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性暗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5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中,《金瓶梅》这部自然主义杰作虽然未列入四大名著,但其独特的魅力却超越了经典本身,以一种微妙的暗示吸引着无数读者。这部作品因其“隐晦的性暗示”而闻名,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古代的“小黄书”阅读指南。

初读《金瓶梅》,人们会发现这部《水浒传》的变体小说,其细节描绘的丰富程度远超原作。其中的明代俚语,如第十三回中西门庆胯下的“银托子”和第二回王婆的“疯话”,既充满生活气息又难以解读。这些暗示看似“下三路”,却让人在困惑中寻求答案。尽管在当时这些内容可能易于理解,但历经四百多年的岁月更迭,时代变迁让这些隐喻变得晦涩难懂,令人费解。

要解开这些谜团,不妨从《金瓶梅》的满文译本入手。满文版《金瓶梅》成书于1708年,更接近原著的时代背景,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原文的原汁原味。例如,对于“银托子”的解释,原本在英文中暗示着情趣道具,但在满文版中揭示为“muheren”(环),明确指代银环作为助兴之物。这种对比揭示了翻译的重要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代的隐晦表达。

再如第二十七回中的“达达”一词,在满文版中揭示为“haji ama”,意为“亲爸爸”,揭示出角色扮演的重口味元素。这种对性暗示的解读,揭示了古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现代的差异,让人感叹古人的开放程度。

然而,最令人好奇的是王婆的“疯话”。在第二回中,她的语言看似毫无头绪,实则隐藏了深意。满文译文揭示了王婆的言语背后是一些食物的描述,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示着潘金莲的复杂性格。钱钟书先生的解读,将这段话视为矛盾形容法,揭示出其讽刺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巧妙之处。

满文版的翻译则提供了另一种解读,将王婆的话解读为更为直接的性暗示。尽管这可能让人感到不适,但这也揭示了《金瓶梅》中的性描写与现代网络语言间的共通性。然而,这些古老的性暗示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应保持其朦胧性,或是直白呈现,留给读者自行判断。