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观察标准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8-12
教育观察法,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观察法,虽然都以有目的地观察自然情境为特征,但在具体操作、适应的情境和场所以及资料的积累与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明确其类型,对选择科学的观察形式,保证研究成果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1.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方式,教育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凭借人的感官,由观察人员到现场对观察对象进行直接感知,获得研究材料的一种方法。其材料具有直观、具体、鲜明等特点。

间接观察法是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或其他技术手段为中介进行观察,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这种类型的观察扩展了观察的深度和广度。如利用图书馆资料的正常磨损程度,可以分析哪些书受学生欢迎;利用图书馆借书单的积累测量,可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间接获得学生阅读兴趣、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材料。

2.非实验室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据观察的情景特征,教育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法和非实验室观察法。

非实验室观察法是在实验室之外的其他自然情景中进行观察、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所有对非控制条件的情景的观察。如在校园、课堂、劳动场所对出于自然状态下的学生的观察等。这种方法能收集到观察对象客观真实的外部行为的材料。

实验室观察法是在实验室中,在控制有关变量的情况下进行观察、获得材料的一种方法。在实验条件下,影响被试的有关条件受到控制,被试的言行等方面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也需经观察而被实验者感知到。实验室观察法服从于实验法的特点和要求,广义上属于教育实验法的范畴,但也可视为教育观察法的一种类型。

2.参与性观察法与非参与性观察法

这是按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来分的。

如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中,研究者以活动成员的身份亲自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教师期望与师生交互作用,观察师生关系、学生伙伴关系及班级文化等现象没,这一类属参与观察法。研究者直接参与参加到所观察对象的群体和活动当中去,不暴露真正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的研究观察。其好处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但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非参与性观察法是观察者不参与观察对象的活动,而以局外人的身份,采取公开或秘密方式进行观察,获得研究材料的一种方法。这种观察法获得的材料一般比较客观,但难以获得深层次的材料。

3.结构式观察法与非结构式观察法

根据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特征,教育观察法可分为结构式观察法和非结构式观察法。

结构式观察法是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步骤的可控性观察。这种方法观察过程组织严密,获得的材料研究价值高,一般用于描述性研究和实验研究中的资料搜集。

非结构式观察法是对观察目的、范围没有明确限定,观察内容与观察步骤也不预先设定的一种非控制性观察。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对集体行为以及偶发事件的研究或探索性研究,获取的材料一般也不很系统、完整。

教育观察法的上述各种类型,各有其特征适用条件、优势和局限性,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具有特定的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交叉的关系。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综合观察,根据具体情况将几种有关的观察方法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观察材料。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观察法都会存在一定误差。这种误差的原因,固然有主观上的思想因素、知识因素、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同时,也有客观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

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教育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的方法。通过切实的观察,我们还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措施是否得当,在学生身上引起了哪些变化等。教育观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本章我们将从其特点、适用范围、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这种方法。

六、教育观察法的实施

1.运用教育观察法的基本步骤

教育观察法的实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特征的观察、分析、研究过程,在非结构式观察法中也体现着这些特征。对于这一过程的构成,尚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教育观察法的实施主要包括教育观察的设计、教育观察的实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等几个环节。

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的具体工作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观察对象;

(2)明确观察的手段和方法,制订观察计划;

(3)组织力量,实施观察活动;

(4)对观察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5)撰写与修改观察报告,提出新的论点和理论。

2.教育观察法的实施

a)获准进入

这是进行观察的重要一步。在这个环节上,观察人员一般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持有有效证明,并获得进入现场的准许。一般应有课题研究的证明材料或其他有效的证明文件,使现场组织者相信观察人员的合法身份和合理的研究目的,并愿意配合,避免拒绝或不合作现象的出现。对有些在开放性现场进行的观察,可能不需要经过现场组织者的准许,但最好找一个中间联系人,一方面可对进入现场观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便利,另一方面可提供观察对象的有关信息。二是要了解观察对象的有关背景材料,在观察之前便对观察对象的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三是与观察对象建立友善关系,使他们既消除陌生感和作为被观察者的紧张感,又愿意主动配合,为观察人员提供必要的真实的材料。

此外,观察人员还应对所用观察和记录的辅助工具(如录音、录象设备等)的功能及配置做好检查,保证观察的顺利进行。

b) 实施观察

实施观察是教育观察法的核心环节,观察的质量对课题研究的质量甚至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保证观察质量是实施观察的中心。

观察过程中,除遵循观察的基本原则之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尽量按计划进行观察。观察计划是对观察过程的规划,在执行过程中,一般不宜随意调整。当然,如果条件变化较大或执行过程中发现了计划的偏差,应及时进行调整。

(2)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观察人员的位置应选在既能很好地观察到整个现场,又不引起观察对象的注意,尤其是不能让观察对象感到处于被观察的状态的地方,以保证搜集到的材料真实可靠。

