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辞世十周年回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二伯父家的月枝二姐,转眼辞世将近十年了。按照乡下老家的习惯都是按农历给去世的亲人办周年纪念活动。我是即在公历的日子怀念二姐,也在农历的日子怀念她。   

记得父母,以前说起二姐的童年很苦,主要是我二伯母有病照顾不了她。很早自立就担当家里的各种活儿,练就吃苦持家的能力。

主要是我二伯父年轻时,属于吃喝玩乐型的人,最不好的是染上抽大烟的坏习惯。

听我的大伯母常常说起,二伯父在北平接管因大伯父去世后东四首饰楼的大掌柜,因经营不善加上抽大烟而败业关张。

我爷爷和大伯父操持首饰楼时期,生意做得很兴隆,成为北平城刘记首饰的金字招牌,很多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常常订做刘记首饰。

生意兴旺的几年里,爷爷在乡下老家购置土地良田达到两千多亩,在北平东单和东四地界购置两处三进三出的四合院,在老家洳口镇开办广聚成货栈字号的买卖,生意从古北口到唐山都有分号。

当年是何等的兴旺发达的大家族。我小时候村里人经常说起我们家的过去辉煌富有,有人说土改时,从你们家里成筐成口袋抬出铜钱和现大洋。   

我分析,我们家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就是我的大伯父刘珍因得痨病去世,加上我的二伯父接管北平生意,染上抽大烟的恶习,经常结交一些三五个落魄潦倒八旗子弟,吃喝玩乐,好端端的生意不精心经营也难维持。

加上后来,日本占领北平,很快两年后首饰楼关张,一套三进三出的四合院也卖了。

那时,我二姐在乡下也没有享到应有的童年乐趣。 

记得,我母亲回忆说,虽然家里很有钱有地,我爷爷带头示范,一家人非常节俭,雇扛活的(短工或长工)十多个人,对扛活的好吃好喝,他们都愿意在我们家干活儿。

可是,家里人除了我太太吃小灶儿,其他人都是等扛活的吃完才能上桌吃饭,包括孩子,可想象我二姐他们童年的状况了。 

家风多年形成的节俭,还有善待乡亲的品德。自我爷爷起从来不得罪人,帮忙助人几乎是有求必应。

这个口碑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一辈,老家的上年纪的人还经常在聊天的时候感叹我们家的好人缘。 

二姐读书不多,大概家里不重视让女孩子读书上学吧。但是她在解放后开办的夜校,也读书认字得到一些文化补习。

二姐结婚的时候,大概已经到了1955年,二姐夫是在部队,也是离我们老家十多里地的村子里,属于一个乡的。

二姐夫十五岁就参加了区小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正式入伍参军,直到从部队离休。

每年春节假期,我都去看望他们,每次和他聊天拉家常,他还清清楚楚的记得1944年12月28日的被包围的八路军“官庄突围战”,他们区小队也参加了战斗。

战斗的惨烈让他很难忘怀,伤亡八路军老百姓很多。

这一点,我从二伯父经常讲起的他从官庄战斗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得到证实。 

二姐婚后的日子,在乡下一面拉扯三个孩子,一面到生产队下地干活,日子过得苦中有甜。虽然他是地主家的女儿,但是二姐夫家算贫农加上二姐夫又是军人也提干了,她们一家人在政治上没有受到任何歧视。

转眼,到1974年二姐夫提干到正团级,符合家属随军进城条件,给全家带来新的机遇,全家人户口农转非进城了。 

据后来,二姐聊天讲起当年进城后的情形,因为她文化不高只能在幼儿园当保育员看孩子,虽然不在庄稼地里干农活了,城里的日子也是忙忙碌碌的,三个孩子够她忙活的。

后来,又分配到部队办的餐厅上班,本来能干个收款员工作,因为文化低,算术学的少只能做服务员的岗位了。

大概40多岁二姐就提前退休,一直担当一大家子的家务活。

但是,她很知足,一直过惯了苦日子,稍微轻闲一些,加上部队家属待遇很不错,吃喝用再也不发愁,每年还能享受随二姐夫外出疗养,她总说现在的日子很富足比过去强百倍了。

随着两个儿子陆续结婚,三个孙子围绕在膝下,更加幸福了。

孝敬老人,二姐虽然父母双亡,但是有空就把我的大伯母接到城里住上两三个月。

二姐是我叔辈姐姐,每年春节我带孩子去看他,她每年对我儿子,从出生开始,每年二姐都给买新衣服,每年都给孩子压岁钱。

她的观念,一直认为老刘家正根和香火是我,因为我大伯父、二伯父和我爸一辈儿人就只有我一个男孩子,因此她对我的儿子格外偏疼,常常对我说“冬冬就是咱们老刘家的正根和接班人,一定好好培养,给老刘家争光呀。”   

好在,儿子总算不负二姑姑的嘱托,考上全国排名靠前的重点大学,现如今出国在欧洲一所知名的大学在读研后在国外工作。可以告慰在天堂里二姐的期望了。 

过去的岁月,逝去的时光。二姐的音容笑貌依然在眼前闪现,她的善良眼神,慈祥的面容,我永远难忘。

记得,我把老家房屋重建成四合院让她回去住,她虽然病重还是欣慰的点头,连说好好。病重她不可能回老家了。

二外甥把我建的四合院拍了照片拿给她看,她连夸盖得真好。因为那里也是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我明白她的心情。   

二姐去世也算落叶归根,安葬在故乡的公墓。二姐安息,愿你在九泉安心,愿你在天堂快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