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许多古籍中都有探求长寿的记载,传说中有长生不老的神仙。
历代的帝王将相都相信有“长生不老草”,为求长生不老以尽享荣华富贵,经常派人四处寻仙草。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中便开始有记载。虽然仙草一直寻不到,但并没有使古人放弃对长寿药的寻求,从草木到金石,以至到炼丹。我国古代首位著名的炼丹家是公元4世纪晋代的葛洪,为了炼制“仙丹”,他曾做过许多化学实验,虽然并未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但对近代化学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古人在寻求和使用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事与愿违的经历。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盛行服石,用钟乳石、朱砂、赤石脂、紫石、硫黄等制成的“五石散”,不但不能延年,长期服用反而中毒,包括当时的一些帝王也都因服石而丧生。
魏晋时被称为“竹林七贤”的嵇康在《养生论》中指出“齿居晋而黄”,并记载地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
汉武帝刘彻在汉章宫建大铜盆接甘露拌美玉粉食用希望能延年益寿,结果证明是有害无益。
唐代的宫廷宫女为保青春容颜,竟用砷作内服药,唐太宗李世民服食西域僧人炼的“金丹”,因汞中毒,使消化器官腐烂而死,年仅53岁。
虽然寻找“仙草”和“仙丹”以失败告终。但这些探索对中医和中草药的发展有借鉴和促进作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中药之大成,其中记述有217种金属矿药物,可见我国对金属所含微量元素与健康的作用认识是很早的。
古代医家对延缓衰老,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论述,可以为现代人所借鉴。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曾记载,黄帝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答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除因当时科学技术所限,未涉及遗传因素外,将人与生活环境和方式、形与神的关系及遵循自然规则的养生之道讲的相当透彻,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是延年益寿的千金良方。
同时,我国的医家在长期的、大量的防病、保健实践中,也总结了丰富的延缓衰老的经验。除了生活方式的保健外,发现茯苓、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一些药物有促进健康和延年的功效。
其次,应用灸法养生保健,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另外,为长寿,古人还创制导引之法,导引自身精、气、神的蓄养,通过意念导引、呼吸导引、吐纳导引和综合导引使之进入气功态,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气功防病健身术。
以上内容,都反映在汗牛充栋的有关养生(养性、道生、卫生、保生)方面的论著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上面提到的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另外,汉晋六朝时期有《养生论》《养性延命录》《太上老君养生诀》,唐代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有《保生要录》《养老奉亲书》,元代有《摄生消息论》《饮膳正要》,明代有《修龄要旨》《养生四要》《摄生集览》《延年却病笺》,清代有《老老恒言》《保生篇》等。据不完全统计,这类专著有150种以上。影响较大的代表人物有华佗、王充、嵇康、葛洪、陶弘景、孙思邈、邱处机、颜元等。
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对老年保健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些长寿论点很有参考价值,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现代,我国先后组织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延缓衰老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全国各地许多大医院都有老年医学研究所或研究室。1964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
1982年我国成立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之后,各省市相继成立了这类“老龄问题委员会”和老年学学会等机构,这些机构的研究工作,都从古代的养生论中吸取有益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和医学遗产,加上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对增强人民体质、延年益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有力地推动老年医学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民性的保健热潮正在我国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