(3)采取适当的观察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单向透视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观察时,观察人员应注意服饰、身份等引起观察对象注意的因素。一般在正式进行观察之前,可采取增加出现频率的方法减弱对观察对象的吸引力,使其对观察人员的存在感到习以为常。观察人员的服饰不要引人注目,也不要在特别引人注意的位置进行记录,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观察过程中,当采用现代化仪器设备作为辅助工具时,应尽量避免对观察现场和观察对象的干扰,以面影响现场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观察对象的正常表现。有条件的话,尽量隐蔽地进行观察。

(4)对对象的观察应反复进行。作为研究依据的观察不应该是一次性的。事实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科学结论的形成,往往是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观察法进行研究,不能企图利用偶然观察到的现象或一次性的观察,就得出结论。

(5)选择恰当的途径和方法。适宜的观察途径和科学的观察方式,是影响观察效果的重要因素。观察一般有以下途径:①听课。可对课堂教学及其有关课题进行研究。如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情景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等问题。2② 列席学校会议。可对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师的科研状况和义务水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如参加校长办公会议、校务会议、教师备课会等等。③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可对学生的有关素质发展状况、纪律观念、协作精神等多种问题进行研究,如参加学校的课外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④参观。可对学校办学状况、教育的区域发展状况、校园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如参观学校、了解地方教育情况等。⑤参加集会。如参加校外教育结构组织的大型活动、各种教育成果的展示会等,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⑥通过日常生活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对有关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如对学生校外非正式群体、学生校外学习状况等问题,可通过对其日常生活的观察进行研究。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育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的需要灵活选用。在观察研究中,确定观察的具体方式方法,一般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课题研究的目的影响观察方法的选择。如观察研究的目的是在控制某些条件下研究对象的反应状况,就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观察,并且应尽量放置单向透视屏。如研究的目的是揭示较长时间内研究对象的成长或活动状况,则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观察。

其次,观察现场的环境条件对观察方法的选择具有一定影响。一般在时间、空间比较集中的现场情况下,宜采取直接观察的方法。如果现场空间较大,可分多个观察小组或借助摄录像设备作为辅助手段。如果现场不易控制,则可采取间接观察的方法。

另外,观察人员的数量、运用辅助观察手段的能力等,也对选用观察方法产生一定影响。

c)材料的记录

记录是观察的关键。观察得来的材料如果没有真实、全面的记录,那么,无论观察组织得多么周密都是徒劳的。了解记录的类型,掌握科学的记录方法,是搞好记录的重要保证。

i.记录的类型。

观察记录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现场笔记和观察卡片。现场笔记是观察人员对现场观察的材料所做的描述性记录,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对教育现象的概括描述。一般应进行现场即时记录。有些情况下难以进行即时记录,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立即补上,一面遗忘。记录过程中,可根据需要把一些教育观察分别确定为不同的符号,以加快记录速度,但符号要简单,数量也不宜过多。第二,对某些现象、材料的分析意见和初步推论。第三,个人的初步印象和感觉。第四,下一步应予搜集的材料和信息。

观察卡片是根据研究目的的事先编制的较为规范的记录工具。观察卡片的设计应科学准确、便于记录。观察卡片的设计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数字记录,既用数字代表观察中可能出现的字;二是符号记录,将观察对象分类设计成不同的等级、项目,出现某一现象时,即在相应位置标上对应的符号。不论采取那种设计形式,在记录前应首先统一记录标准,使不同人员的观察标准尽量趋于统一。

ii.记录的方法。

观察记录的方法受观察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常用的记录方法有如下三种:第一,评定等级法。将观察对象对某一现象的态度按等级予以记录。如对某一事物的出现可表现为喜欢、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不喜欢,对某一活动的参与可表现为很积极、较积极、一般、不积极等等。等级的划分要科学合理。记录时,一般由观察人员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用简单的符号予以标记。第二,呈现频率法。观察人员将某一现象出现的频率予以记录。如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违法纪律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况。通常将观察的项目预先列出并编制成表,观察人员在表示某中行为出现的相应位置作出符号标记即可。第三,连续记录法。对现场观察的情况进行连续记录。可用摄(录)机、录音机等辅助工具进行记录。

5.材料的整理与分析

对观察记录的原始资料研究应予以认真整理、妥善保存。由于观察所得的材料往往内容较庞杂、分散,因而较其他研究方法得来的材料更难于整理。

观察记录材料的整理首先应做到及时,即及时补齐,避免日久遗忘。其次,分类归档。将材料按标准进行分类,整理保存。观察材料的分类归档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不同的类别,把材料按类别整理保存;二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整理归档。

观察材料整理的过程,也是研究者进行思考、分析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对材料的重点、非重点、本质、非本质的价值判断和取舍,是形成研究报告的基础。

6.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人员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依据观察获得的全面、详实、可靠、丰富的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对一定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发展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或初步探索。
第2个回答  2013-08-12
好像在哪个网站看到过这个问题,但是忘记了网址。你看看在百度输入“考研交流平台”找找看,应该能够找到你想要找的东西的,我上次也是这样搜索就找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