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成长的证据-《厘米的认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五一假期之前,一年级第一教研组已全部完成第一轮融合课程成长课,这周我与北极星班的蓓蓓老师继续开展了第二轮校内融合展示课。

这周我们已经进入“哇,都在长大!”这个话题的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孩子通过身体的变化,了解时间的变化改变了个人的变化(身高、能力等),从而建立个人时空坐标,形成时空联系的认识方式和习惯。

我的教学内容是测量成长的证据-《厘米的认识》。

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之前,小竹笋班先进行了一节前置课,主要讲述了身体上的漂亮尺子。

问题引领:古代人没有发明尺子之前,人们如何测量呢?

1、用“拃”量衣服长短。

张开一手的五指,通常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距离叫做一拃。古人以“一拃”为单位测量衣服的长度。

2、用“庹”量长绳。

要是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根很长的绳子,人们都不愿意以“拃”为标准测量了,于是古人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两臂左右伸直两手之间的距离是一“庹”,这样一庹,一庹地量就能把绳子的长度量出来了。

3、用“步”量路长。

要想知道这条路有多长怎么测量呢?人们既不会一拃一拃的测量,也不会选择趴在地面上一庹一庹的测量,人们选择以“步”为标准测量。

最后,通过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进一步了解了身体上的尺子,孩子们并使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了-我的家。

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一节课蓓蓓老师带领小竹笋寻找了很多长大的证据,承接着寻找长大的证据,本节课以欣童的两条长短不一的裤子入手,这是欣童长大的证据。我和欣童都使用“拃”为单位测量同一条裤子,欣童的测量结果为5拃,我的测量结果是3拃,为什么同样的一条裤,以“拃”为单位测量,测量结果不一样了呢?

那是因为身体上的这把漂亮尺子会随着个人的成长而变大。因为每个人的拃不一样大,导致表述裤子有多长,产生了麻烦,孩子们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厘米的认识》。

2、建构1厘米长度的概念。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出现的第一个长度单位,自然要从1厘米入手给孩子建立1厘米的观念。通过看1厘米-比划1厘米-想1厘米-从生活中寻找1厘米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孩子建立1厘米的表象。紧接着让孩子感受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过程,这里通过小朋友使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成长的印记(手印中的中指长度),感受几厘米就是由多个1厘米组成的。

3、学习尺子。

孩子们知道几厘米就是由多个1厘米组成的,但是1厘米,1厘米的去搭建几厘米很麻烦,而且把1厘米的小棒一根一根连接起来就很像一把尺子,于是就生成了尺子,所以说尺是由许多1厘米长的小棒组成的,所以现代人发明了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了尺子的由来,我们就要仔细观察尺子上都有些什么?

数字: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刻度线:有长,有短。

CM:表示厘米,是英文厘米的首字母。

认识了尺子,孩子们就要在尺子上寻找1厘米,孩子们发现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一厘米。

最后我们还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的规律,体现了尺子上数字和刻度线的方便性,同时也为接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做好铺垫。

4、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尺子测量)

我们选取的测量对象是小朋友们熟悉的小棒,为了让孩子建立数感,对物体有一个估测的意识,在测量之前引导孩子以1厘米为标准估测一下小棒大概有多长,估测完之后,再去测量。

测量时应该注意“1、测量的物体放平。2、物体的一端对应0刻度线。3、看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它就是几厘米”。

5、断尺和测量线段知识的学习。

对于断尺的学习,孩子们的学习状态达到了一个高潮,孩子们最终明白做事情既要顾及开始,又要看到结尾,不能盲目下结论。

我也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课堂中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能在别人的观点中反思自己,因为真理不一定总在自己的手里,孩子们要学会倾听-表达-妥协-调整,最终理解问题的真理。

尤其说是磨课,不如说是磨人。教案一遍一遍修改,一遍一遍调整,但我也深深感受到磨课后的反思与修改让我的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更加合理,课堂的语言更加简练,指令更加明确,收获颇多。

感谢学校提供展示课的机会;感谢孩子们课堂表现带给我的反思和成长;感谢教研组一起制作教具和学具、说课研讨、2次试课研讨;感谢听课,评课,指导备课的各位老师给予这些好的建议。

把孩子放在心上,日后我将不断学习和反思,让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每一节课上,成长还在路上,我们一起努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