我想当这个小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也会有文中孩子一样的心灵感受,渴望妈妈的爱、妈妈的礼物。到了那个时候,我就可以用文中老人的话跟他说,你虽然失去了妈妈,但是她在那样艰苦的时刻,给了一个完全的你,让你可以去充分地享受这美好的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妈妈伟大的爱将是你最珍贵的礼物,如影随形,伴随你一生。

  是呀!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总是阳光灿烂,有时也会有暴风骤雨,但是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总会有彩虹。我知道妈妈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是整个世界,我们应该用妈妈给的一颗充满热血的心,去珍惜生活、去热爱这个世界;用妈妈给的一对灵敏的耳朵去倾听世界;用妈妈给的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赏世界;用妈妈给的一双健壮的腿去环游世界;用妈妈给的一双灵巧的手去触摸世界。我们更应该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更加充满爱的世界,一个更加阳光灿烂的世界,作为我们回赠给妈妈的一份厚礼!
4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人们常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课自然也应是鲜活的,自然应以其独特的“生猛海鲜”、“酸甜苦辣”投合各人的口味,成为众多课程套餐中最受人喜爱的大餐之一。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今天,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语文课,大多成了失水的苹果、风干的凤梨,就是走过千年而不老的玉环、飞燕,也成了干尸———木乃伊。对此,学生颇为不满,社会多有微词,教师自己也很无奈,语文课失却了她应有的亲和力,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著名教育专家吕湘学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小学到中学,有2700多个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言,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语文课上。尽管如此,大多数学生还不能过关,岂非咄咄怪事?”的确,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去一直沿袭着抄、写、背和程式化的分析解说等传统模式,死记硬背成了学好语文的“不二法宝”。学生对语文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语文,连书都看不懂,有的大学生连写一封家信都错别字连篇。
  如此尴尬的语文教学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怎么啦?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语文的字、词、句等工具性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如果忽视了人文教育,而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是没有意义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个性,形成人格。这不仅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首位,而且把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和形成健全人格作为最终目的,突出了人文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意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只注重语文的表面的、工具性的机械性的学习,而不注意道德、思想等人文精神的灌输与熏陶,存在着诸多急功近利式的弊端:
  一、紧跟高考指挥棒,买椟还珠,因小失大。近年来最为时兴的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比如对文学、文化常识和标点符号的考查,前几年高考《考试说明》不作要求,于是干脆不教,结果导致学生出现了知识面上的断层与空白:不会用标点符号,不仅是不懂得希腊、罗马,连自己的老祖宗也对不住——全都记不得,缺少起码的文化底蕴。再如对诗词名句的考查,本来也绝不仅仅是要求寻章摘句式地背一点目录式的东西,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语文的知识面、阅读面,变语文学习“小舞台”为语文学习“大舞台”。可是,受中高考有关古诗词背诵考题题型的影响,近几年竟出现了摘画所谓重点句段的怪现象。这种怎样考就怎样教的做法,无异于“买椟还珠”,最终吃亏的还是学生。
  二、过分重视语文文字的工具性训练,忽视了思想性及人文教育。目前,语文教育在纠正了“政治课”的偏向后又一边倒地倒向了“工具性”。因而语文教师普遍对知识——当然是与高考有关的,或者说是高考要考的——的传授较为重视,却往往忽略了汉语的人文性,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重知识的传授,轻语感的培养。对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往往不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品味、揣摩语言材料,而是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通常的做法是:教师依据教参或其他参考资料,从文中截取若干所谓知识点密集的段落,然后仿照中考或高考的模式依样画葫芦,出几个题目,再让学生沿着自己画的路径去走一遍,去寻找所谓的标准答案。
  三、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掩盖了作品的丰富内涵。人们常说,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形象说明了语文内涵的丰富与灵动。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也有了所谓统一的“标准答案”。譬如词语解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内涵丰富,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谁也无法明确其含义,标准从何说起?再者,一句诗、一首词、一篇文章,难道就只能有一种理解?难道只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致才可以?那么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又从何体现呢?
  四、以考代教,大搞题海战术,狂轰滥炸,“劳生伤财”。有的老师训练学生,大有“宁可枉做一千,不可错过一题”之势。习题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试卷也是越出越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哈达卷”。语文是一种语言艺术,需要的是体会品味、感悟咀嚼,仅靠做题恐怕是做不出语感的,也做不出良好的语文素质。古人说得好:“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之处细思量。”可见涵咏品味与思考咀嚼的重要。
  五、只重形式,追求试题的“新”、“巧”、“难”,语文课变成了应试的“练兵场”。目前的语文教学,几乎是一切为了考试和为了考试的一切。既要考试,必然就要围着高考转。你怎么考,我就怎么练。于是,形式上照搬高考试题,粗制滥造,机械模仿,搅得周天寒彻,俨然得了高考“三味”,其实也只是东施效颦。而对《考试说明》的深钻细研,条分缕析,又常常会偏向另一误区,即追求试题的“新”、“巧”、“难”,致使学生步入蜗角不能自救,使一个个灵动活泼、充满朝气与生机的生命个体都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失去了应有的思想与活力。
  六、不能与时俱进,以所谓的个人风格掩饰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形式单一。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必然导致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目前,虽然绝大部分学校花了大力气配置了比较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但是真正派上用场的却不多,大部分设施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许多教师仍自得于“一支粉笔打天下”,让多媒体真正走进课堂、走近学生的道路还很漫长。
  凡此种种,虽不至于像有些人说的“误尽天下苍生”,但若不尽快跳将出去,摆脱其束缚,语文课,也就永远只能如学生们所感叹的那样:语文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亲,请采纳!追问

记叙文800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