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双版纳,不喝酒。就莫得朋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你一定听过:不喝酒,就莫得朋友;可是我一喝酒,就放倒一大片朋友!

后来这段话,就变成了无数个版本。在我们成都,不喝酒就没得朋友;在我们北京,不喝酒就没有朋友……一时间,全国各地,只要不喝酒的,就都没了朋友!

全国人民的共识,东北山东这两地人酒量都很好。还有一个地方,你不来你不知道,你来了吓你一跳。

刚到西双版纳的时候,我也很奇怪,这些人怎么这么能喝,以前也没听说过啊。那我这小酒量,以后就尴尬了。

版纳人喝酒,城里头主要是啤酒、红酒、洋酒,寨子里头主要是自烤酒(自己酿的粮食酒,一般在37-53度之间)。本地主要是少数民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等等。他们绝大部分人喝酒,单次作战能力很强,连续作战能力也很强,不分性别。

我一个重庆老乡,有一次作客,他旁边坐了个少数民族的大妹子。怎么聊着聊着就说到酒了,大妹子说到,就算你喝雪碧也喝不过我。

结果连喝了11杯(大概2两一杯),我老乡连喝11杯雪碧,认输了。大妹子喝的自烤酒,还可以接着喝。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在自家寨子喝酒,平时就喜欢干杯、吹瓶。连喝11杯,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事。

在傣族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的春节),这些汉子妹子都是连续作战的。这家亲戚喝到那家亲戚,或者是在家里坐镇,连喝三四天特别正常。

难道他们的基因就是天生遗传的大酒量。我不得而知,只知道:这个小小的12万常住人口的县城,就有四个大的烧烤城,天天爆满,天天喊着“多歌——水、水、水……”(喝酒的干杯辞令)。

从这大马路上过的时候,这种声音就不绝于耳!让酒量小的我无地自容,经常有酒局,总想法逃之夭夭。

一群群的人,一件件的酒。

似乎不喝酒,就真的没有朋友。酒——成了合群的桥梁。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人总得属于一种社会关系,免不了需要跟其他人做朋友,进入一个个的群体。但是不喝酒,真的就没朋友了吗?

是要朋友?还是要酒?或者不要酒,只要朋友?

烂醉无益,小酌有情。朋友之间不需要“一口闷”,既无烦恼事,也无抑郁心,朋友之间微醉则已。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集合体,理性会在醉酒状态下退出,此时潜意识掌控着身体。这时候,冲动、易怒,能动手的绝不动口。平时被理性所克制的内心想法,借酒也容易实施出来。所以经常醉酒,这个人对于身边朋友家人和社会来讲,风险极大。

从科学角度来说,酒和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适度饮酒有益健康,而过量饮酒则会造成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多种重要器官的损害,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此段来源于百度百科)。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文学上流传下来的有很多关于饮酒的名句、名篇。诗酒豪情,或飘逸,或洒脱。深究很多作品的背景根源,或饮酒避世,或失志消遣,但成日沉醉在酒里,实为罕见。

何况古人之友谊高洁,心往神驰,并不以喝酒论朋友。

吾心实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