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教师节扮穷酸,去了钱穆先生的墓地,回想起来,很有些附庸风雅的意味。为了使自己显得不那么浅薄,回来就买了套钱先生的《国史大纲》读了起来,今晚也算完成了任务。对于钱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本是没资格妄加评论的,但读过书之后,总会有些属于自己的感触,现在就斗胆记录一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所以历史悠久,从史料上看,就是有着极其丰富也极其悠远的历史记录。编年体,纪传体,通鉴,纪事本末,断代史等等,各种体裁的历史汗牛充栋。而看古时的历史记录,几乎尽是大量史料的堆积,更重要的是在堆积的史料里,或自然或牵强的传递着属于编辑历史时的时代价值观。这样,历史便不只是历史了,历史还传递着思想,历史的历史也就是思想的历史。

        到了近代社会,在与西方文明碰撞中的节节败退,也使中华传统文化遭受了极大的冲击。那些将传统文化视为落后根源,要求全盘西化的言论便甚嚣尘上了。钱穆先生便生活于那个时代,《国史大纲》也著作于那个时代。不同于传统历史那种史料的堆积,也不同于西方历史冷冰冰的论断。《国史大纲》这本不甚复杂的,可以作为教材的书籍,是带着灵魂和温度的。这灵魂是中华文明的灵魂,这温度是匹夫责任的温度。

        中华文明是一个历史的整体,它不可分割也无从分割,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像个体的人一样,过往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构成当下这个人的一部分,如果完全割弃了过去,也就如同失忆的人一般,完全是个另外的人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还是中华文明,是因为有一条贯穿整个历史的精神主线,随着治乱更替的变迁,这主线或澎湃或幽微,或许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它却从未中断,正是这条主线撑起了文明的脊梁,让它源远流长。这主线是礼,是仁,是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钱穆先生便通过《国史大纲》这本书,鼓舞着“国”的精神,激荡着“士”的气概,传承着文明的力量。

        近代历史所遭受的来自不同文明的冲击,与历史上那些分裂、战争、灾难等比起来,未必持久得多,也未必痛苦得多。而即使在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那样的长时期动乱之中,中华文明的灵魂火种也从未熄灭,因为总有人在这面临亡国灭种危险的关头,默默传递起文明的主线,“为往圣继绝学”,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钱穆先生也有这种气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